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北京大学召开的第二届"大学-中学"圆桌论坛上,衡水中学校长郗会锁表示,外界普遍认为衡中的师生生活在"地狱",学校是"高考工厂",但现实并非如此。他说,"衡中的教育是素质教育,多元化教育",学校的教育模式和理念与高考改革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方向一致。 对于衡中模式,教育专家们一直褒贬不一。我以为,评价一所学校是不是在搞素质教育,要从其办学目标、教育过程、教育方式、教育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不能仅仅因为衡中升学率高,就说人家搞的是应试教育,而不是素质教育;更不能说某些学校升学率低,其素质教育就搞得好。 当前,高考升学率仍然是衡量一所高中办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但不是唯一指标。有高中校长曾坦言:"没有升学率学校就没有今天,只抓升学率学生就没有明天。"不讲升学率或者升学率不高的学校,肯定不是素质教育,因为升学率反映的是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学生这方面的素质不高,何谈素质教育?由此可见,学校追求升学率没有错,素质教育不是不要升学率,关键要看以怎样的路径追求升学率。 首先,以"掐尖"方式获得优秀生源的学校,尽管升学率高,也不能认定其素质教育搞得好。一所学校的升学率往往与生源质量有密切联系,在一定区域内,中考优秀生是一个定数,占有优秀生源多,高考升学率自然就高。长期以来,由于各地重点高中具有录取优先权,许多中考尖子生、优秀生自然被这些学校占有,普通高中难以与之抗衡,至于这些学校是不是在搞素质教育却不得而知。 现在,许多地市级的重点中学或民办高中也到县市区抢夺生源,他们打着"翱翔班""北清班""尖子班"的旗号,在全市范围内公开挑选优秀学生,这样的学校尽管升学率高,考入北大、清华的学生多,能说他们素质教育搞得好吗? 李镇西校长曾讲过一件真实的事,一所重点中学靠重金买来未来北大、清华的苗子,三年后,这个苗子考上了清华,学校按事先约定给了这个学生7万元的奖励。八月份,这所重点中学的高三学生提前到校上课。学校打算请这名考上清华的"优生"回母校给学弟学妹们讲讲学习方法,介绍介绍学习经验,便让班主任给那位"优生"打电话。学生接到电话,第一回应就是问:"给多少钱?"班主任一下子就懵了,于是在电话里给这位"优生"讲"学校培养你不容易""要懂得感恩"之类的话。该"优生"又反问了一句:"我考上清华关学校什么事?"学校培养出见钱眼开的学生,能说重点中学素质教育搞得好吗? 其次,以拼时间、拼体力,牺牲学生全面发展甚至身体健康为代价换来的高升学率,更不能认定其素质教育搞得好。有的高中悬挂的励志口号是"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提高一分、干掉千人""考过高富帅,战胜富二代"……且不说这些口号能发挥多大的励志作用,单就其中包含的杀气、戾气和宣扬的扭曲价值观,就与素质教育的精神相悖,其培养的学生素质高低可以预见。 有的高中为提高升学率,从高一开始就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加快教学进度,加大教学难度,提前结束功课,采取车轮战术,加大训练量,不顾学生差异,用大部分学生的失败换取少数学生的成功,以屈指可数的几个考入北大、清华的学生来装点门面,这样的学校是素质教育吗?还有的高中为提高升学率,砍掉了音体美等课程,采取"大水泡倒墙"的方式,利用节假日、双休日加班加点,牺牲了学生正常休息时间,导致学生身心疲惫,身体素质下滑,近视率上升,心理负担加重,这是素质教育吗?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不论是小学还是中学,都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正确导向,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学校提高升学率不应靠加班加点,而应通过开全课程、改革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来实现。 再次,培养的学生分数高,但缺乏思考和创新能力,没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这样的学校教育也不是素质教育。高分不一定低能,但训练高分的过程和方式容易造就低能。几年前,上海学生参加国际PISA考试取得了不俗的佳绩,一度引起国际教育界的关注。但自2015年以来,我国学生参加这一考试成绩开始下滑。据有关资料分析,上海学生PISA考试虽然成绩好,作业负担却是第三名香港的两倍以上,是日本、韩国的4到6倍。相对日、韩,成绩优势并不明显。这说明,通过拼时间、拼作业也许能取得暂时的高分,但不一定赢得未来的发展。 素质教育是"教学生一天、想学生一生"的教育。台湾地区一位中学校长曾言:一所学校,如果靠挤占时间来出成绩,就是走到穷途末路了。这样会导致学生的知识面不宽,动手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不够。人的成长离不开品格、能力、修养、意志,升学是高品质学校成功的因素之一,但不是成功的全部因素,让学生拥有适应未来的高素质远比升学率更重要。随着各省新高考方案的颁布实施,高中教育更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课程的选择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上下大力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