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共产党在90多年的发展历程当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大理论成果,其思想精髓最集中、最鲜明的体现在《毛泽东选集》当中,《毛泽东选集》非常系统地收录了毛泽东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时隔36年,十九大报告再次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出新的重大论断。这一重大政治判断反映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早已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指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未来的新的奋斗方向,更激发了我对体现我国发展态势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强烈求知欲。 【关键词】十九大报告;主要矛盾;主要矛盾与基本矛盾;毛泽东选集 一、十九大的胜利召开,是我党,我国的一大盛事,为新时代条件下国家的发展提供了主要思路和导向。 十九大的胜利召开,是我党,我国的一大盛事,为新时代条件下国家的发展提供了主要思路和导向。其中,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十分符合当前社会的实际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我国发展新阶段提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深刻揭示了我国基本国情的新特点新内涵新变化,为新时代我们党制定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提供了基本依据。这将对我国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主要矛盾的转变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呈现的新特征、面临的新任务和新挑战。 主要矛盾的转变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呈现的新特征、面临的新任务和新挑战。表明我国从以前我们要解决的是有没有的问题,到现在是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的变化,反映的是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阶段的提高。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无论是更加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还是更加有效地坚持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都要求我们深入把握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要的新变化。 三、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要的内涵和领域不断扩大,从基本物质文化需要向多样化需要扩展。 (一)主要矛盾与基本矛盾的关系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基本矛盾是所有社会形态、所有社会制度都存在的矛盾,是不变的。主要矛盾是某一社会所特有的。两者之间是共性和特性的关系,主要矛盾反映基本矛盾,基本矛盾包含主要矛盾。[1] (二)矛盾转变历程 事物是运动的,矛盾是发展的,社会的主要矛盾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就有一个曲折的变化过程。 新中国成立到土地改革完成前社会主义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 1953年到1956年底,随著土地改革的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这一主要矛盾的解决就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值得注意的是,1957年下半年以后,党重提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并进一步提升为整个社会主义阶段的主要矛盾,形成了把接机斗争绝对化、扩大化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5]这一事实表明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知对我国社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大的影响,稍有偏颇就有可能导致重大的历史错误以至于国家发展止步,甚至导致综合国力的严重下滑。[2]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会于10月18日上午9:00在人民大会堂大礼堂举行。 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十九大作报告。 习近平在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三)矛盾转变分析 十九大做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样的判断,这是基于中国国情的科学判断。 首先,"落后的社会生产"已不再是中国的现实。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现在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GDP已经到8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城镇化不断进展,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7.35%。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我国科技不断进步,装备生产日益完善,现在是世界第一工业大国、第一服务业大国、第一贸易大国。现在中国经济的问题是产能过剩,而不再是短缺。这样的国情,"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不符合现实了。 其次,"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近5年来,我国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中国的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已经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以前那种文化娱乐生活贫乏的现象没有了,数百个电视频道、海量的网络信息、休闲娱乐生活丰富多彩。人们的温饱解决了,基本的生存需要已经不是问题,一般性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已经得到满足,正在转向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正像习近平同志在报告中指出,"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就是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前提和基础。[3] 可见,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十九大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是基于中国国情的科学的理性的判断。这样的判断,对党和国家的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正像习近平同志在报告中指出的,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四、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的质量要求在提升,从数量要求向质量要求转变。 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的一个新的增长领域就是信息服务。要适应这一需求,加快信息化服务普及,降低应用成本,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满足感。 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另一个新的增长领域就是养老服务。近几年我国人口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对养老的需求呈几何级数增长,但老年服务产业发展还比较滞后。