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电视新闻记者为了获得大量的一手资料,即使针对的是比较中性的新闻现象,也常常运用隐性采访这种隐蔽性的方式,所以造成了很多新闻侵权现象的发生,严重的甚至会对新闻记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所以在电视新闻记者进行隐性采访的过程中把握好"度"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本文阐述了隐性采访的必要性,分析了电视新闻隐性采访运用不当容易出现的问题,探讨了正确运用隐性采访应该处理好几点关系。 【关键词】电视新闻记者;隐性采访 在电视新闻中,隐性采访已经成为一种常用形式,被记者当成"揭露黑幕"的法宝,堪称舆论监督的"利器"。央视《焦点访谈》《新闻调查》《中国质量报告》等栏目就经常使用隐性采访来获取第一手资料,进行舆论监督报道。而在电视民生新闻栏目中,隐性采访更是被广泛应用。 一、隐性采访的必要性 通常隐性采访都是公开进行的,记者为什么要进行隐性采访呢,这里因为: 1.隐性采访是新闻记者舆论监督的要求 现实生活充满着美与丑、正与邪、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等各冲突。扶正祛邪是传媒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相对于"扶正"而言,"祛邪"更加困难重重,而媒体的公开曝光是邪恶所恐惧的武器,所以,面对记者时,邪恶势力总是千方百计来掩盖事实真相。在这样的情况下,若还以记者公开的身份来采访,势必遭到种种阻挠,难以获得真相。因此,隐性采访是新闻记者为了揭露黑暗、进行舆论监督的必然选择。 一些煤炭矿区发生的透水事故,瓦斯、煤炭爆炸事故的只能采取隐性采访。才达到了揭露事实真相的效果。 2.隐性采访是新闻记者记录现实的要求 在被采访者知道自己正在接受采访或者有摄像机正对准他们的时候,不免有些紧张、局促、防范的心理障碍,他们会以谨慎、被动的姿态接受采访,即使在重复和往常一样的行为时也会表现出细微的差别。记者的参与,可能会影响当事人的状态,这时,运用隐性采访可以达到一种"真实"的效果。 二、隐性采访的适用空间 1.媒体进行舆论监督、批评报道 目前记者在运用隐性采访时面对最多的情况。在对社会上的丑恶现象、不正之风以及违法行为、犯罪活动等进行揭露、曝光的时候,如果以自己的真实身份来采访,难以获得真实的情况. 在不违反法律规定的条件下,合理运用隐性采访,能完成采访任务,还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2.了解某些社会人群的生活及生存状态 这也是适合隐性采访的重要领域。记者应按特定的目的来隐蔽摄像机,拍摄画面以及广场、街道等公众场合的镜头,或了解他们的生存状态。 3.采访先进典型事迹和正面人物,有时也可用隐性采访 隐性采访并不仅仅适用于负面报道。在某些正面报道中运用隐性采访反而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我们要宣传一个爱岗敬业的人物典型时,可以在不惊动他的情况下到他工作地点,进行隐性采访。在报道中最真实的展现他们的精神风貌,比大张旗鼓搞公开采访更有说服力。 三、电视新闻隐性采访运用不当容易出现的问题 1.深入探寻采访致使记者过度介入,易陷入不利境地 隐性采访的"体验型"应用最为广泛,即记者采用深入采访对象内部,进行卧底体验。但这种卧底体验也常常面临很多不利因素,很多情况是被现行的法律法规所禁止的。例如,针对相关的"黄赌毒"的报道,记者通过隐瞒自己身份,与毒贩进行周旋,并且从他们手中购入毒品,这种购买毒品的行为,在法律上触及了《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刑法》,是违法行为,甚至构成了涉嫌买卖毒品交易罪。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2001年9月7日,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播出暗访节目《亲历盗墓》,记者采用隐瞒身份的方式,装扮成文物贩卖者,与盗墓贼深入接触并且参与了整个盗墓全过程,而且花钱购买了盗墓所得的文物。这种深入介入,受到了大众的质疑,有关专家甚至指出其中的两名记者已經涉嫌触犯我国刑法的"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罪"和"倒卖文物罪"。 2.容易侵犯大众的隐私权而导致法律纠纷 我国的宪法明文规定,公民的肖像权、隐私权不受他人侵害。隐性采访过程中,受访者不知道自己正在接受采访,进而在衣着和行为上有些不堪,引起了大众对受访者的种种争议,以致出现相关侵犯"隐私权"的法律纠纷问题。 3.对言论自由重视不够,导致"报道失实"的争议 在隐性采访过程中,记者采访的过程是隐秘的,受访者不知道记者的采访目的,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言论表述,经常会引发相关争议,会对受访者的言论自由造成侵害。例如,记者对政府人员进行暗访,受访者一般没有经过慎重考虑所进行的回答不一定能真实表述当事人的看法。通常这种回答也会造成社会公信力的丧失,引发受访者的不满及对新闻"报道事实"的不满。 四、正确运用隐性采访应该处理好几点关系 1.要正确处理好隐性采访与新闻导向之间的联系 当前,很多电视新闻记者将隐性采访制作成一些引人眼球的"爆料",只是为了引起大众的关注,造成轰动效果,形成一些热点等。这种现象很容易出现关注视角上的不妥,使新闻导向出现偏差。作为电视新闻记者,应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本着客观真实的工作态度,切实地报道,将真实信息传达给大众,纠正歪风,解决问题,把握好电视新闻的正确导向。 2.正确处理隐性采访与道德制约的关系 要合理看待隐性采访和道德制约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人文关怀。这是电视新闻媒体所必须具备的社会责任感。在前期采访过程中,大部分新闻媒体记者为了达到目的,经常采用暗访的采访方式。本着揭露社会丑恶现象的原则来看,相关记者所进行的暗访是为了纠正社会的歪风邪气,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的权益,这看来是完全合乎社会道德价值观的,但这种偷拍、偷录的形式常常又违背了大众的主流价值评价体系,大众对这种偷拍和偷录是很反感的。所以,在进行隐性采访时,新闻媒体与新闻记者必须遵循客观真实的报道以及维护公众利益等基本原则,从而促进良好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形成与发展。 3.在电视新闻中谨慎采用隐性采访 采访中使用隐性采访,要十分谨慎,一般在以下几种情况才采用隐性采访:首先是采访的新闻是批评性或者揭露社会不良现象的。一旦得到消息,这些不法分子就会逃之夭夭,如果采用显性采访就达不到采访报道的目的,只有通过隐性采访才能达到揭露他们的不法行为的目的。其次是只有采用隐性采访才能获取真实客观的新闻事实的情况。如学校乱收费现象,只有通过隐性采访深入调查,才能查到真实的不良现象。最后,通过隐性采访,获取到真实信息及证据,才能将违法犯罪者绳之以法,起到强有力的舆论监督作用。综上,唯有谨慎采用隐性采访,妥善处理好隐性采访与显性采访之间的关系,将两者有机地整合起来,才能还原事实真相,做真正好的电视新闻。 五、结束语 隐性采访是为了提高新闻信息的真实性和深入性而进行的一种采访方式,目的是为了通过揭露一系列的不良社会现象而引导大众正确的舆论倾向,促进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但在电视新闻记者进行隐性采访的过程中,要控制好其使用频率,把握好其内容限度,将其控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坚守自己的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1]龚敬.隐性采访的法律思考[J].新闻知识,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