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关于社会性动物的读书笔记书评


  关于社会性动物的读书笔记(一)
  作为一门科学的社会心理学。
  看目录可能会觉得这是一本很学术的文章,但其实不是的,里面的各种案例并不难看懂,反而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不打算把原书复述一遍,我就写写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内容。
  我以前看过一个电视里的实验,主角参加一个实验,主持人在箱子里放了一些东西,每个人轮流去摸一下猜是什么东西,主角去猜的时候,主持人换了一个东西。后来所有人说出的东西和主角猜到的东西不一致的时候,她选择了和大家一样。
  大家可能还听过这样一个笑话吧,有人在街上看到一个长长的队伍,但不知道他们为什么排队,于是也跟着排队,到最后才知道是厕所。
  这些类似的故事肯定还有很多,大家会发现一些共同点,就是社会影响。那为什么会这样呢?人往往有"事后诸葛亮"的毛病,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在之前就知道是为什么"。这是一种事后聪明偏差,人们总会高估自己的预测能力。但实际上,一些观点被证实完全是错误的或不完全正确。
  社会心理学就是进行试验研究,去发现和探索人们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
  从众
  从众可以定义为,由于受到来自他人或者群体的真实的或者想象的压力,一个人的行为会意见发生了改变,从众行为本身很难界定好坏。
  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叫做所罗门·阿希的实验,他们观察到从众行为会因为外界的因素变化而变化,这里有五种因素:
  一致性:在一个群体中当所有人都是一致的意见时,那个即使有不同意见的人也会选择遵从大家的意见;
  表态:如果你是裁判,你已经给出了判决,这时有几个评委过来说他们一致决定你的判决有误,那么这时你不会遵从他们的意见
  责任:在实验中,如果被试者提前被告知你需要尽可能的做到准确,那么在实验之后他们会更多的认为自己有责任为自己的行为说明理由,他们也更多的不会遵从大家的意见。
  个体和文化:高自尊的人相比低自尊的人在群体中的表现,低自尊的人更容易从众,他们认为自己没能力承担当前的任务,从众的可能性会增加
  施加压力的群体:这是从众的另个原因,在某些情况下,我们更愿意听从一个比较有权威的人(比如专家团体、穿制服的人、群体或个体比我们好的群体或个体)
  我在网上看到过一个视频,视频是测试一个女生在大街上被人强行拖进车里的画面,观看路人的反应是什么,在这之前,他们事先也采访了很多人问:如果遇到类似事件,他们会怎么做,很多人都会说当然会上去帮忙或者报警。但实际发生在眼前的时候,很多人都只是默默走过。
  看了视频的人都会说现代的人真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但从社会心理学来说吧,这是有原因的。在社会学里,这是一种旁观效应。在事件发生的时候,大家会看其他人什么反应,如果都没人出手相救,会觉得那份责任被分担了,如果受害者指定某一位在场的人士帮忙,那么被指定的那位就会觉得这是自己的责任。还有一些人是会判断当下的事,自己这样做了会有什么后果。所以也不能就说明这个社会越来越冷漠。在另一些情况下,有些人也能马上采取行动,那是大家在同一个环境下和情境下,比如我们在同一个教室,有人晕倒了,我们不会不去理他,还有就是我们在一辆火车上,我们也不会不管一位犯病了的老人,因为我们不能马上离开。
  但并不是说所有人都能符合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历史上和生活中,还是有一些人他们是真正的英雄。那个视频的最后,在看过一次次路人没人出手相救的时候,一位骑摩托车的小哥看到,马上停下过来相救的那一刻,看的我好感动。
  从众行为对社会的影响,在看过这个视频之后,又有人贴出了国外的一个类似的视频,一个小女孩被大人抱走,路人看到的反应。和之前的视频完全相反的是视频里的每一个人都出手相救了。这里又讲到了社会心理学对于从众行为对社会的影响,
