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05期 作者/1高奎亮 2解建国 1大连医科大学研究生 2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编辑 / 刘刚⊙ 校对/赵馨 乌梢蛇为游蛇科动物乌梢蛇Zaocys dhumnades (Cantor)的干燥体,具有祛风、通络、止痉的功效,主治风湿顽痹、麻木拘挛、中风口眼斜、半身不遂、抽搐痉挛、破伤风、麻风疥癣、瘰疬恶疮等。《开宝本草》中对乌梢蛇的认识:"治诸风顽痹,皮肤不红,风瘙瘾疹、疥癣"。现代药理研究,乌梢蛇具有抗炎、镇痛、消肿、解毒、升高白细胞等作用。吾师解建国教授出生于医学世家,博士生导师,国家级名中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解教授临证四十载,擅用乌梢蛇治疗疑难顽怪之疾,学验俱丰,现将解教授用乌梢蛇治疗4例顽疾病例作简介,以飨同道。 1 脑卒中 孟某,女,34岁。2010年11月4日初诊。主诉:右侧肢体麻木2年,加重1个月。现病史: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肢体麻木,当时检查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经针灸治疗,效果不明显。近1个月来,患者右侧肢体麻木症状逐渐加重,伴言语不利,兼见双肩肌肉酸痛麻木。患者辗转求诊,先后于多家省、市级三甲医院就诊,曾予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及(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中药益气活血、化瘀活络等治疗,效不佳。患者平素头晕,无视物旋转、恶心呕吐。经期平均每次提前1周,经前心烦易怒,两胁胀满,胃喜暖恶寒。查体:额头右侧浅感觉障碍,伸舌居中,舌淡,苔略白腻,脉细。血压120/90 mmHg(1 mmHg≈0.133 kPa)。辨证:气血亏虚,痰湿阻络。治则:健脾益气,祛痰通络。方药:乌梢蛇30 g,炙黄芪80 g,赤芍25 g,地龙30 g,川芎25 g,三七10 g(冲服),海螵蛸30 g,砂仁10 g(后下),小茴香15 g,丝瓜络10 g,当归15 g,炒杜仲30 g,鸡血藤30 g,白芥子10 g,车前子10 g(包煎),醋白芍30 g,香附15 g,乌药30 g,槟榔30 g。每日1剂,服中药28剂后,患者近愈,生活完全自理。此后,随访2年未复发。 2 脊髓性肌萎缩 谭某,女,4岁。2004年3月15日初诊。主诉:四肢痿软无力、不能站立1年余。现病史:发现患儿四肢痿软无力、无法站立1年余。检查:双上肢肌力Ⅲ+级,双手持物无力;双下肢肌力Ⅲ级,肌张力差;低密度脂蛋白、肌钙蛋白同工酶、碱性磷酸酶增高。患儿曾于多家三甲医院就诊,诊断为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先后予阿司匹林(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抗血小板聚集、B族维生素营养神经、盐酸丁咯地尔改善循环等药物治疗,但患儿症状未见缓解。此后患儿又求诊于中医,以补肾填精、养血通络之法治疗,但疗效不佳。病情日益加重,患儿及家人十分痛苦,慕名来解师处求诊。当时患儿症见:面色萎黄,精神萎靡,四肢痿软无力,不能站立,双下肢肌肉萎缩,兼气短懒言、纳谷无味、自汗,大便日行1~2次,初硬后溏。舌淡,苔白稍腻,脉沉细无力。 按:本病属中医"痿证"范畴。王中琳总结《内经》痿证理论认为"肺热叶焦""五脏气热""阳明虚,宗筋失养"均可致痿。此病病死率与致残率较高,且西医对本病仍无特效治疗方法,因此其已成为(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世界性疑难病。解师认为该患儿先天肾精不足伴有脾虚,脾肾亏虚为本,脉络瘀滞为标。故以红参、炙黄芪、云苓、薏苡仁、陈皮、炒白术、砂仁益气健脾,燥湿化痰,巩铸后天之本;制附片、山药、桑寄生、诃子肉温补脾肾,填精益髓,培护先天之精;桑枝、乌梢蛇、僵蚕、全蝎透关节,通经络。全方标本兼顾,扶正基础上,重用乌梢蛇通利经络,辨证精准,效如桴鼓。 3 慢性荨麻疹 燕某,男,19岁。主诉:全身泛发风团,反复发作8个月。现病史:患者10个月前开始,无明显诱因全身起风团,约蚕豆大或更大,此发彼愈,缠绵不休,瘙痒剧烈,影响睡眠,发作与(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受风寒刺激及饮食无关,曾服息斯敏、赛庚啶等抗组织胺药,服药期间可停止发作,停药后病情依然。曾先后赴北京各大医院中西医治疗,服祛风清热、凉血解毒方剂及健脾祛风止痒方剂共1个月,效果不佳,经人介绍来解师处就诊。当时患者症见:全身散在风团,约蚕豆大至银元大,躯干处部分成片,色淡红,瘙痒剧烈。舌红偏暗,苔白而干,脉细数。辨证:气血亏虚,邪滞经络。治则:祛风除湿,养血活血,佐以泻热搜风。方药:乌梢蛇10g,荆芥10g,麻黄4g,柴胡10g,生石膏30g,石菖蒲6g,威灵仙10g,苦参12g,白芍10g,何首乌10g,大胡麻10g,大黄6g,茜草根15g。 4 变应性血管炎 时某,女,18岁。2008年1月11日初诊。主诉:双小腿内外踝处疼痛溃烂10年。现病史:患者8岁时即发现小腿近内踝处有瘀斑,先后就诊于大连市儿童医院、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为网状青斑,建议保暖、服用Vc芦丁治疗,剂量不详。此后4年间,患者(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病情稳定,没有继续发展。12岁时,瘀斑变红,并出现出血点,随之出血点聚集变大,并出现溃疡,就诊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病理检验确诊为变应性血管炎,先后于大连市(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中医医院、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药治疗2年,效果不佳,病情日渐加重,随后就诊于解放军301医院,予激素治疗2个月,病情日重,故放弃。经人介绍来解师处就诊。现症:全身及四肢网状瘀斑密布,下肢为重,双小腿内外踝处多个溃烂,大如鸡蛋,小如枣,最大处约5 cm×6 cm,深约1 cm,色暗红,内有淡黄色液体,疼痛,患者表情痛苦,轻度满月脸。舌暗红,苔薄白,脉沉细。 按:本病属中医"臁疮"范畴。多由久站或负重使脉络瘀滞,甚至郁而化热为肉腐,或由小腿皮肤破溃染毒湿热下注而成。解师四诊合参,同时考虑到患者已有10年病史,久病必瘀,久病必虚,故辨证(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为肾阳亏虚,气滞血瘀。方用制附片、炒杜仲、鹿茸、鹿角霜、熟地黄益精助阳;红参、炙黄芪大补元气;赤芍、三七、地龙、川芎、鸡血藤、桑枝、蒲黄、桂枝、木瓜活血化瘀,舒筋通络;白芥子祛皮里膜外之痰;砂仁行气宽胸;金银花清热解毒,祛在表之热毒。起初效果不明显,加乌梢蛇增其通络之力,获奇效。诸药相伍,正气得复,瘀血得化,经络得通,共奏温阳化瘀通络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