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艺术品投资市场的日益兴旺蓬勃,市场需求也越来越旺盛,但这兴旺的背后也存在着许多隐患,在如此复杂的情况下,各个艺术类院校要把握机遇,应对挑战,从教育理念、办学模式、学科结构、学生社会实践、德育、就业等方面深入改革实践,以应对今天的文化产业市场的要求,充分发挥高校的育人功能,培养出大批综合素质过硬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关键词】文化产业市场;需求艺术类院校;就业 随着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产业结构的也在快速的变化,第三产业蓬勃兴起,文化产业市场的多元化趋势越加突出,为了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我国正在深化中国经济的市场化改革和企业制度的改革,加速中国城市化的进程,通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来调整现有的经济结构,由于中国第三产业日益实现可持续发展,文化产业市场的需求也日益旺盛。 一、繁荣的艺术品交易市场背后的诸多问题 有关部门对艺术品市场的管理不够规范,制定的法规、条例不尽科学,目前的管理缺乏翔实的科学依据和数据统计。 我国的艺术品经营队伍中专业人员匮乏,具备艺术品鉴定能力、真正受过美术专业训练的专家可以说凤毛麟角。 在我国的艺术品市场中,缺乏一套由鉴定家、卖家、买家和拍卖公司共同遵守的职业道德和信誉体制。专家呼吁我国应尽快出台一部《文物鉴定法》,使文物艺术品鉴定工作有资格认证,保证其公正、客观。 二、文化产业市场需求对艺术类高校的影响 我国高等艺术类专业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向了"普及教育",但是无论是教育者个人还是作为高校本身,都没能将教育观念,内容,方法及课程结构和大纲及时进行调整,沿袭以往教育模式、因循守旧,未能与现有的艺术人才市场需求相衔接。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大纲互相模仿,没有专业界定,培养的人才通识教育严重缺失,显得"专业性"过强。一些与前沿专业相互交织,与社会经济和文化建设紧密衔接的专业,未能引起高等艺术教育院校的高度重视,并没有做到实质性的交叉融合,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一些地区和学校因艺术类学生的学费相对较高,盲目开设艺术类专业或者盲目扩招,缺少统筹规划。 随着对艺术类人才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几年来,传统艺术类高校培养的人才在数量上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因此,一些不具备招收艺术类学生条件的高校也设立艺术类专业。这一态势使传统艺术高校从生源质量到培养目标乃至到办学理念上都受到了巨大冲击,只有及时调整办学模式和学科结构才能适应文化产业市场需求压力。 三、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影响 艺术类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主要是我们的文化产业而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的重视也使国内的文化产业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必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会有更大的飞跃。艺术类专业教育也将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而迅猛发展为艺术类人才需求的主阵地由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艺术专业的就业环境是会越来越好的。 面对如此优越的外部环境,高校的就业工作压力却越来越大。表现为两极分化,一方面学生们的就业标准随着市场需求的旺盛而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有的学生知道市场需求量大的事实后,专业上不思进取。 艺术教育工作者要及时调整观念和管理手段结合经济发展需求,建立并发展与文化和市场经济相匹配的艺术应用型专业。遵循艺术教育规律,深化教育改革,抓好艺术学科的专业定位。办出艺术专业的特色。对于具有深厚艺术底蕴的高校,不应随波逐流,挖掘自身特色结合文化市场对艺术人才的需求合理设置专业。同时深入研究市场需求的变化与其它学科加深融合与交流不断推出市场急需的新型学科造就文化市场急需的学科人才这也正是现代艺术大学的生存之道同时也正是大学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 艺术类学生因专业学习影响文化学习所以其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是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不但有利于学生艺术专业素质的提升更有利于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所以有的放矢的采取措施普及性,提升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带动思想道德素质的升华是各艺术类高校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 任何艺术门类生产和创造,都离不开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社会规范。良好的社会实践平台是高校育人的第二条战线,艺术类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文化市场需求旺盛的契机,积极协调,仔细筛选,搭建一系列适合学生成长的平台,使其真正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功效。 四、结束语 目前,國内的文化产业市场鱼龙混杂,需要层次良莠不齐。为了更好地培养和教育学生,艺术类高校应有针对性的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建立多处教学实践、实习基地。在与文化单位合作的过程中,用人单位通过搭建实践平台,从现实角度对大学生学习专业、认识社会、完善自我实现了客观引导和教育,有助于在培养和教育的同时,最终实现双赢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