  一种是依从,为了获取奖励而暂时做出的行为,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奖励的时间。
  一种是认同,他们自己的行为与他人保持一致可能是因为他人的人格吸引,如果你身边有一位你很欣赏的人,那么你的言行举止会越来越想像他学习。
  最后一种是内化,某种价值观已经存在于你的心中,你不会因为外界的改变而改变。
  国外那个视频里的路人,或许是属于第二种和最后一种人。
  我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一种人,因为没有遇到过,但是我妈妈就是第三种人,她有次在路上碰到一件事。一辆开车的撞了一辆带孩子上学的小摩托车,我妈正好看到了也听到了他们的争吵,那位司机还一直指责开摩托车的妈妈不对,我妈就直接说:"明明我看到是你不对,她是直行,你是转弯,你的车没什么事,她确摔倒手划破了。你怎么还怪别人呢"后来那位司机不敢再大声嚷嚷了,他们商量了下,司机主要责任,双方车都没事,司机付了医药费。还有好几次妈妈的行为对于我来说都是学习的榜样,看了社会心理学这里对于从众行为的描述和实验,你不会在发生类似事件的时候以一个局外人,站在道德的 制高点去指责他人,而是更多的去告诉更多的人,我们可以怎么做。
  偏见
  偏见是人们根据片面信息而对特定群体抱有敌对和负面的态度。这个在生活中有一个很平常的体现就是贴标签,我们习惯性会根据这个标签来判断一个人的行为。就像现在大家讨论的"00后"、"90后"怎么怎么样,可这些并不能代表所有的他们都如此。
  这里讲到一种定型威胁,是指一个群体内的人,如果被认定不如另一个群体,那么我们就会怀疑他们的能力。比如早期的美国白人对黑人的偏见,认为黑人就是懒惰、愚蠢的。
  性别定型就是很多人都觉得女性应该怎样,女性在某方面就是不能和男性比,男性就是不如女生怎样。无论正向或负向,都剥夺了他或者她作为独立个体和、拥有独特秉性的权利。
  偏见还会有一种习惯就是我们遇到一些事情,比如有段时间在地铁上因为女生被人摸咸猪手,地铁就提示女性穿衣不要那么暴露。这样看似乎是合理的,但后来有人就回复说"我可以骚,但你不可以扰"。这里暂时不讨论这件事。但却引出了一个问题,我们面对一些伤害事件时,我们会把错归咎于受害者,这点很莫名其妙,比如你会听到说"他们为什么只打你,不打其他同学",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肯定是你不对才会被别人打。还有我们看到某些不公平事件时,我们会难过,会良心过不去,就找理由安慰自己,是他们自己的原因才这样的。这是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的偏见。
  偏见的原因这几种:
  经济和政治愿因:资源的分配多少会造成偏见和政治的政策
  替代性攻击:替罪羊理论:政府和领导人,不敢指责反抗,只能找比自己弱的群体来攻击
  自我形象与维持低位:自我辩护、保护自己的地位
  带有偏见的人格:从小从本身就带有偏见的父母那儿学会的
  从众引起的偏见:盲目遵从他人的观点而偏见
  取消偏见的方法一种是国家的干预,强制人们不准对一些人保持偏见,但是这种方法也许有用,人们会随着行为的改变而改变态度,可现实无法完全消除偏见。另一种方法就是相互依赖,把各自的竞争关系发展成合作关系,这样也能减少偏见。他们研究了一个"拼图法教学"应用到学校里,老师布置一份作业,但这份作业需要小组一起完成,每个人负责一部分,只有合作才能完成,这种策略使每一个人都处于施惠于人的情境中,每个人都通过分享使他人收益,"合作通过改变人们采用的认知类型而降低群体间的障碍",即合作使原本的"他们"变成了"我们"。作者认为这种转变是由于产生了移情。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是让我们更好的了解我们这个群体,作者在最后一章讲到了自己研究社会心理学的原因和自己的责任。他说:"在不断进行研究以加深人们对社会性动物的了解(包括:人们如何思维、人们如何行为、什么导致人们去攻击、什么促使人们去爱)的同时,指导公众如何运用这些技术,并提醒人们警惕这些技术的滥用,坦率的讲,除此以外,我想不出还有什么更值得关注,更为重要的事情要做了"
  这是一本值得推荐看的好书。
网站目录投稿:小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