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的判词和曲演 红楼人物 【贾宝玉判词】: 其一。 天不拘兮地不羁,心头无喜亦无悲。 只因煅炼通灵后,便向人间觅是非。 其二。 粉渍脂痕污宝光,房栊日夜困鸳鸯。 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 这两首诗写的是顽石,贾宝玉的肉身和思想意识便是这顽石的化身。 红楼梦,用顽石比喻金刚。顽石和金刚,二者是一个。生来带有文字的"宝玉"和"金钗",作者安排二者是一家,也就是金玉良缘。金玉良缘四字,明白告诉我们,用顽石即玉也,来比喻金刚。还是告诉我们顽石和金刚是一家。金刚,佛法中有金刚经。读懂金刚经,便知道金刚乃是真心自性。其中关节,需要慢慢领悟。 看其一。 这顽石,在大无情处,即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本便是天不拘地不羁,无喜无悲,这便是六祖慧能所言"本来无一物"处。实际上,天下人人都是这顽石,只是自家不觉而已。人人都是宝玉,只是不肯承当。别说作者弄个富贵家才有宝玉,就是弄个贫穷家,哪个不是宝玉?弄个富贵家,更夺读者眼目,更有说服力而已。 修行有成者告诉我们说:"人有一宝,密在形山",只是我们凡夫眼拙,不知道自己还是宝贝。红楼梦作者大慈大悲,把这宝贝明明白白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却蒙然不认,以为只有宝玉才是顽石,不知自家便是顽石,作者焉能不急? 这顽石,一经煅炼通灵,便向人间觅是非了,才有了喜与悲,才被天所拘,被地所羁了。造出诸多假来。 这第一首判词,是说宝玉也就是我们每个人都"贪入"红楼。 看其二。 一旦陷入红楼,必然是"粉渍脂痕污宝光,房栊日夜困鸳鸯"了,也即被红尘之"情"字所缠,八苦缠身;可是,"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 这第二首判词,又暗示了贾宝玉最后出家,一定能修成圆觉,最后跳出红楼。 顽石落入红楼,是为了让其磨出圆觉,最后出得红楼,这便是作者本意。所以,一部红楼梦,作者笔之所到处,不在天不在地,不落喜不落悲,不关是不关非,不关贫不关富,因为这一切都是无常;作者只是让人"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很多人觉得这"醒"这"散场"太凄凉了,那是因为您不知这醒的好处有多大;不知这醒才是人生大喜乐;不知这醒是古往今来一切真正智者的追求所在;不知这醒是人生的惟一解脱;不知道这醒既超越物质世界也超越精神世界;不知醒来便是那"天不拘兮地不羁,心头无喜亦无悲"的至善至美境界。 一旦你知道了,你便理解"觉悟"何等重要;便知道那些和尚道士修女,何以过那样的生活;便知道圣哲为何让我们"行善积德",为什么说"吃亏是福";便知道佛祖为什么让我们"舍"、"放下";便知道大祖师为何让我们做"大死人",当"大木头人",为什么古人说"人生难得糊涂",等等,一切都明明白白了。 【贾宝玉曲演】: 作者在第三回,有西江月二首,写的便是贾宝玉。我称其为曲演贾宝玉。 其一: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顽石下世乃自找,因其未通圆觉,"大无情处"寂寞不住,受不得那无情,才去寻愁觅恨。愁找来了,恨找来了,面对这不寂寞,面对这愁这恨之"有",本来是假的,却当成真了,便是傻;傻到疯了一般去追逐不舍,贪恋于愁恨之中,便是狂。 细看一无一有二字,佛祖告戒我们,执著哪一个,都是错误。好皮囊是有,草莽是无;世务是有,不通是无;文章是有,怕读是无;行为是有,偏僻不正是无;性是有,乖张不通是无;世人诽谤是有,不管是无。有和无是一不是二,才是活生生的顽石,这是每个人本性。"有"是那色,"无"是那空。一部红楼,以红言梦,正是以色言空,令人空情诛欲,最后归得色空不二,才是圆觉。 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佛家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外相虽好,终要坏灭;腹内草莽,也就是空,才是事实真相。万法皆空,无一真实。正因宝玉本性中落个空字,才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佛家有句话,归得真心大死人,绝无一相可住心,一相不住,才行为偏僻,性也乖张,哪管世人诽谤? 这首词,从一有一无两方面着眼,写出了宝玉的外貌,性情,言行,及这一切的根由。 其二: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 顽石本是大富贵,磨出真心那是无价之宝,佛祖说:人人都怀装此宝,却自以为贫穷,到处寻宝;这宝莫再外求,自家便是。谁信佛祖的话?谁信癞头和尚的话?顽石偏要舍下这大富贵,图那虚妄的红尘。到了红尘中又如何?当然无那真心之富贵,尽管是红楼,心上却一贫如洗,处处烦恼缠身,果然"难耐"吧。难耐也要耐,红尘之中走一回,结果是一个"烦"字喊出去,动不动就想出家当那和尚,真真是"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了。但从佛家来说,生"厌世心",种的可是菩提心,读者自省。"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佛家讲"无为"才是佛法,有为不能成佛。无为不肖,这正是成佛的根基,正是成佛的种子。 "寄言纨绔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这是说纨绔与膏粱之辈,不可效仿宝玉,因这"空"字是效仿不来的,那是"心上空",不是"身上空",如何效得?若只效外形,不仅心不能空,就是那纨绔与膏粱也不能保。修行乃自家心上修去,如何效得别人? 不知,难耐,辜负,无望,无能,不肖,说的都是"无"字"空"字。为何偏言空无?因小说面对的众生执著"有";若面对的众生执"空"的话,作者便会言"有"了。佛祖当年说法正是如此。让你既不住有,也不住空,跳出空有二边,方可见得"真心"。 怪哉。圆梦读红楼梦,读到最后,读成了这般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