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毕业前年该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全文5584字。大概需要15min阅读时间。
  2019年是我毕业的第三年。
  很早就关注我的喵粉知道,我从大四毕业到现在,做过文案编辑,在国网的网省的物资管理部门呆了两年。离开央企之后短暂地做过一段时间项目经理,在成功"做死"了两个项目之后,一边靠着写作营生,一边拓展新业务,目前主要在做"渠道"性质的业务:给大厂做传播全案策划,同时在给一些知识IP做各平台的原创内容输出。
  身份经历过底层员工、管理者、合伙人和创始人。
  角色转变的同时,我对于工作的心态也在转变。其实关于职业规划的理论,2018我有写过一个职业发展的专题的(在文末链接中),时隔一年重新再写,也有了一些新的看法。
  为了方便浏览,喵先列一下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究竟应该选择家乡稳定的工作,还是去大城市拼搏?
  通过爱好和性格匹配工作:这可能是最大的谎言
  职业生涯第一阶段:储备职场燃料
  1:
  究竟应该选择家乡稳定的工作   还是去大城市拼搏?   很多出生于小城市又去一线城市上大学的同学在毕业时都遇到过这样艰难的抉择:是应该听父母的话回家乡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还是留在大城市拼搏?   回家吧,实在不能甘心,好不容易走出了家乡,年轻不是就要拼搏一把吗?留下吧,大城市房价又高竞争压力又大,父母大半辈子的存款可能连个首付都付不起。   就算已经在毕业时做出了选择,也可能犹豫不决:我经常会收到喵粉们的私信,很多人会问"在体制内工作已经4年了,现在辞职出去还来得及吗?"   这些纠结的背后,其实对于人生轨迹的不确定性。   纽约大学的心理学家把人的工作价值观分为3种:   第一种价值观,是把工作当成"工作(job)"。这一类人占人群中的大多数,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生存。他们挑选工作岗位的时候,更在意的是薪酬、福利、休假等等,最好的工作就是满足舒适的同时,又能赚差不多的钱。对于工作本身的兴趣没什么要求,要是能不工作就更好了,最好有放不完的假还有人给钱。   第二种价值观,把工作当成"事业(career)"。这一类人除了重视薪酬,还在意工作带来的社会地位。他们更在意升职加薪的空间,能拿到一个什么样的title,但是对于所做的事情本身没有多少热爱。拥有第二种价值观的人比第一种价值观的人要少很多。   第三种价值观,把工作当成"理想(calling)"。他们渴望通过工作来实现一个更加宏伟的理想,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例如改变一个行业,发起一场技术革新等等。拥有这种价值观的人,在人群中的数量少之又少。   大多数年轻职场人面临的职业迷茫,归根到底其实都是还没有搞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人生。   想想看,我们选择工作的时候考虑最多的会是什么?是不是薪水、福利、休假,这些"显而易见"、可以比较的优劣势?   我们在谈及自己工作的时候,往往更关心"(跳槽的)下一份工作做什么"、"当前的薪水是多少",即使是做工作计划,通常也只会关注一年。很少有人关心未来几十年做什么。   这是因为,我们人类天生有两种认知。一种叫做"时间贴现(temporal discounting)"。就是,我们都不愿意用当前的痛苦,比如更辛苦的工作、更低的薪水、更低的声望,来换取未来的某样东西,即使未来的好处其实更加丰厚。我们本能地不相信未来的好处能够兑现,所以会在当前对它们打很大的折扣。   还有一种,叫做"厌恶损失(lossaversion)",即人会对后果和风险看的比好的方面更清晰。   所以,我们在做职业选择的时候,会纠结于"我不想做一份一眼看到老的工作","我也不想那么累,不想接受更大的压力"。   