为此,要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基本需求,繁荣养老市场,提升服务质量,让广大老年群体享受优质养老服务,养老服务业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 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再一个新的增长领域就是文化服务。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于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而能够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为大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数量不多,还不能满足群众高层次的文化需求。要满足这一需求,就要抓好文化建设,通过文化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一方面,要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加强基层文化服务能力建设,加强文化产品、惠民服务与群众文化需求对接,继续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加强老年人、未成年人、农民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文化权益保障。另一方面,加快发展网络视听、移动多媒体、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兴产业发展,推进文化业态创新,大力发展创意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与科技、信息、旅游、体育、金融等产业融合发展,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 五、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升级而且呈现出个性化的特点,生态环境需要与物质文化需要同等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结束后记者见面会上就讲:"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讲到的"八个更",每一个方面都包含着质量的要求。 更好的教育,不仅意味着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而且要使教育资源特别是基础教育资源尽可能实现相对均衡化分配;更稳定的工作,不仅意味着要创造更多更充分的就业岗位,而且要创造更高质量的工作岗位,使人们的工作更有尊严;更满意的收入,不仅意味着居民收入能够持续增长,增长水平达到一定预期,而且收入分配差距能够逐步缩小;更可靠的社会保障,不仅意味着保障的覆盖面和保障程度不断提高,而且意味着保障要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不仅意味着提升医院医生的诊疗水平,而且意味着医疗卫生资源能实现相对均衡化分配;更舒适的居住条件,不仅意味着要逐步解决广大群众的住房问题,而且尽可能降低群众在住房方面的支出,降低收入负担;更优美的环境,不仅意味着治理好雾霾等突出的环境问题,还要解决好地绿水净等问题;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不仅意味着满足群众基本的文化需要,而且意味着要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 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在质量方面的提高,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等收入群体日益增加。中等收入群体增加的原因在于经济新常态下转方式调结构的必然结果。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转方式调结构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侧面。转方式调结构是从主要依靠制造业转向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的过程,又是从主要依靠传统产业转向更多依靠新兴产业的过程。所以,习近平指出:"如果转方式调结构进程顺利,中等收入群体必然随之扩大。还要看到,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对扩大消费也是有利的。" 习近平明确指出:"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 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等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生态环境越来越珍贵,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越来越高,由此发生的环境群体事件在增加。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人民群众对环境问题高度关注,可以说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必然会不断凸显。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环境问题往往最容易引起群众不满,弄得不好也往往最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我们要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通过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强化大气污染治理,严格环境执法和督查问责,对偷排、造假的,必须严厉打击;对执法不力、姑息纵容的,必须严肃追究;对空气质量恶化、应对不力的,必须严格问责;坚定不移推进绿色发展,推动自然资本大量增值,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让老百姓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4] 随着全面依法治国的深入推进,人民群众对于司法公平正义的要求更加迫切,坚持公正司法的任务更加繁重。公正司法就是受到侵害的权利一定会得到保护和救济,违法犯罪活动一定要受到制裁和惩罚,要依法公正对待人民群众的各种诉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决不能让不公正的审判伤害人民群众的感情,损害人民群众的权益。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人民群众对于解决好收入差距问题的要求更加强烈,共同享有发展成果的愿望更加明显。其一,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要在有些方面不能得到满足,不是由于生产不足问题,而是由于分配问题,由于在生产过程中没有很好地确立分蛋糕的权力,导致蛋糕做大了反而分不好蛋糕。第二,社会分层带来"贫困现象代际传递"等问题,一些弱势群体对于共享的要求比较强烈。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就决定了,发展仍然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继续推进充分发展;与此同时,还要把握发展的公平正义原则、协调性规律,实现平衡发展,从而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六、总结 党的十九大报告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的总目标是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如何理解我们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就必须直面两个方面的思考:一是深刻理解毛泽东选集,二是认真剖析需要与发展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新起点上社会主要矛盾的动态分析与结构考察[J]. 王莉.理论视野 2016年01期 [2]科学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J]. 辛向阳.前线 2017年09期 [3]牢牢把握新時代社会主要矛盾这个根本[J]. 王树荫.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7年11期 [4]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大政治判断中[J]. 宋月红.当代中国史研究 2017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