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杨绛我们三书评


  杨绛《我们仨》的书评(一)
  "在遇到她以前,我从未想过结婚的事。和她在一起这么多年,从未后悔过娶她做妻子。也从未想过娶别的女人。"——钱钟书
  这是钱老有名的一句情话,所说的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妻子,杨绛。
  初闻杨绛先生,是我很奇怪,"先生"一词一般是对男性的一种尊称,杨绛女士作为钱钟书先生的夫人,为什么会被人们称为"杨绛先生"呢?直到读了她的很多书,我才知道"先生"一词的意义,那是人们对杨绛女士的尊称。
  读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一篇篇细细读来,内心一片宁静,仿佛与先生对坐,聆听先生教诲。先生用平缓的笔调,描写了一家人在一起生活,学习,工作,读书的一幕幕温馨的场景,展示了一家三口真诚,祥和,坚强,乐观的家庭氛围。发人肺腑的文字,行云流水的布局,字里行间的真情,读到感人之处,不免热泪盈眶。
  《我们仨》是在女儿钱媛,丈夫钱钟书去世四年后,90多岁高龄的杨绛先生用心叙述关于他们这个家庭的点点滴滴,风风雨雨,而写成出版的回忆录,只是了解这本书的写作背景,就不免让人唏嘘不已。对于杨绛先生来说,女儿和丈夫的离去,那是非常人能承受的打击,先生用怎样的毅力完成的这本书,我们不得而知。
  不知道为什么,我总是喜欢读一些民国大师或者更早时期的作者的一些作品,这些作品总是能让人迅速的安静下来。也许是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充满了太多太多的浮躁与不安,不安的灵魂总想找一个安静处可以避让这世界的复杂。现在每天看到的文字越来越多,朋友圈,公众号,微博,豆瓣等等各种公众平台所发布的文字多的让人目不暇接。可真正沉淀到自己脑中的文字越来越少,很多都是看过一遍就再也想不起来。所谓的速食文化在我们的身边越演越烈,抓人眼球的题目,鸡肋的内容等等,使这个社会变得愈加的浮躁。而真正有思想,有深度的作品却正在我们眼前悄悄流失。
  被钱钟书先生誉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的杨绛先生也于2015年去世了,我不禁感叹,恐怕中国用"先生"称呼的最后一位女性也走了……
  缅怀杨绛先生。
  杨绛《我们仨》的书评(二)
  初读《我们仨》,是在老师的强烈推荐之下,便不由得对它来了兴趣。它的封面微微泛黄,给人一种复古怀旧的感觉。诺大的封面却只有书名和三人对对方的昵称,显得别有一番格调。这些看似无厘头的昵称,却充满着对对方的爱。
  《我们仨》给我的感觉是这是一本简简单单的回忆录,由梦而记,却由梦而醒。杨绛先生在《我们仨》中说到:"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这短短一句,却充满着无限悲伤和忧愁,让人感受到淡淡的忧伤。而我觉得,如果没有足够长的时间和阅历,怎能轻叹出这一句呢。书中附有他们之间的合照、书信等,我想这便也是她思念丈夫与女儿的唯一精神寄托了。在那青灯之下,这位孤单的老人抚摸着微黄泛皱的相片,睹物思人,怕是要伤心断肠了。
  随梦入境,而先生的梦并非虚幻。三人走散了,温馨的家永远没了。年头和年尾,老先生相继失去两位亲人,这份伤疼是以如何的强劲摧残风烛残年的老人?我从先生文字里懂得:"我的手撑在树上,我的头枕在手上,胸中的热泪直往上涌,直涌到喉头。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儿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
  只听得噼嗒一声,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东西。迎面的寒风,直往我胸口的窟窿里灌。我痛不可忍,忙蹲下把那血肉模糊的东西揉成一团往胸口里塞;幸亏血很多,把滓杂污物都洗干净了。我一手抓紧裂口,另一手压在上面护着,觉得恶心头晕,生怕倒在驿道上,踉踉跄跄——"由热热闹闹、相扶相持的三个人变成孑然一身,孤单落寞的日子更显往日的欢乐。
  先生无穷无尽地追忆丈夫和女儿,相思之苦,肝肠寸断。"我但愿我能变成一块石头,屹立山头,守望着那个小点。我自己问自己:山上的石头,是不是一个个女人变成的"望夫石"?我实在不想动了,但愿变成一块石头,守望着我已经看不见的小船。但是我只变成了一片黄叶,风一吹,就从乱石间飘落下去。我好劳累地爬上山头,却给风一下子扫落到古驿道上,一路上拍打着驿道往回扫去。我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一片黄叶,守望生命终极。生命有限,情海无边。先生的坚贞和守护是百年的厚重和境界。痛刻骨铭心,与日剧增,但先生在顽强继续。她夜以继日地与时间赛跑,用她的话说是抓住"回家"之前的分秒。先生的坚强与豁达让我想到胡杨林,千年风范,坚韧不拔。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我们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我们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这是杨绛对这个家庭的最初寄语。但对于一个后来先后痛失爱女和爱人的女人来说,这个似乎变得不再重要,因为她的人生精神支柱都崩塌了。但她仍坚强走完了余生岁月,带着对爱人与爱女的思念,用最朴实的文字描述了一个温馨却经历挫折的家庭,用文字转化成另一种思念。
  《我们仨》分成三部分: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书中的前两部分写了杨绛的梦,以梦去叙述了这个家庭的曲折经历。第一个梦里,杨绛梦见钟书自顾撇她而去。醒来向钟书抱怨,钟书却只是说那是老人常做的梦。这一刻,我才感觉到原来这一个才华横溢的女子竟也老了,不禁感叹岁月无常。第二个梦是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我们"都失散,杨绛在梦里不断的寻觅他们。钟书不知被带向何处,她们见面更是难上加难。圆圆身体不好,健康日益下降。最后,圆圆跟钟书先后离开了她,她最终变成了一个孤寡老人,独自一人度过余生。但所有的悲欢与离合,所有的潮起与潮落,她早已释怀,以至于能轻吟"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虽看起来她早已释怀,却还是给我一种淡淡的悲伤凄凉。
  书中并没有可怕的呐喊,没有无助的仿徨,更没有悲痛欲绝的词句,只有一位母亲对女儿的思念,一位妻子对丈夫的怀念,而那每一个文字都像花儿一样绽放着那深深的思念。
  读完至此,合上那泛黄的书卷,掬一杯花茶,细细品味,放空自己,似乎便能感觉到杨绛的内心独白。手抚书卷,仿佛我触摸到的不是一本普普通通的书本,而是一个慈祥温和却孤独的老人那褶皱的双手。读至深情之处,仿佛我正与她促膝长谈,不过是在聊家常而已,而她爱说的不过也是钟书与圆圆的趣事而已。
  漫漫大道,我若有所思。文章结束写到"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家是最温暖的港湾,是每个人最向往的一个保护港。杨绛先生虽已离去,我想大概他们早已欢聚,再也没有离别。
  晨阳正好,微风吹拂,带来阵阵芳香,沁人心脾…
网站目录投稿:以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