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改造、提升,高等教育体系结构的变革,是这一场教育改革的核心。每所大学弄清楚自家的内心追求、现实条件,逐渐走向自主、个性化的办学之路。 四川、海南、贵州三所中西部高校的大学校长和江苏、广东两个传统的教育发达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官员,身份、地位、视角、经历、个性样样不同,聚在一起谈教育,会是自说自话还是会因立场不同而吵架。 答案是,除了教育欠发达地区的校长们呼吁更多国家财政投入、跻身国家队之外,他们的谈话从内容到表述方式,都很相似。 昨天举行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最后一场记者会,与之前几场相比,关注度不算高,还有几分沉闷——因为谈论的主题,不是入学难、择校、减负、异地高考、高考改革、留学潮等最能赚人眼球的教育显性热门话题,而是一个具有专业学术意味的表达:"完善高等教育治理结构"。 在全国两会的平台上出现这样的主题,正是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的一种标记——不再是那些是非判断一目了然、人人都可置喙的浅表病象,而是涉及教育发展的深层次根源性顽疾。 什么叫"完善高等教育治理结构"?校长和教育厅长们说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简政放权""民主办校""大学章程"等有什么意义?这些大学里普通教师都未必理解的词语,作个通俗翻译,其实就是在经过几十年全国一盘棋、一个向度的划一建设和训练之后,今后的大学不再只有一个标准、一种序列,除了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之外,精致专深的小学院、应用型本科高校、职业技术类院校,都应自成格局,各擅优胜。每所大学弄清楚自家的内心追求、现实条件,找到适合自家的老师和学生,从此开始逐渐走向自主、个性化的办学之路。 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改造、提升,高等教育体系结构的变革,是这一场教育改革的核心。没有了内在本质的变革,高考究竟是考几门功课、自主招生放在高考前或后、"去行政化"的口号呼得如何响亮,在浮躁炒作、一时轰轰烈烈的社会新闻效应之外,都只是徒添繁琐、折腾,换汤不换药。比如今年6月即将展开的首次高考后自主招生,要在极短时间里完成选拔,若没有对自身办学理想、目标的清晰定位和坚定追求,最终的结果,大学们恐怕也只能继续拿分数排队、比竞赛证书而已。 今天的大学办学和学生报考一样,大都缺少了自主选择的机会和能力。它的养成需要时日。但对一个渴望转变发展方式、寻求创新创造力的国家和民族,一个开始懂得尊重个性、多元化选拔人才重要性的社会,一个人们不惜以巨额代价去满世界留学来逃离的教育体系自身来说,这样的变革和养成,已是不能不为。 让我们耐心等待,等待大学们各自完成内在蜕变,长大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