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你的铁轨式思维正在扼杀你的未来


  我们在中学学过下图所示的一次函数:
  当时我们被迫解题、解题、解题,很快,大家都会花式运用一次函数啦:
  给定一个点和斜率,你可以求出一次函数
  给定两个点,你可以求出一次函数
  给出一次函数,你可以在坐标系中画出一条直线
  ……
  熟练之后,考试时再也不会在一次函数这类题上丢分啦!那种感觉,棒棒哒!
  然而不幸的是,我们居然很快把一次函数的特征实践到了生活中,我们总是用线性思考的方式看待周围发生的事情,然后主动丢掉了很多可能性。
  1:
  先来看一个例子。   有一位南京大学毕业的小伙伴 M 拿了北京、上海和长沙三个地方的 Offer ,很纠结,通过在行找到我,想让我帮他选择 Offer 。   M 说:"上海和北京的两个 Offer, 月薪都是 1 万,这两个地方的房价那么高,感觉一辈子也买不起一套房了。"   我问他:"为什么说一辈子都买不起一套房?"   M 说:"你想啊,1 万月薪,就算每年涨 10% ,得 40 年后一个月才能买得起 5 万一平米的房子!到时候还不知道房子多少万一平米呢!"   我一听,妈呀,40 年 !果然好绝望,好绝望!   我说:"看起来确实很困难呢。长沙的 Offer 呢?"   M 说:"长沙的 Offer 是一家房地产企业给的,月薪 8000 ,我是长沙旁边县里的,8000 的薪水,在长沙能活得很滋润。"   我说:"那你是倾向长沙这个 Offer ?"   M 说:"也不是,长沙吧,发展肯定比上海北京慢得多,我还想在工作上成长快点,可是去上海北京吧,1个月1万块,感觉看不到任何希望……所以我很纠结……"   …… 请你留意下上面的对话,M 计算薪水增长所用的方法,就是一次函数:   y = kx + b   其中,k = 1000,b = 10000,y = 50000 ,函数式变成了:   5000 = 1000x + 10000   这样算下来, x 确实等于 40 !   但是,这种计算方式,明显是错误的,首先他忽略了复利效应!   简单讲,就是你每次加薪,都是以现有薪水为基础按比例调整的,而不是每次加一个常数。所以,正确的计算方法应该是:   50000 = 10000 * 1.1^n   n = log(5)/log(1.1) ≈ 16.89   也就是说,保持每年 10 % 的增长,只要 17 年,你的月薪就能从 1 万变成 5 万!   考虑复利效应后,结果差异巨大:40 年变成了 17 年。   可是很多人想到要等 17 年才买得起房,还是感到很绝望,很沮丧。   千万别沮丧,因为,这种简单的复利计算,仍然是一种线性思维方式!   可能有的小伙伴不同意我这种说法,因为复利方式明明是指数曲线嘛:   别急,之所以我们的看法会不一致,是因为,我们对线性思维这个说法的理解不一致。   所谓线性思维,是一种直线的、单向的、单维的、缺乏变化的思维方式,思维沿着一定的线型或类线型(既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的轨迹寻求问题解决方案的一种思维方法。   你是沿着直线思考,还是沿着曲线思考,都是在某个前提假设下,只考虑一个方向,缺乏变化,都是铁轨式的线性思维——被限制在既定轨道和既定方向上的静态思维。   而我们的现实世界,其实是没有什么固定轨道可循的!   2:
  来看我原来公司的一个小伙伴 L 的故事。   2015 年初,L 在我的团队(西安),一年工作经验,薪水接近 7000 。   2015 年底,团队散伙, L 开始找工作。我推荐他到北京一家电商公司,月薪翻了一倍多一点,接近 15000 。   2017 年 11 月份,L 从北京回西安,我们一起聊天,得知他已进入一家公司做大数据方向的开发,年薪超过 30 万,这个时候,他才工作了不到 4 年! 我们看到,L 在 2015 年底通过更换城市,让薪水跃变了一次,在 2016 年底通过更换工作方向,又让薪水跃变了一次,仅仅这两次,他的薪水翻了接近四倍!   而如果按照 M 的铁轨式思维方法来计算,3 年时间, L 的月薪应该只有 9100 块!   L 身上发生的事情,就是典型的"出轨"事件。这种"出轨",是发散思维的结果,也就是说,我们思考如何实现一个目标时,要跳出自己熟悉的思维轨道,从零开始做前提假设,覆盖达成目标的多种可能性。   以提升收入为例,除了 M 理解的每年普涨,还有下列可能性:   跳槽   业余兼职   理财   房屋租金等被动收入   零边际成本类产品销售带来的被动收入   信息出售   资源置换   ……   很多时候我们看不到更多的可能性,是因为,我们会习惯性地用铁轨式思维从现状推演未来,会不自觉地过滤掉不符合我们推理逻辑的可能性。   要知道,一条铁轨会伸展到哪里,你闭着眼睛也能想象得到哇!而我们用铁轨式思维来推演身边的事情,就必然会限制我们的想象力。   3:
