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动物》读后感(一) 近日读了E·阿伦森著的《社会性动物》一书頗有感慨。 人类随着科技的进步对外部世界的认识越来越深广。就宏观尺度来说,人类的探测器已经飞到了太阳系的边缘;哈勃望远镜已经观察到了132亿光年远的深空场那万千星系。就微观层面来说,我们不仅确定了原子核由质子、中子组成,还知道质子、中子是由上下夸克组成。还发现了量子世界的惊奇与灿烂。还在不断地深入,在研究"超弦理论"及"大一统理论"。可是,我们对人类自身的认识,尤其是对人性的认识却是非常肤浅。我们往往还是习以为常地自以为是;固执己见地自我感觉良好;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理性、公正、聪慧;或者不知天高地厚地以为自己伟大、光荣、正确。而事实果真如此吗?《社会性动物》一书里面介绍了很多社会实验,得出了让我们大跌眼镜的结果。 原来我们总是以为一个人有愤怒,有怨气,有厌恶,只要给其一个机会发泄,只要发泄出了就好了。所以过去有人说日本的资本家在自己工厂里的员工休息室里放上自己的皮制仿真人让员工打,让员工发泄对资本家的不满,发泄后就阿Q般减压而轻装上阵。事实哪是这样,实验告诉我们:让人们宣泄对某个特定目标的愤怒,会增加他们对该目标的厌恶程度! 当我们伤害了另一个人时,为了对自己行为的辩护,我们就会忘掉对方的优点而去强调他的缺点和不足,让自己相信对方是一个糟糕的人,是咎由自取。从而自欺欺人地解脱自己的罪恶感。 还有可悲的是,一旦你曾经对一个人加以诋毁,那么你将来便更容易去伤害他。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你所攻击的那位受害者是无辜的时候,你诋毁他的需要竟然会达到最大! 当一些不幸降临到我们头上的时候,我们往往倾向于从环境方面进行归因;但当我们看到同样的不幸降临到他人头上时,我们就会倾向于从那个人个性中某些固有的弱点进行归因。原来我们看待事物都在实行双重标准。 还有偏见。我们总是不由自主地产生偏见,其中典型的是"贴标签"。如今网上的"标签党"是比比皆是。还有地域歧视。从人种歧视到民族歧视到国家歧视到省区歧视到城乡歧视到职业歧视到性别歧视等等无处不在。鄙视链已经在每个人的头脑中无时不刻地产生并且根深蒂固。最荒唐、最可悲的是对受害者和弱者的鄙视与偏见,彰显了我们人性当中的冷漠与残忍。我们生话中的这些实例不胜枚举。 还有,人们往往都高估自己,尽管知道自己有缺点错误也最多承认"三七开",自以为有七份成绩。 美国有科学家做实验,将一批人的照片分别每人逐步往漂亮方向美图5张和逐步往不漂亮方向丑化5张,连原汁原味那张共每人11张照片,请当事人找出自己原汁原味没有动过手脚的那张照片。结果,几十个人无一例外都选了美图过的照片。你看,我们都在臭美自己。 还有,你想获得一群人的喜欢,你除了能力超群最好还要有一些失误的迹象,或者自我嘲讽,会产生使你更具有吸引力的"出丑效应"。而假如你希望某个人喜欢自己,你就要努力去让他向你提供帮助,而不是去向他提供帮助!正如列夫·托尔斯坦所说:"我们并不是像喜欢我们曾经帮助过的人那样,喜欢向我们提供帮助的人"。你说,我们是不是有点忘恩负义? 还有,我们往往以貌取人。你与干部、领导在一起,与美女、明星在一起,与富人、权贵在一起,人们就会高看你一层。你长得相貌出众,你穿着精品名牌,就会被人们高看一等。尽管我们都标榜自己不是势利之徒。 还有,我们还会欺软怕硬,见了领导,尤其是大领导、高官,就不由自主地或拘束局促或笑脸相迎或敬而远之,哪怕不公有怨气有愤怒也不敢当面反抗。对弱者我们又往往缺乏同情和怜悯之心。甚至还有可能对父母对亲人反倒是漠视、嫌弃、甚至喝斥。 凡此种种,值得我们对内心敲问。值得我们对人性反思。 阿伦森在《社会性动物》一书中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窥探人性的窗口。让我们都来审视、清理、沉淀、洁净自己的人性吧。 《社会性动物》读后感(二) 记得在考研那段时光,我读了很多关于社会学、传播学方面的著作,而这周重试这本《社会性动物》读到的一些观点仿佛又把我带回了几年前,但感受却截然不同。下面我来讲知识点吧。 从本质来讲,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人无法脱离所在的群体去离群索居。所以有了这么一个基本观点,下面的观点就可以展开了。 社会心理月有一个共同的因素:社会影响。即人们对他人的想法或行为产生的影响。每个人都会出现时候聪明偏差,这种偏见指的是一旦知道了某个事件的结果,人们倾向于高估自己的预测能力。 如果我们无意中(背后)听到某人在讲我们的好话,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我们会喜欢这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