假设我们60~65岁退休,绝大多数人会在20~26离开校园步入工作岗位,那么在我们最年轻、精神饱满的年华中,有2/3 时间都是在工作中度过的。明明是一场马拉松赛跑,你却按照百米冲刺来准备的,想想是不是很可怕?   我们选择职业之前,要先想一想"40年以后,我希望过什么样的人生"。如果只盯着眼前的得失,你自然看不到未来。   重要的不是你具体在做的"职业"本身,而是你能否通过这种职业,更接近自己想要的人生状态。如果人生的感受是相同的,做医生或者律师或者成为工程师,又有什么太大的分别呢?   假如你本身就没什么野心,是持有第一种工作价值观的人,觉得"有点小钱"的舒适生活就挺好的,千万千万不要受别人"年轻时不拼搏什么时候拼搏"的观念影响,听话,好好找一份安稳的工作,不然你去了风险大挑战高的地方又觉得,哎呀压力太大生活好辛苦啊还是体制好;倘若你是有第二种或第三种工作价值观的人,何不放手让自己闯一闯呢?   2:
  通过爱好和性格匹配工作:   这可能是最大的谎言   - 1 -   别以为把爱好当职业,你就会爱上工作   作为一个,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写日记,三年级文章发表在杂志上,高中作文常年满分,后来又从事了新媒体职业的人,认真负责地告诉你一句:   别以为把爱好当成职业,你就会爱上工作。   我曾经以为自己非常热爱写作(不然我也不会在识字之初就开始写,且一直坚持写到现在,并且我还在一篇文章中称之为自己"擅长且喜欢的事"),直到它成了我的工作。   你要知道,一种技能当它作为"爱好",和它作为"职业"的时候,要做的事情是完全不同的。   当写作还是我的爱好时,我做了一个天马行空的梦,可以用笔把它写成动人的故事;我去旅行,见识了不一样的风土人情,可以用文字记下新鲜的心情;我见识过任何人,经历过任何事,有了任何心情,它们都可以成为我素材的一部分。   我不擅长社交,聊天让我觉得负担,我通过文字和这个世界沟通。写作让我觉得轻松、惬意且满足。   但是如果作为能够营收的职业,要做的就不仅仅是"写自己喜欢的东西"这么简单了。   我的一篇文案报价很高,"卖货文案"的价格是市场平均价格的10倍。原因是,转化率高。意思就是,销售同一样商品的介绍文案,我写的内容,会让"阅读过的人中买单的人更多"。   怎么做到的呢?我会先去体验这个产品,记录它带给我的感受。我要接触使用产品的目标用户,了解他们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特征。甚至连这篇文案要推广在哪个平台,由谁来发布,我都要先去做调查。研究那个发布者过去至少20篇文章的风格,还有这些文章的评论区。   为了写成这样一篇"营销文案",我需要花费的调研时间大概在10小时。虽然,坐在电脑前码字只需要2小时。而且做用户画像和产品分析,本身就是一件非常疲累的事情,我时常在敲下最后一个句号之后累到倒头就睡。   甚至有些产品,我会打心底里不认同。虽然是推在别人的号上,自己的粉丝并不可见,还是会因为为这一类产品写文案而感到负疚。   完成"别人需要的事情",而不是"自己喜欢的事情",是很难真正产生愉悦的。   并不是说一定不能把爱好当工作,而是,你一旦发现自己产生不愉悦的感觉,就说明这样一份工作一定是"过渡时期的需要",而不是"最终使命"。   我发现我爱的"写作"其实只是爱"分享的过程"而已。我更喜欢做的事是,把我知道的知识和技能传播给别人,而不是去写甲方想让我写的东西。   所以现在其他业务收入增加以后,我就开始逐步减少自己写文案部分的单子了,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记录自己想写的东西。因为它作为工作,对自我的内耗实在是很大。   把爱好当成工作,你可能会因此失去一种爱好。   - 2 -   性格并不能决定你终身适合从事什么职业   类似地,以"我是什么性格,我适合做什么工作"的说法也并不能"一下敲定终身",它只适合现阶段你的状态。   我曾经上过DISC双证班,并且用discovery软件做过DISC"人岗匹配度"的测试。