近日,重庆市政府办公厅印发《进一步规范公办中小学参与举办民办学校的通知》,规定:公办中小学不得新参与举办民办学校,不得参与民办学校招生,不得以"帮扶"的名义参与民办学校的管理,中小学入学资格不得与楼盘销售挂钩。 民办公助办学模式正确的打开方式并不是公办名校办民校。可是,一些地方打着民办公助的旗号,兴起了公办名校办民校热,不少"校中校"如雨后春笋遍地丛生,并迅速崛起,其影响力和吸引力甚至超过了公办名校,形成了新的马太效应。 有些民校之所以能够后来居上,超过名校,成为香饽饽,主要靠的是借鸡下蛋这种投机行为:一是借名校的名气,二是借名校的资源。 公办名校办民校,有的就是一所学校两块牌子而已。即使不是一所学校,也是利益共享,民校借名校下蛋,名校靠民校收费,侵害学生利益,损害教育公平,伤害教育生态。规范公办名校办民校,虽然对民校的发展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有助于教育的良性发展。 第一,有助于防止国有教育资源流失。公办学校的资源属于国有资源,公办名校办民校,为了支援民校,促其发展,将名校的部分优质教育资源无偿地输送给民校,看似是对民校的帮扶,实则是资源流失。特别是将公办名校的优秀教师调到民校任教,为民办学校服务,这是国有资源的浪费。对公办学校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消耗和损失。公办学校资源长期被民校占用,实际是民校变相侵占国有资源,从而使有限的国有优质教育资源更加捉襟见肘。规范名校办民校,有助于原本属于公办学校的资源回归公办学校,有助于国有资源的清理与回收。 第二,有助于公办名校健康发展。公办名校办民校后,名校的优质资源流向民校,削弱了名校的教育质量,从而使名校失去了发展的优势,也失去了与民校竞争的实力,导致其发展速度减慢、社会声誉降低。规范公办名校办民校,不仅可以促进名校的优质教师资源逐步回流,壮大名校的师资队伍,助推公办名校的振兴和崛起,还可以使管理的重心由民校回到公办名校,使公办名学管理得到强化,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公办名校优质教师资源流向民校后,也带走了优质的生源。随着优秀教师的回归,优质生源也将回归公办名校,这也为公办名校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生源保障。 名校不遗余力地支援民校,甚至牺牲本校的利益,推动民校的发展,偏离了发展轨道。规范公办名校办民校,能够使名校从办民校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回归正轨,回到本位。 第三,有助于学生享受公平教育。公办名校的优质资源,学生一般无偿享用。当公办名校办民校后,名校的优质资源流向了民校,学生就读民校,需要支付高昂的费用。对于广大学生来说,不仅加重了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增加了学生家庭的教育成本,而且严重有失教育公平。 此外,一些民校崛起后,打响了招生大战,跨区域"掐尖招生",扰乱了招生秩序,破坏了教育公平,损害了教育形象。 规范公办名校办民校,就要划清公办中小学与民办中小学的界限,厘清公办中小学与民办中小学的利益关系。只有这样,双方才能够各回其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