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你提问的质量决定了他人答案的质量


  一
  前几天陆续发了两篇"鱼缸"文,1.《圈子固化、工作固化,你是不是在"鱼缸"里?》2.《跳出你的"鱼缸" ,提升认知水平》后台很多留言,也有加我微信的,问题很多,主要是想知道,请高手指路要注意些什么。   其实我已经写过不少了,其实最应该注意的是换位思考,怎样让别人帮你,高手愿意帮你一定是你值得帮。   首先你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的很重要,要主动,要付出,不要一味索取,更应该注意大伽的时间基本比你宝贵,资源比你重要,但如果你态度积极,方法得当,不代表你没有机会和他们交流,职场上往往越是成功的人越乐于分享、帮助他人。   我自己经常收到很多问题,我特别能理解有些朋友遇到问题迷茫、焦虑,无措的心情,也相信很多人非常诚恳。   但是,很多人是将学校里的思维带到社会上,学校里你有任何问题都可以问老师,老师无私的教你,同学无私的分享是应该的,这是Ta们的角色。但你到社会上就要懂得尊重别人的时间,你给别人带来了什么价值,同时,你问的问题是否有回答的价值也很重要。   我看到的职场问题,很多无异于自言自语,可能提问者很多觉得你是专家,就应该懂Ta吧,常常是没头没脑,有的还非常注意保守自己的隐私,说得非常含糊,很多问题不具有回答性。   1.很多问题的重点都在表达自身感受层面上。   比如,   我不喜欢现在的工作,我喜欢与人交流,请问我该怎么办?   我已经非常努力了,老板就是不喜欢我,我应该跳槽吗?   ......   2.表达混乱   前几天有位读者在后台写了几十条留言给我,我很吃力的大概看了下,大致是说生育后年龄不小,一直在家,婆媳关系不好,不知道该不该工作?做什么样的工作适合的问题?   分成几十条信息,自认为写得非常清楚了,让人头昏眼花,增加了阅读负担,根本不知道从何看起,中间不断穿插自己的感情起伏变化,除了对她痛恨现在的状况有了深刻了解后,信息没有重点,我连这位读者在哪里在干什么都不知道。   3.伸手党   比如常有人问我一些有哪些职业测评,性格测评啦,好不好啊,给推荐,给个链接...... 比如我现在想做XXX,没有门路,老师请问你能不能帮我介绍工作?线下活动老师能下次给个二维码吗?   4.微信表达方式不妥,有的非常无礼莫名   有些请求加好友就什么自我介绍也没有,直接将要求发过来,现在我的微信已近上限,没自我介绍的也不怎么加了。有些一直不停发"你好",但又不写问题,莫非希望我来启发?   还有些人加微信后要求将我的各种社群都带Ta们进去。我去哪儿他们去哪儿,这还不是少数。   我还经常遇到希望我介绍其他领域的朋友给他们的。让我为难如何将这些我丝毫不了解的人介绍给朋友呢? ........   5.问题过大,要求太含糊   我遇到过很多无法回答的问题,常见的比如:老师,我现在的工作不理想,很迷茫,我该怎么办?这种问题简直是无法回答的,任何一个人任何一种阶段,任何一种情境都会不一样,职场中的问题往往没有标准答案,可以有无数答案,都有可能对,也都有可能根本不适合你。   如果问题本身就不清晰,在时间有限、彼此了解也有限的情况,回答的质量就不一定非常高。   还有问题过大,比如,我怎么做人生规划啊?......只有等我写本书,或者你慢慢看我个几年的文章才说得清楚吧,泛泛回答完全可以搜索一下啊.......   在我看来,一个职业上的问题,和你去看病,医生问诊一样,即使是老中医把脉再灵(如果你信这套)也要你自己描述病情,更何况网络相识,你突然没头没脑把自己的痛苦状况说得惨痛无比,却不描述自己的情境,更没有自我思考和努力过,别人如何帮你?   我一直认为高质量的问题才会得到高质量的回答。   二
  提高本身就是个方法论的问题,方法论是个体系性的问题,涉及很多方面。如果想得到有针对性的解答,就必须限定问题的范围,问题问得越清楚,答案越有针对性。   1.一个清晰可回答的问题必须有情境   When where Who ,how long   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什么样的人,问题发生多长…..   将问题设个情境有利于分析。因为时间,地点,人物不同几乎所有相同的问题都会不一样。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和工作了十年的人可能做同样的工作,拿同样的薪水,但面临的问题一定不同。   在一线城市工作和三四线城市工作的人也会有同样的问题,但解决方法不一样。   你的环境往往是你的情境参照,应该有简要说明。   2.问题需要分类:   要先断定问题是哪一类。问题越具体明确,越容易解答。   经济学家张五常先生曾经教学生,问问题前一定要分清问题的种类。职场问题也是如此,各类问题重点是不同的:   A、"是什么"(What?);——事实型问题,我的问题究竟是什么,是和上司关系不好?