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物理学案是沟通学与教的桥梁,学案设计要有前瞻性,引导性 阶梯性,针对性,以及阶段性和系统性的统一。 关键词:高中物理;学案;研究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什么是学案。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 在当今这个时代,各种物理资料汗牛充栋,但是它们往往是根据课程标准或者某个地区的学生进行编写的,而各个地方的学生基础各不相同,这就导致针对性不强,白白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做无用功。因此针对自己所在学校或者地区的学生编写适合的学案势在必行。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经验对高中物理学案作一些探讨。 第一,高中物理学案设计要有前瞻性,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在设计学案之前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充分了解所教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做到有的放矢。只有这步工作做好了,学案才会有质量。就拿我教的高一学生来说,他们的数学基础普遍较差,物理学习还用死记硬背机械模仿这一套,尤其是女同学居多。针对这一特点,我专门设计了关于数学知识的一个学案,在学案中有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正弦余弦函数的题目,帮助他们打好数学基础。 第二,高中物理学案设计要体现引导性。实验向来是学习难点,我们可以通过学案引导学生如何做实验,突破这一难点。比如我设计的描绘一个平抛运动的轨迹实验学案,所设计问题依次为 ①如何保证物体的运动是平抛运动,即初速度水平?②如何得到轨迹线?③每次只能记录小球做平抛运动经过的一个位置即描一个点,而要得到轨迹需要多个点,怎么办?④怎样保证水平初速度大小不变?⑤小球做平抛运动的起点O就是槽口的端点吗?应该在哪里?⑥在坐标纸上画出轨迹图,并以O点为原点建立XY轴。⑦怎样计算出所描平抛运动的初速度。 第三,高中物理学案设计要体现阶梯性。学案上的课堂练习以及课后练习的习题应当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有一定的梯度,一方面让学生们通过做题,逐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对于不同基础的学生都有适合自己做的题,增强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我在圆周运动的新课学案里设计这样一道题,下列四组物理量中,都是矢量的一组是:A.线速度、转速 B.角速度、角度C.时间、路程 D.线速度、位移。而在学案课后作业里我布置下面这道题,对于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来说,发生变化的物理量是:A.周期 B.转速C.角速度 D.线速度 。再比如下面这两道题:如图1所示,皮带转动装置转动时,分析皮带上A、B点及轮上C点的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如图2所示的皮带传动装置,主动轮O1上两轮的半径分别为3r和r,从动轮O2的半径为2r,A、B、C分别为轮缘上的三点,设皮带不打滑,求:⑴ A、B、C三点的角速度之比ωA∶ωB∶ωC⑵ A、B、C三点的线速度大小之比v A∶vB∶vC 前一道题通过我引导学生分析得到结论,因为有这道题搭台阶,生自然有思路可循,所以后一道题让学生先独立完成我再适当点拨。由此可见,设计阶梯性的题目也起到了引导的作用。 第四,高中物理学案设计要考虑阶段性和系统性的统一。任何事物都存在系统和部分两个方面,系统的好坏不仅依赖各部分的存在,而且依赖于各部分之间的相关性。比如加速度的学习,第一阶段的学案设计重点是比值定义式学习,通过直线运动来体会矢量性;第二阶段是在学习完平行四边形定则及三角形定则后学习初末速度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的加速度该阶段的学案应该重点从画图角度确定速度变化量设计;第三阶段就是必修2的平抛运动,该阶段应该把比值定义式和牛顿第二定律结合起来设计关于加速度的题目;第四阶段就是匀速圆周运动的加速度学习,此时完全可以用引导学生分析的学案设计做到学以致用。以上分析是在建立在系统研究教材基础上总结出的,把系统性贯穿到每一个阶段,对于学生形成好的思维品质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五,高中物理学案设计要体现针对性。学案上选择每一道习题都要有非常明确的目的,每道题具体用到哪一个知识点,考察学生哪一方面的能力,都要按照每节课教学目标来确定,要体现出题目的针对性。针对不同阶段应该设计不同类型的学案。常用的有以下这几种:新课型学案,侧重引导性以及和新课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章节检测学案,选题侧重综合应用知识这一类;知识方法总结学案,侧重知识系统性让学生能高屋建瓴学习知识;高考对接学案,有针对性的选择合适的高考题,让学生从高一就能摸准高考脉搏找到合适的奋斗目标,激发他们奋斗的动力。 当然不是每个学案都要全部按照以上特性编写,而应该有所侧重。而且在起步阶段,应该发挥集体的力量,每人负责一部分,然后集体研究,以真正落实学案。编写应该尽量避免东拼西凑不加选择。最好学会改编题目以满足要求,能与高考进行有机衔接。 参考文献 [1] 高中物理教科书.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