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与校长共餐岂能成激励机制


  近日,扬州一所小学对外宣称,该校将取消"三好学生"评选,用另外一套新的学术评价标准取代。现代快报记者获悉,新标准叫做"种子学生",在家里做家务、读报等方面表现较好的学生,都能获得"种子"称号,集齐一定数量"种子"的学生,还有机会和校长共餐。(1月27日《现代快报》)
  同样是饭局,甚至同样的菜肴,就餐的人不一样,就餐心态有差异,往往吃出来的味道,乃至吃饭的兴致也会迥然有异。比如"鸿门宴"那顿饭局,档次应该不会差,但怎奈餐桌上的人醉翁之意不在饭,自然不可能大快朵颐,甚至难免会消化不良。再如,亲密朋友之间的聚餐,大约不会和陪客户吃饭一个心情;同事之间的饭局,多半也和领导请客不会是一个滋味。可见,同样一顿饭局,和谁吃,怎么吃,其实大有讲究。
  相比社会上的复杂饭局,校园里应该说单纯得多,不仅参加的人员简单,不是学生就是老师,地点场合最容易想到的大约也是食堂。相形之下,"与校长共餐"既然多少突破了传统校园饭局的模式,自然也就让人眼前一亮。客观地说,相比校长们个个神龙见首不见尾,学生想要见上一面都难,能有和校长共进晚餐的机会,无论如何应当算是一种进步。更何况,学校其实首先是学生的学校,校长的正确定位其实不是学校的最高领导,而是为学生服务的主管。既然如此,尽管校长难免会有日常事务缠身,但却并不能成为没空和学生接触的理由。从这个角度来看,学生与校长共餐,对于校长而言,恐怕更应是一个难能可贵,必须珍惜的机会。
  只不过,"与校长共餐"的机会,并非每个学生都有,能受到校长的如此礼遇的,与校长共桌进餐的,只有好学生才能优先享有这一权利,要说也不无合理之处。对于入选的学生而言,更是莫大的荣誉,与校长共餐的机会,没准要比三好学生的奖状更有激励效用。
  相形之下,同样是"与校长吃饭",美国版本却大不同,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不仅每月有机会和校长共进晚餐,每次10到20人左右,地点就在校内的食堂,有什么吃什么,学校事先会贴出通知,学生可以自愿报名参加。美国版"与校长共餐"居然如此不讲究,身为麻省理工的校长,都这么不注重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居然随便就在学校食堂用餐,而且还丝毫不在乎身边的餐位会不会被差生给坐了,以及由此可能产生的负面激励。看来,在"与校长共餐"究竟该怎么吃这事儿上,美国的校长们还真有必要向中国的同行虚心求教。
  某种程度上,"与校长共餐"的资格居然成了对学生的激励,骨子里其实并没有真想赋予学生"与校长共餐"的权利,而是把这一权利特权化了,而与此同时,更是在有意无意中暗示了校长本人的特权身份。当学习好,分数高,成为接近权力人物的一道桥梁时,与其说是激励,毋宁说是误导。
网站目录投稿: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