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DISC理论是把人的性格分为支配型D、影响型I、支持型S、分析型C四个方向,每个人可能偏向一个或者两个特质多一些。Discovery的人岗匹配测试会根据你这些性格评分来match你适合什么工作)   但人外在表现的性格是会受环境影响而变化的,同一个人DISC评测的分数,相隔半年可能大不相同。比如一个优秀的销售,他原本是影响型(高I),但是由于升任了领导,要在管理下属时表现出强势和威严,时间长了他可能就会变成支配型(高D);或者一个感性思维的女同学(高I),考了理工科研究生,经历过三年实验室生活以后可能也会变成分析型(高C)   连人的性格本身都会随着环境和时间变化,你又怎么能相信,仅凭"我是什么性格",就能决定"我适合做什么工作"呢?   3:
  职业生涯第一阶段:   储备职场燃料   之前休假的2个月,我去拜访了数位老友,发现大家在职业方面的焦虑都非常严重:说是经济寒冬,KPI却分毫不减,工作越来越难做了;重复的工作已经厌倦,职业遇到瓶颈,想跳槽不知道往哪个方向走更好;年龄焦虑愈发严重,"一毕业就结婚"的同学们已经开始陆续离婚了,自己快30了还是母胎solo;一起入职的同学中已经有人升迁了,仿佛自己是职级涨的最慢的人……   喵先问大家一个问题:猜猜看,40岁之后,你能赚到的钱占一生个人财富的百分之多少?   答案可能会有点出乎意料——有85%~90%!   这个数字是美联储《消费者财务调查》统计的结果。40岁以上年纪的人,如果按照正常升职加薪、转管理岗的节奏来看,薪水会比之前年轻时高许多,而且可以享受早年投资的复利;当不需要再支付房贷和与孩子相关费用的时候,许多支出都会逐渐减少,积蓄也会越来越多。   人的一生大概有30多年的职业生涯。假如把职业生涯比作"三级火箭",可以以每10年为一阶段,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添加持续飞行所需的"燃料";第二阶段,聚焦"长板",达到最高点;第三阶段,优化长尾,发挥持续影响力。(from《远见》)   如果你还处在职业生涯的第一个阶段(据我了解,喵粉们应该大多都在这一阶段),就开始苦恼自己为什么这么迷茫,一直不知道何去何从,就大可不必为此忧心了。因为这个阶段,本身就是在探索和积累,在犯错,这个过程积累不到很多财富是非常正常的,换一个和上一份工作完全不同的领域也是正常的。   甚至我也没办法确定我明年的今天是不是还在做和现在一样的工作。   这个阶段有10年,最重要的就是"储备燃料"。步入职场的前10年,是你未来持续发展的基础。   具体来说,你需要:   - 1 -   培养可迁移技能   20世纪90年代,澳大利亚举国围绕"与工作相关的核心能力"推行教育改革。所有与工作相关的能力都可以归为7种核心能力:   1. 沟通表达的能力   2. 信息处理的能力   3. 运用科技的能力   4. 计划组织的能力   5. 解决问题的能力   6. 团队合作的能力   7. 数学概念的能力   这些能力是任何一个岗位都需要用到的,只是配比不同。   不是你从事某一样具体工作你才能锻炼到"可迁移技能",而是无论你做的什么工作,都要在自己的工作中刻意练习这些能力。市面上也有一些短期培训和书籍,会教授你具体某一种能力。但这些只有你真正用在自己的工作中才能有所提高。   举两个我还是"底层员工"身份时候的例子吧~   很多同学会因为工作本身受限,觉得"我从事的这种工作没什么学习的空间",其实不是这样的。能否在一份平常的工作中提高可迁移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自己的学习意愿。   先说一个关于信息力的。   我当时的工作叫做"物资计划管理",是一个名义上管理岗,其实又有技术又需要管理还要服务的岗位。工作内容是负责整个省全年的物资,大到变压器、导地线、绝缘子,小到一支笔,或者是办公室门口的草坪喷水服务,都要从我们物资口过。物资计划审核合格了才能进行采购。   我的工作内容,就是审核全省所有的地市局、支撑单位他们报的这些"物资计划"合格不合格。