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公开课上教师不宜称呼学生为孩子


  在很多公开课上,我们经常听到教师称呼学生为"孩子",称呼全体学生为"孩子们",称呼男学生为"男孩儿",称呼女学生为"女孩儿"。在课堂上,"孩子""孩子们""男孩儿""女孩儿"的称呼总是不绝于耳——"孩子们,今天我们就一起……""这位男孩儿,请你来为大家……""那位穿红衣服的女孩儿,对,就是你,请你……"当下,教师称呼学生为"孩子"仿佛成为了一种新时尚,形成了一种新潮流。
  称呼学生为"孩子",乍一听,感觉教师格外亲切、十分和蔼。但我却觉得,此举并不妥帖,原因至少有三条——
  第一,不利于教师树立良好的形象。
  教师的良好形象靠什么树立?当然是职责和使命。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指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固然应该爱生如子,在生活上给予学生关心、照顾,但如果将自己定位为学生的父母,无异于淡化了教师的职责与使命,将教师的专业要求和素养边缘化了。再说,教师所承担的"传道、授业、解惑""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等职责与使命,又岂是学生父母所能够承受和担当的?另外,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有些学生的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并不高大,也并不美好。所以,某种程度来说,教师自作多情地要担任学生的父母,会让教师良好的形象大打折扣。
  第二,不利于学生定位正确的角色。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自然是学习。学生在学校的身份、角色是什么?当然是学生。既然是学生,就应该也必须以学习为主,要学习知识,学习做人,学习做事,如果教师张口闭口就是"孩子""孩子们""男孩儿""女孩儿",很有可能让学生对自己的身份、角色等产生模糊的认识,以为自己在学校里、在班级里还是个孩子。是孩子,就应该对父母产生依赖,应该享受父母的小心呵护、无限关爱,这样的心理对学生的学习、进步、成长等,显然是不太有利的。事实上,从年龄、身形等角度来看,一些教师看上去近乎于学生的大哥哥、大姐姐。当教师称呼学生"孩子"的时候,有些学生虽然嘴上不说什么,但说不定心里已经在嘀咕了:哼,你们比我们大不了多少,有的个子还没有我们高呢,就想做我们长辈?
  第三,不利于师生形成融洽的关系。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教学要获得成功,教师与学生应该凝心聚力,相向而行,教学相长,同学共生。什么是同学共生?用陶行知先生的话说,就是"一定要和学生共甘苦,共生活,共造校风,共守校规",并且"断不能有一个例外",因为"如有例外,一定失败"。有人说,中老年教师总可以"例外"一些,称呼学生为"孩子"吧?实际上也不适宜。因为中老年教师大多腰杆不再那么挺拔,不少人头发白了、皱纹深了,对中小学生尤其是小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是名副其实的爷爷、奶奶级别了。让学生将这些爷爷、奶奶级别的教师看成是自己的父母,他们会乐意吗?即使乐意,代沟总是客观存在、无法避免的。至于部分年轻教师就更加不宜了,想想也挺尴尬的,因为他们自己比学生大不了几岁,有的还没有结婚,更没有孩子,却称呼学生为"孩子",是不是觉得挺别扭呢?
  不止是公开课,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也不宜称呼学生为孩子。教师称呼学生是孩子还是同学,看似细节,其实体现了教师对自身形象的认定、对学生角色的界定、对师生关系的判定等是否准确、到位。一般情况下,无论是执教公开课,还是在平时的课堂教学、班务管理、社团活动中,都不宜称呼学生为"孩子",还是称呼学生为"同学"更为合适。
网站目录投稿:梦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