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从职位管理到角色管理


  管理基础是构建管理系统的原始依据,它是管理思想、制度、措施的立足点,没有管理基础,企业运行的秩序就无法建立,价值创造活动就无法开展。传统企业管理系统需要建立在职位管理基础之上,没有职位管理,传统企业的管理活动将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同样,未来新组织管理系统要建立在角色管理基础之上,并支撑着新组织管理系统的有效运行。理解角色管理的重要性,需要先从企业形态进化规律谈起。企业形态进化规律
  在市场生态中,企业形态沿着产业价值链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经历了股东价值形态(形如三角形)、精英价值形态(形如梯形)、客户价值形态(形如链形)、利益相关者价值形态(形如圆形)等四种典型组织形态,实现了从低级组织形态向高级组织形态的进化。其中,精英价值形态就是人们常说的金字塔形,也是传统企业形态;利益相关者价值形态是工业4.0时代的产物,尚未到来;而客户价值形态则是新商业时代的最佳企业形态,也被称为新组织。从精英价值形态迈向客户价值形态,是企业进化过程中的分水岭,这是一次质的飞跃,中国企业的转型恰恰处于这个阶段。
  企业形态进化规律
  不同的企业形态有不同的管理基础,伴随着企业形态的进化,管理基础也经历了四个阶段:股东价值形态是以"工作"为基础,强调人与工作难易程度匹配;精英价值形态是以"职位"为基础,强调人与职位匹配;客户价值形态是以"角色"为基础,强调人的行为表现与工作内容匹配;利益相关者价值形态是以"人格"为基础,强调人格与工作内容匹配。传统管理模式就是以职位管理为基础,而新组织则是以角色管理为基础,很多优秀企业的转型已经充分体现出了这一点。
  传统企业转型迈向新组织的过程中,必然要引入角色管理基础,形成二元管理基础的格局,然后随着转型的持续深入,角色管理将彻底取代职位管理,进入新组织阶段。在转型这个特殊阶段,管理基础的顺利转换就显得非常重要。
  职位管理基础正在瓦解
  职位管理基础最早出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工业2.0),社会化大分工导致工作细分及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职能分工成为企业构建与运作的主要指导思想,出现了固定的"职位"。"职位"体现了"工作"的稳定性,这就是所谓的"因事设岗""因崗找人"。责、权、利配置在"职位"上,强调人要符合职位的要求,这就是所谓的"人岗匹配"。所有"金字塔"式的传统企业即以"职位"为管理基础,人的价值主要通过职位的价值体现,职位价值越大,人的价值就越大。一旦实现了"人岗匹配",企业就会像一台高效的机器一样运行,因此很多企业在2.0时代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就得益于职位管理基础的支撑。职位管理基础虽然有力地推动了传统企业的发展,使之迅速壮大,但在进入新商业时代以后,它却严重阻碍了企业发展,让运行系统越来越僵化,出现职位上的工作内容永远滞后于市场变化的情况,导致企业运行系统如同"一条腿"走路,传统企业也变得"船大难调头""大而不强","金字塔"开始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很多迹象表明,职位管理系统正在逐步瓦解,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2015年合益被收购。合益的海氏职位评级系统一直是职位管理基础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没有职位评估就无法科学地衡量职位价值,这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工具。然而在企业发展中,当职位越来越难以体现其价值时,职位评估系统自然就开始被企业抛弃。
  在职位管理基础瓦解的同时,角色管理基础就开始出现,并支撑着企业继续发展,随之管理机制也将逐步建立在角色上。角色管理基础开始建立
  角色管理基础是工业3.0时代的产物,即任何即将进入工业3.0时代的经济组织,都必须开始构建角色管理系统。
  市场频繁变化导致"职位"已无法承载频繁变动的工作内容,常规性工作越来越少,新情况、新事物不断涌现,导致职位边界越是清晰就越容易出现相互推诿的现象。此时"职位"的概念将逐渐解体,"工作"得到解放,"工作"与"人"开始直接结合——这就是"角色"。角色并非指人,角色=人+工作,"角色"体现了"人"与"工作"的统一性,当"工作"发生变动时,"人"必须同时改变,因此具有动态管理属性。尤其在业务线条上,为了能够迅速响应客户需求,责、权、利必须配置在角色上。