  有一天一个小伙伴给我说,他要在今年赚到 1000 万!   我一想,他现在做开发,年薪还不到 40 万,绝无可能在今年赚到 1000 万,于是就觉得他在说笑。   可是现在想想,我之所以不信,其实不是他的想法不现实,而是他的说法违背了我轨式思考的结果!我看不到那种可能,所以觉得他在说笑。这其实是我太愚蠢啦!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种在我们想来不可能的骤变,确实是可以在某些人身上发生的!   知名经济学者、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薛兆丰,于 2017 年 2 月 20 日在"得到"APP上线了《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专栏。   这个专栏,萃取了薛兆丰在北京大学讲授的《经济学原理》和《法律经济学》两门课程的精华内容,利用超过 260 节音频+图文在线课程,致力于让普通大众发现经济学的乐趣,并构建起地道的经济学思维方式。   上线一周,便吸引了超过 4 万名"得到"用户付费订阅。到 2017 年 11 月 10 日早间,《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专栏总订阅人数突破 20 万。 我们来做个简单的计算,《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专栏定价 199 元, 20 万人订阅,销售额 3980 万!   薛兆丰教授凭借这个专栏,个人年收入,一下子从几十万的级别跨进了千万级!   而在这件事发生之前,如果薛教授告诉他的同事们,他 2017 年要赚到 4000 万,他的同事们心里肯定是一声哂笑——怎么可能呢,你现在收入还不到 100 万呐!   然而,事就这样成了。   所以,当我们觉得一件事情不可能时,我们所谓的不可能,往往是"某种条件下这件事情不可能",如果我们能找到这个隐含的假设条件,就可能推翻我们的推理,变"不可能"为"可能"。   4:
  那么,怎么才能把我的结论,从不可能变为可能呢?   说起来也简单,遇到不理解的事情,别急着说不可能,先停下来想一想:   我是怎么推理出不可能这个结论的?   我做了哪些前提假设?拿掉它们会发生什么事情?   除了我思考的达成方式,还有没有其他的达成方式?   换一个比我厉害 5 倍的人,他会怎么来完成这件事?   如果换作一个完全不了解这个领域的人,他会怎么来完成这件事?   如果让麦肯锡的咨询师来分析这件事,他会怎么做?   当你能够把这样的思考引入到日常生活中,刻意练习,假以时日,就能打破自己的铁轨式思维习惯,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怎么把这样的思考练习引入生活中呢?   三个步骤:停顿、思考、印证。   比如,你浏览网站时看到一个新闻,标题是"卖煎饼大妈月入10万",你肯定想点进去看看。   别这么做,先停一下,停一下,让自己停下来。(停顿)   然后,在自己心里琢磨下,卖煎饼怎样才能做到月入 10 万,梳理出你能想到的做法。(思考)   接下来,再点开新闻去看,看看新闻有没有讲大妈都做了什么事情让自己月入 10 万,和你的想法对照一下,也许你会看到不一样的可能性。(印证)   不光是新闻,其他事情也是一样的。   比如你看到小区楼下的临街商铺,拐角处那家,商家三个月一换,没有一家经营时间超过半年的,你就可以停下来,想想为什么,然后找别人讨论,或者到这个商家里面去观察、询问。   慢慢的,当你习惯了这样的思考方式,能够从零开始提出假设,带着研究的想法去看各式各样的问题,和各式各样背景的人相互印证,就能够形成发散式的思维习惯,遇事就能看到更多可能性。
网站目录投稿:幼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