每个批次结束后,负责人要写"总结分析报告",记录这一次采购中所有的错误明细。   在我入职之前的许多年,网省的总结分析报告已经有成型的模板了:把所有"犯错"的条目详细列出来,写成一篇"长篇巨制"。   我跟了几个批次以后发现,其实这个报告对于不同的人来说作用是不一样的。比如各个供电局的领导比较关心自己的单位错了多少条,怎么错的不是很关心(因为要根据出错条目数考核。PS,考核就是扣钱的意思);地市局物资口的人会更关心怎么错,因为这样才能避免下次错。   于是我"自作主张"地写了一份"新报告"。第一页是柱状图,画着每个单位错几条(只有数量没有原因,给领导看);第二页是饼状图,写了那种错误比例是多少(给供电局的同事看)。之前的"长篇巨制"则在附录里。错多少、为什么错,一目了然。   后来我们部门沿用的都是我改良过的那份总结分析报告。   我已经从原来的岗位离职一年了,但是这种写报告、分析数据的能力,却是我拿下现在的主营业务——大厂全案策划、渠道的主要原因。   还有一个关于"沟通力"的事。   我当时的工作有一部分要"上传下达"。国网总部发布一个文件,我要给供电局的同事挨个打电话,确保他们接受到了信息且对要求能够理解无误地反馈。有一些老同志经常看不懂文件的意思,我得换好几种说法,直到他们理解为止。   我现在的工作,当然不再需要我挨个跟别人打电话解释。但是,我刚毕业的时候还是一个给陌生人打电话都会发抖的女生,经历过这样两年"打电话"的历练,我现在从事的工作需要大量的社交,而我和第一次见面的客户social完全无压力。   最最重要的是,我在大系统工作的2年,见识到了一家世界500强第二的公司如何通过标准化控制风险,见识到如何让这么多人如何安排分工,如何管理人才。这让我在创业的过程中时常自省(虽然做的还不够好)。   我曾经不止一次听别人评价我所在的岗位是"轻松、浑水摸鱼就能拿工资的好差事。"   央企不轻易开除一个人,浑水摸鱼地工作,的确也能拿到工资,但是那样的话,我大概真的就只能在这个岗位上呆一辈子了。   - 2 -   多去试试不同的工作   去试试不同的工作吧,身份不同,你也会有不一样的体验。   重要的不是技能本身,而是快速学会一门新技能的能力。   很多大厂过一段时间都会进行内部调整,让员工参与到完全不同的项目中,去"轮岗"。刚才说了,每一项工作需要的"可迁移能力"配比不同,要去尽可能多的岗位中尝试,你才能确保自己每个方面能力都很强。   高度分化的岗位会让人专精于某一项工作,一旦离开特定的岗位,就会"一身才华无用武之地"了。而如果你本身的工作没什么创造性,大部分是重复机械劳动,那就更要当心啦!   几乎可以预见的是,"重复机械劳动"未来都会被人工智能取代。   所以~我们只要保证被替代危机来的时候,可以迅速学习一门新的技能。这样就永远不用担心自己被抛弃。   -3-   经营你的人际关系   你需要经营未来职业生涯当中必不可少的持久关系。你的上司,你的客户,你的商业伙伴,你身边的人才,这些都会是你独一无二的资源。   这个可以单独开个课题写篇文章了~今天就不多说了。   总结一下:   1. 如何选择你的工作?看三种职业价值观,重要的不是你具体在做的"职业"本身,而是你能否通过这种职业,更接近自己想要的人生状态。   2. 别对爱好或者性格匹配工作抱有太大期望,人是会变的。遵从自己当下的意愿就好。就算以后再改也没什么关系。   3. 你要着重培养自己的可迁移能力,并且在还年轻的时候试试不同品类的工作,轮岗也行。要时刻保持警觉,避免因为能力不再被需要而被淘汰。   7月推文预告~大家有什么想看的可以在文末留言噢~   1. 如何拓展收入来源(副业收入,非理财类)(7.15 14:00)   2. 如何保持精力充沛,平衡工作与生活(7.18 14:00)   3. 克服拖延症,实现自律(7.22 14:00)   4. 寻找人生方向,如何探寻自己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成为什么样的人 (7.25 14:00)
网站目录投稿:凌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