  角色管理大大提升了企业管理的灵活性,这符合新商业的市场发展规律,转型企业如果不引入角色管理基础的话,根本无法弥补职位管理基础的缺陷,因此笔者在传统企业转型"三引擎模型"中,提出转型企业管理系统必然要建立在二元管理基础之上,职能部门保留职位管理基础,这是一元;而在业务线条上则用角色管理取代职位,这是另外一元。随着角色管理机制的不断成熟,将全面取代职位管理,二元再次回归一元,新组织就会日渐成型。
  角色管理的核心内涵
  角色管理系统的依据是能力素质。上世纪70年代哈佛大学麦克里兰博士受美国国务院的委托,协助甄选能符合国家战略及目标要求的人员。在这个过程中发现,成绩优异程度与实际工作表现并没有直接相关性,能够直接影响工作业绩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的是一种被称为"能力素质"的东西,随后他提出了能力素质冰山模型。
  能力素质冰山模型最早用于人才选拔,通过对"人"的能力素质分析,甄选出适合组织需要的人才,因为能力素质的高低决定"人"是否能够获得组织预期的结果。这就形成一个潜在逻辑:具有什么样的能力素质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表现,就会产出什么样的劳动成果,冰山模型其实是揭示了"人"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能力素质强调"人"的行为表现与工作要求具有一致性,这就是角色。提高能力素质就会不断地接近最终目标,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角色管理目标就是为了让人们尽快取得成功,尽早实现自我价值,用最少的时间成本获取人生最大的成效,这是角色的核心思想,也是素质教育的本质。无论在企业还是在社会,构建角色管理的最终目標就是让每个人尽快成功,这才是激励的最高境界。
  美国曾经做过一个职场调研,只有少数人会在一家公司工作超过十年,如果超过十年还没有取得一些成绩的话,就会被人耻笑。而在中国却截然相反,除了少数逐步晋升为企业精英以外,大多数人将在企业基层工作岗位度过一生,美其名曰"螺丝钉",在某一岗位上成为熟练工后,会进入相对较长的职场垃圾时间直到退休,这种现象其实和"忠诚度"的关系不大,而是说明这个人丧失了改变现状的能力,成为了一种被动接收,这就是两种不同管理基础下的不同结果。
  角色管理能够推动"人"不断追求成功,一旦发现没有成功的可能就会选择离开,这自然会导致员工流动率的提高,但也是一个组织新陈代谢加快的表现。角色管理是百花齐放
  传统企业无论如何设计职业生涯发展道路,必然会面对一个事实:职级越高,数量越少,因此在职位管理基础上只能做到让少数精英获得成功,这些精英处于"金字塔"的顶层,在各自的职能领域一枝独秀,所以这种组织形态也被称为精英价值形态。而角色管理则彻底摆脱了职位的禁锢,这让更多的人有了获得成功的可能,只要能够胜任某个角色,能够满足客户需求,就会取得该角色的责、权、利,这就让企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所以这种组织形态也被称为客户价值形态。从组织形态特征来看,八边形能让更多人获得发展空间,一个组织形态的优劣在管理基础上立分高下。西方先进企业之所以率先进化到了这个阶段,都离不开角色管理基础的支撑。
  角色管理基础如何体现呢?比较典型的是一些国外证券公司采取的头衔制度,如MD、ED、D、SVP、VP、AVP、A等头衔,这种头衔制基于角色管理,而不是职位管理,头衔背后是能力素质的差别,不同的能力素质,会获得不同的头衔,能够胜任的工作任务也不同,责、权、利就配置在这些头衔上,头衔越高,责、权、利就越大。在角色管理基础上,一个公司可以有多个BOSS,这不但不会发生权力冲突,还能形成功能互补的优势,这在传统企业中根本无法想象。
  如今,一些先知先觉的企业已经开始建立角色管理系统,例如任职资格、能力素质模型,很可惜,这些任职资格、能力素质模型依然没有脱离职位,因此被称为岗位任职资格、岗位胜任力模型,这显然没有理解角色管理的核心内涵。这种岗位任职资格、岗位胜任力模型对于企业转型而言不仅毫无价值,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转型,还会让企业产生错觉。究其原因还是职位管理思维已经根深蒂固,这种历史传承在短时间内很难纠正,但是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持续深入,职位管理体系受到的冲击会越来越大,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将意识到转型需要一次彻底的颠覆,这时角色管理就会从"幕后"逐渐走向"前台",开始扮演"主角"。
  角色管理基础对于中国企业变革来说非常重要,很多制度的落脚点都将着力在角色上,都必须以角色为依托才能实施,因为只有角色管理才能提高企业的灵活性,释放员工的创造力,构建角色管理系统也将成为中国企业转型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时候告别职位管理,拥抱角色管理了。
  作者 北京博思腾管理咨询公司首席顾问
网站目录投稿:谷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