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就业何须讲"出身"? 本来,大学生找工作,是个人的事情;企业如何用人,是企业的事情,不需要政府强制规定。而且这次相关方面却公开制定了规定矩,使得就业市场的供需双方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干预和约束,从而让人看出政府干预就业市场的色彩。 关于这份就业讲出身的规定,我注意到,相关方面的解释是为了适应加入WTO的需要。但是,WTO从头到尾都在竭尽全力维护公平、公正地经营市场的原则,在这里到底能看到多少踪影?最起码,WTO从未要求一家官办机构为人才准入设定门槛。另外,尽管有关机构宣称要让人才流动起来,但是,看到出身的就业机制,本身就是极不公平地将大批外地毕业生抛弃在外,这又怎样才能使人才真正流动起来?很明显,WTO倡导的人才互动原则,在这里也已经被遗忘。 从根本上说,世贸组织重视和追求按照市场规律运作的机制,追求公平、公正和非歧视性的市场原则。在法治理念上,我们全社会都追求人人平等、共同参与共同拥有机会的原则。 然而,就业出身政策表明,虽然中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开始接受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按照新的、更公平、更合理的规则工作,并开始按照符合市场规律和法治的手段实现经济建设目标,但一些地方和部门仍然习惯于按照旧的政策和路线工作,按照计划经济的模式管理人员,即使有时候太多的人已经接受了治疗,而不是法治的味道。 三类海归就业优势明显。 找到工作了吗?在留英归国校友职业发展讲座之前,这句话成了归国学生见面利用率最高的问候。近日,300多名从英国学习归国的归国人员挤进了留英归国校友职业发展讲座,导致会场座位不断增加。归国人员逐渐成为国内人才市场的新求职群体。 四分之一的海归还没有找到工作。 赵青,留英硕士,说:留学回国后,找工作真的不容易。在家里,我做了三个月的‘海待’。经朋友介绍,首先进入了上海的一个企业。但工作与所学专业不符。之后,北京的一所中学需要一个有留学背景的教师,这样才能在北京工作。如今,进入一所国际学校,就算是找一份比较满意的工作了。 事实上,像赵青这样有求职经验的海归很多。经现场调查发现,25%的海归参加了职业发展讲座,目前还没有找到工作;25%的人对目前的工作不满意,准备找一份更好的工作。 VOLVO(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人力资源副总裁牛艳娜表示,VOLVO中国每年都会招聘新员工。但招聘条件并不要求是否有归国人员背景。企业招聘人才,最重要的是求职者的专业素质和软素质。对于VOLVO中国来说,归国人员的比例并不大,他们的职位包括高层经理、工程师、营销人员和办公助理文员。这些职位只与年龄和经历有关,与归国人员的背景无关。毕竟职场升迁是由个人内在素质决定的,而不是由群体决定的。 40%的海归期望月薪过万。 虽然海归就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但一项关于海归就业的招聘网站调查显示,87.7%的海外学生希望毕业后回国工作。 调查显示,40%的归国人员期望月薪在1万元以上,23%的归国人员期望月薪在6000-8000元之间。只有2%的归国人员表示,如果没有退路,他们几乎可以接受月薪在4000元以下的职位。事实上,根据目前归国人员的就业类型分析,外国公司/机构占34%,民营企业占20%,高校或科技机构和国有企业占12%,外国企业占9%。同时,从归国人员的就业岗位来看,41%的归国人员处于执行层,38%的归国人员是中层管理者,只有15%的归国人员进入决策层。因此,归国人员的工资预期与就业类型和就业岗位基本一致。 据新浪网人力资源总监段冬介绍,新浪曾同时聘请两名R&D工程师,一名毕业于清华大学,另一名毕业于英国。他们的基本功都很扎实。但在产品研发过程中,海归显得更具创意,更具创新性。与此同时,思路宽广,学习能力强。所以几个月后,海归R&D工程师的职位和薪水都超过了另一位同事。同时,海归变成海待的原因是有些学生出国留学只是为了镀金,不是真金。人才市场需要的是真金,而不是镀金的海归。目前,真金和镀金的比例应该各占一半。 有工作经验的海归很受欢迎。 新浪网人力资源总监段冬告诉记者,海归人才市场所占的比重很小。由于企业对归国的看法越来越理性,归国必须调整好就业心态。从前,归国到企业首先要有待遇。如今,企业首先要看到的是归国的价值,归国能为企业做出怎样的贡献。所以,那些有一定海外工作经验的归国尤其受欢迎,特别是在审计、财务等方面,企业都需要有海外经验的人。 招聘网站人才研究中心总监张表示,目前缺乏四类留学归国人才:一是发展知识经济所需的学科人才;二是发展高科技产业所需的各类专业人才;三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熟悉世贸组织规则的高级管理人才,四是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因此,目前三类归国留学人才最容易就业。一类是功能型人才;一类是了解资本运营和东西方企业制度的高端人才;最后一类是保险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