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大量学生和教师"逃离"农村,原本就脆弱的小规模学校发展停滞不前。但我欣喜地看到,有一些留守教师为了乡村教育薪火相传依旧无怨无悔地坚守着。那么,如何使这些教师能真正在学校"留得住,教得好"?我认为,应做到以下"三个抓"。 一是抓稳定。当下乡村小规模学校虽是社会底层的"麻雀",却是教育基石;只有基石牢固,社会大厦才能耸立。然而这些学校现在最缺乏的就是一支能奉献乡村教育的教师队伍,稳定并增强这支队伍的吸引力,需要真正提升他们的待遇和地位,给予更多的倾斜政策。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如今已过去四年,各地虽在落实,但不平衡和不充分现象依然存在。落实之所以没到位,除了财力问题,关键还是地方政府领导思想"打折扣"。 各级政府要坚决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尽快提高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津贴补助,并由地方政府牵头,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协调相关部门,在城镇或相对集中的地方,帮助教师建造周转房,使之成为暖心房。同时,诸如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先评优、编制配备等方面都应单独针对乡村教师制定政策。 二是抓提高。当下,教育行政部门不妨采取"城市包围农村"的办法来提高乡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养。"城市包围农村"就是把城镇学校与乡村小规模学校捆绑,让教师"一对一"或"多对一"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构建紧密的教、学、研、训共同体,做到有问题大家一起破解,有资源一起分享,有绩效一起考核。 一方面,城镇学校要做好自我调剂,派出优秀校长和教师"下沉"并适当延长支教时间,实打实的管理学校,顶编制上课,主讲或主持各类研修活动。另一方面,把乡村小规模学校替换出来的校长和教师"请上来",让他们跟岗管理,给予资源和智库应用的权利以及教学研训的机会,鼓励他们大胆发声,放开手脚"输血",增强自我"造血"功能。 三是抓改善。一年一度的师范院校毕业生和社会其他人员的招考录用,为改善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教师结构提供了源头活水。教育行政部门应做好参谋,争取人社部和财政部等部门的支持,有计划、分步骤且以较大幅度把优秀新教师吸纳到乡村小规模学校去,增加学校的发展后劲。 一方面,按"分级管理,分级办学"原则,分管乡村小规模学校的中心校要担好责任,既从区域层面制定新教师培养计划,又为每个新教师量身定做个性化的培训计划,安排一个或多个师傅,先帮助他们站稳课堂教学"脚跟",然后向纵深发展。另一方面,学校也要关心新教师的生活,特别是关心他们的专业成长,这是他们安心工作的"稳定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