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啥样的比喻更高级


  一篇作文写好,总要有个两三句,给自己惊喜,也给别人惊喜。
  哪怕一篇里面,只有一句,也能证明自己的进步。
  这样的句子,就是金句。它,让人过目不忘,给文章增光添彩,考试时,还能加分。
  怎样写出金句?方法多得不得了。我们先讲其中最常见,也最好用的——"比喻"。
  "人无我有"才是好
  一提比喻,你可能要说了,比喻谁不会?
  ——"我们的祖国是个大花园""小妹妹像小麻雀一样叽叽喳喳""树上的苹果红得像小姑娘的脸蛋""我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
  这样的比喻行不行?行。好吗?一般,是刚及格的比喻。因为人人想得到,人人会这样比。
  好的比喻,要找别人想不到的点,出奇制胜。正如老舍先生所言:"文字修辞、比喻、想象假如并不出奇,用了反而使人感到庸俗"。
  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调皮的日子》里写姑妈的胖:
  姑妈不能笑,原因很简单,因为她是个超级胖子,胖得简直就像是熊的亲戚。如果,她弯下腰抱住腿,那就成了一个地球仪。
  这段话好懂吗?好懂、简洁又传神。在这儿,我们和作家的差距在于:"熊的亲戚"、"地球仪"这样的比喻,我们一时想不到。
  大文豪钱钟书是个极善于用比喻的高手,《围城》里,写一个叫顾尔谦的人说错了话又想收回:
  顾尔谦忙想收回那句话,仿佛给人拉住的蛇尾巴要缩进洞,道:"我也知道这事不可能,我说一声罢了。"
  写人家饭店的桌子油腻肮脏:
  桌面就像《儒林外史》里范进给胡屠夫打了耳光的脸,刮得下斤把猪油。
  把想收回的话,比作要缩进洞的蛇尾巴;把脏桌面比作范进被胡屠夫打过的脸。细品之,真妙。呃,只恨自己想不出啊。
  再如著名作家张爱玲,她写一个绝世美男子乔琪乔:
  他比周吉婕还要没血色,连嘴唇都是苍白的,和石膏像一般。在那黑压压的眉毛与睫毛底下,眼睛像风吹过的早稻田,时而露出稻子下的水的青光,一闪,又暗了下去了。
  人白,嘴唇也白,怎么个白法?好比石膏像。再以"早稻田"比喻眼睛里的水光潋滟,忽明忽暗。妙,不可言。
  还有个句子,是文学大师木心说过的:
  《红楼梦》中的诗,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
  但凡读过红楼的人,均深以为然。红楼梦单独拎出任一首诗,都不是那个味。放回书中,正如水草入水,一秒鲜活。
  要想写出有巧思、够新颖的比喻,多读多思是必须的:多读,了解高手们是如何出招的;多思,不急于下笔,多一些思考,规避烂俗的,写出新意来。
  "生活中来"最贴合
  比喻,讲究一个"贴"字。这个"贴",是贴合的"贴"。老舍先生在《人、物、语言》一文中就提到:"光记住一些泛泛的词,是没有多大用处的。用我们自己的话道出东西的特质,便出语惊人,富有诗意。"
  举几个例子来说吧:
  在海的远处,水是那么蓝,像最美丽的矢车菊的花瓣,同时又是那么清,像最明亮的玻璃。
  ——安徒生《海的女儿》
  七岁女孩葵花走向大河边时,雨季已经结束,多日不见的阳光,正像清澈的流水一样,哗啦啦漫泻于天空。一直低垂而阴沉的天空,忽然飘飘然扶摇直上,变得高远而明亮。
  ——曹文轩《青铜葵花》
  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芦棒,通红的,像一枝一枝小蜡烛。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花,惊起一只青桩,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
  ——汪曾祺《受戒》
  多读几遍,这些比喻句真的好美啊。
  有没有发现,大作家们的比喻全部源于生活:他们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比,"花瓣""玻璃""流水""丝线""蜡烛"这些都是随处可见的,却因极度贴合本体的特点,故比喻得当,为文章增色。
  鲁迅先生也是比喻高手,在以"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而闻名的《秋夜》中,有这样一段话:
  那老在白纸罩上的小青虫,头大尾小,向日葵子似的,只有半粒小麦那么大,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
  观察过灯上的小青虫吗?好一个"向日葵子",活灵活现地勾勒出小青虫身体的轮廓。
  再拿我们熟悉的《红楼梦》来说,曹雪芹先生描写宝黛二人,均用了大量比喻:
  娴静如姣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
  看,巧加比喻,宝哥哥林妹妹的形象特征,跃然纸上。
  爱吃果冻吗?想得到有人会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比作果冻吗?作家冯唐就是这样干的——
  时间像果冻一样在我们周围凝固,黏稠、透明而富有弹性。
  怎么样?有没有被这神奇的果冻惊艳到?
  看到这儿,你可能要说了,大师当然技高一筹,小学生可以写出好的比喻吗?还记得老舍先生的话吗?找身边的事物作比,写出自己的话,不就行了?
  橘子长在树上的时候,像许多星星,闪着黄色的光芒。掰下一瓣看看,像妈妈微笑时向上扬起的嘴角,还像太阳公公剪下的一片大指甲。再轻轻地撕开,就看到它的果肉,真像一群金色的小水滴挤在一起……
  这段话怎么样?这就是一个小学低年级孩子的作文。如果你细细地观察、品味、想象,也可以写出来。
  用自己的话,找身边的事物,尽可能地贴近事物的特点来写,这样的比喻,不好才怪。
  "跨界混搭"更高级
  但凡大师,必是"跨界混搭"样样行的。
  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灵感的小火苗一簇一簇又一簇,到处闪耀:
  写雨:雨跟着来了,清凉畅快,不比上午的雨,只仿佛天空郁热出来的汗。
  写首长:一切机关的首长上办公室,本来像隆冬的太阳和或者一生里的好运气,来得很迟,去得很早。
  写女子:方鸿渐看唐小姐不笑的时候,脸上还依恋着笑意,像音乐停止后袅袅空中的余音。
  ……
  好玩吗?有什么发现?他是不是跨界混搭高手?前两个句子,人的感受和物的描写穿插自如,无缝对接;后一个句子,视觉和听觉"串"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这种"串",叫做通感,或称共感,联觉,指各种感觉的彼此沟通。张爱玲,更是此中高手:
  桃红的颜色,闻得见香气。
  柔滑的软缎,像《蓝色的多瑙河》,凉阴阴地匝着人,流遍了全身。
  日光像个黄蜂,在头上嗡嗡转,营营扰扰的,竟使人痒刺刺地出了汗。
  找找,她串起了哪些感觉?
  天哪,触觉、听觉、视觉、嗅觉全都串起来了。天才啊。
  "以人写物"的跨界爱好者,还有不少。
  作家老舍的《月牙儿》:
  我们的锅有时干净得像个体面的寡妇。
  作家阿城的《溜索》:
  那马平时并不觉得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
  以人写物,有难以言传的妙趣。这"界",跨得高明。
  要学"跨界混搭",功夫在诗外,平时关注感官和训练大脑,这两点最要紧。
  "赏心不过三两枝",要写出赏心的金句,妙用比喻是个好办法。但是,只知道埋头写,或是刻意地模仿,是行不能的。
  好比喻,源自丰富的文学底蕴。这底蕴,绝非一蹴而就,也非全然天生,要厚积薄发,多读,多听,多思。
  ——为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The End
网站目录投稿: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