还是行业衰退?能力太差?这是最重要的问题,比多问几个为什么,和多问几个怎么办更重要的是多问几个是什么。   B、"怎样办"(How?);——方法型问题 怎样提高沟通能力?如何说话?怎样设立目标?怎样谈薪水?…..   C、"为什么"(Why?)。——探究型问题 为什么要离开大城市?为什么我每天加班工作还是完不成?   D、"何时办"(when?)——时间,时限型问题 什么时候是该跳槽?拿过年终奖跳槽好还是年前跳槽更好呢?   在我看来,职场问题最重要的是What,这个问题究竟是什么?   用《得到》刘润老师专栏的话要求就是: 要准确描述自己的处境和问题、做过哪些尝试、有没有效果,现在最困扰你的问题是什么?在不涉及商业机密的情况下,越详细越好。   太笼统的问题需要自己分类,因为问题一经断定是哪一类,自己就应立刻知道自己的问题是在哪方面的,因而可免却混淆。若要问的问题包括是多过一类的,就要将问题以类分开。   比如很多人问如何加薪,如何提高自己的能力?不是不能问,而是这些问题其实包含了很多子问题,太笼统就很难用一方回答。问题分解开就能显示出自己的"不知"和"迷茫"所在。   三
  1.自我认知   职场的很多问题其实是个人选择,选择就和自己的价值观相关,很多问题在提问之前应该做一些思考。自己是一种什么样的人,能承担什么样的风险。   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优势、劣势是什么,回答者是不了解的。有没有观察过自己在哪种情况下表现好,哪种情况下表现差?   2.自我行动   在问问题之前,要先问自己问题的答案是否可轻易地在搜索引引擎找到? 一些简单的概念完全可以自己做些准备的。   现代人搜商很重要,我经常和我们公司的猎头顾问讲,搜索是猎头专业与否的重要标志。对于工作要求不那么高的人,现代人有搜索意识非常重要。   任何一个概念性问题,可事先问下百度、知乎再问专家......如果找职场专家还可以上Linkedin了解一下专家背景,文章(思想)体系。   四.对回答者的认知   职场上最忌的是不思考,不感谢,不尊重别人的时间,期待别人额外做到的事,自己一定也要额外付出一点。   要权衡提问的对象和你的关系,是你的家人?同事?老板?陌生人?专家.....这些人的知识、能力、意愿是不是适合回答你的问题,有能力回答你的问题,他们为什么要回答你的问题?你付出了什么来得到答案?   因为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分配都不一样,例如我,因为工作的原因,经常被问到职场类问题,我也不算什么大伽,但我的时间精力也很宝贵,也无法有求必应。   对于我这种并非以职业咨询为业的人来说,并不愿意收费,也不想花精力在应付咨询上。如果遇到咨询提问,我的顺序是:   1.我的员工   任何时候,他们有困难、有需要,我都尽我所能。这是责无旁贷。   2.我的客户(和我有业务往来)、我的候选人(高管)   客户是衣食父母,候选人是合作伙伴,在和我、我们公司有业务的范围内,这些都是我的工作。这是竭尽所能。   3.我的朋友   情感帐户里有存款的。他们有困难,这是感同身受。   .......   除此之外,我有时也愿意回答一些问题,因为即使我写职场文章虽然并非为招来客源,但对真正我觉得愿意花时间的读者也会交流,这更多是处于朋友建议的角度。对读者的问题一定是有选择的:   1.经常打赏的,经常留言的,经常互动的,这也是在建立情感帐户,往里面在存款。一般互相之间也有基本的信任感。   2.问题有质量、完整、让我有兴趣,或者问题极有代表性。这种问题会推动我思考。   3.心情特别好时…….   时间久了,你就会发现,一般第一种人往往也是第二种人。据我了解,很多真正的大伽大多并不是为了钱才回答问题,甚至像前文所讲的刘润老师会反馈一部分学费给真正提出有价值问题的专栏读者。如果和大伽素不相识,那么事先有互动、有付出,问题有质量更重要。   五
  记得《学会提问》这本书中将学习分为海绵式学习和淘金式学习,问问题本身就是很有讲究的,尤其是在信息庞杂的现代社会,提问往往是聚焦的一种最好的方式,但不要把问题引导向海绵式学习,问题范而广,答案(如果也算有的话)自然大而全,从中也许可以学到一些知识,就像海绵一样,会吸收进来,但找到答案的过程往往就是个学习的过程,真正高质量的问题不是找到现成的答案,而是把提问当成整理思路的工具。   寻求答案的过程,就是淘金的过程。高质量的提高才有高质量的回答。   更要注意的是,任何别人的经验、指导都只是参考,所有的提问无论别人的答案是什么样的,都要经过独立的思考,自己判断,行动后总结,将好的流程模式化,形成习惯成能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网站目录投稿:夜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