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主旋律电影能够反映党和国家主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能够提升人们的思想政治素养,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因此,本文在简要厘清主旋律电影概念的基础上,探析主旋律电影在高校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现状,最后得出提升主旋律电影高效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三个途径,即明确主旋律电影定位、加强对学生观影行为的引导、促进主旋律电影与高校教学有机融合。 关键词:主旋律;主旋律电影;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主旋律电影的平民化角色、现实性内容和主旋律情感渲染与当下社会生活联系紧密,正契合青少年的消费诉求和情感诉求。主旋律电影长期以来充分发挥了电影传播的优势,始终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思想宣传阵地,肩负着引领舆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使命,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一、主旋律和主旋律电影 主旋律的概念最先出现在音乐领域,主要用来表达曲子的主题和基调。直到1987年,广电部电影局局长滕进贤针对当时一度盛行的庸俗、低俗、媚俗、粗制滥造的娱乐电影的风气,指出全国电影创作团体的发展方向是"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此时,电影领域才首次引入主旋律的概念。 主旋律电影的概念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概括。第一,较为宏观的视角将主旋律当做一种大众认同的意识形态,将主旋律电影与主流电影同等看待;强调主旋律电影的思想价值,认为其应该传播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歌颂时代楷模;承载正确的价值导向,蕴含积极向上精神内核,体现时代特征和人民呼声。第二,一些学者更关注主旋律电影的某个特征或某个方面,把主旋律划进题材范畴,着重论述了主旋律电影的政治功能,认为主旋律电影应反映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以英雄人物的创作为主要取向。第三,越来越多的学者试图在中观层面上,结合国家政治意志表达和人民社会生活实际对主旋律电影的内涵进行全新阐释,强调主旋律电影中英雄的平民化塑造和政治话语的商业化包装。 综上所述,尽管各位学者解读不同,但不难得出,主旋律电影通过影像叙事语言成为党和国家主流价值观的表现形式与传播载体。与此同时,主旋律电影借助大众传媒和人际交流等传播方式,实现主流价值观的共享,成为歌颂人性、加强人文关怀、传递社会正能量的审美艺术和精神力量。 二、主旋律电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现状分析 (一)主旋律电影商业性与思想性的矛盾 消费主义和娱乐主义甚嚣尘上,影视行业面临市场化转型的时代要求,使得影视作品不得不向商业大制作靠拢。而在影视作品中占特殊地位的主旋律电影的转型之路则更为艰难,甚至直至今天,商业盈利性与主旋律的意识形态性之间的矛盾依然很难解决。在现今的影视环境下,主旋律电影更多地被大家看做是一种宣传主导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的艺术商品,因此,制片人也纷纷去制作那些能够通过视听语言既满足观众需求,又承载着一定的意识形态要素的电影。于是,主旋律电影类型化的手段应运而生并层出不穷,如"主旋律+谍战片""主旋律+科幻片""主旋律+警匪片"等,而其中又会加入"奇观化"因素,即通过大场面和令人眼花缭乱的动作使得电影的视觉效果极度夸张,进而刺激观众观感,加深其对于影片的印象。主旋律+类型+奇观已经成为现今主旋律电影制作的基本方式,成为平衡主旋律电影商业性和思想性的主要手段。然而,被视觉观感刺激到的观众,心中留下的也只是宏大场面和夸张动作,这种注意力的争夺,降低了观众对主旋律电影更深层次的思想性元素的关注,使主旋律思想性被弱化。不得不说,主旋律电影虽然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但還是很难解决商业性和思想性之间的矛盾——过度迎合商业性而缺乏思想性、艺术性。不过,我们仍要有所期待,这种探索是事物发展的必经之路,主旋律电影终会迎来春天。 (二)高校学生认同感与排斥心理之间的矛盾 有人说:爱国主义是青年人心中"执拗的低音"。电影院里,很多青少年看到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英勇牺牲的战士,看到毛主席带领中国共产党抗日和走过两万五千里的漫漫长征路,看到新中国成立,鲜艳的五星红旗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都会流下激动的泪水,可见,学生心中是有对主导、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与期待的。那么,学生对主旋律电影的排斥心理究竟是基于什么?首先,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里,高校学生在影视作品选择上追求娱乐化和快餐化,他们在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下很难去主动观看主旋律电影,去接受其中的主流价值观念。高校学生深陷大众文化语境下的娱乐狂欢中,加之学生群体的文化甄别能力较差、不重视构建精神世界,追求时尚和物质,从而导致审美诉求日益世俗化、娱乐化,因此,承载着主导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的主旋律电影,日益被淡化和排斥。其次,我国影视作品起步较西方晚、拍摄经验欠缺、题材形式创新不足,学生们的审美娱乐需求无法被完全满足,因此,他们的目光转向了国外的影视作品。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可以很容易地接触到外国影片。而外国的影视作品十分注重文化输出,起步早的优势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平衡商业性与思想性之间的矛盾,进行悄无声息的文化渗透,导致学生很容易受西方价值观的影响。因此,承载着国家意志、渲染着主导意识形态、引导着主流价值观念的主旋律电影逐渐被高校学生排除在主动选择的范围外,即便他们心中存在着"执拗的低音"。 (三)高校教育目的与教育方法之间的矛盾 进入新时代,高校不断完善多媒体教学设施,硬件设施的完备为主旋律电影进入高校并发挥教育功能提供了条件,高校成为发挥主旋律电影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主要阵地。然而,过度的意识形态色彩和浓厚的政治说教意味导致部分高校学生对主旋律电影产生主观排斥。与此同时,高校对主旋律电影的教学应用缺少合理的、系统的管理和规划,如:哪些主旋律电影可以进入课堂?如何获得学生的反馈?如何评价主旋律电影的教育效果?由于电影创作没有及时更新换代去关注这些问题,导致越来越多的主旋律电影往往注重表面情节,而忽略了创作的思想意识、真实感和时代感,使得越来越多的主旋律电影淡化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效果。目前,很多教师会将主旋律电影融入教学,使之成为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但是,现在大多数情形是影片结束,整个教育活动就随之结束,缺少后续跟进和相应反馈。而主旋律电影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非简单地组织学生统一观看就可以全部发挥出来的。因此,高校教育目的远大和教育方法单一之间存在矛盾。 三、主旋律电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路径 (一)明确主旋律电影定位,提升影片质量 主旋律电影一直被认为是观赏性差、灌输性强的影视作品,学生对此接受程度普遍不高,进而导致其传播受限、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很难发挥。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解决好主旋律电影的商业性和思想性之间的矛盾,在保证其思想政治教育性不缺失的前提下,提高视听欣赏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一方面,在传达主导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基础上,应丰富题材和内容,跳出仅仅对革命历史等家国命运、人类存亡的叙述,选择更加贴近人们日常生活的题材,在大时代的环境中,将小人物的现实生活演绎出来,通过小的事件反映出社会一些普遍的现象,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进而传达主导、主流思想,达到教育的目的。另一方面,要跳出传统拍摄手法和拍摄方式局限,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提升主旋律电影的视听感受,如场景真实性和感官真实性等,通过优秀的影片特效吸引学生的观影兴趣。近年来《战狼》《湄公河行动》等电影的成功均表明,在保证电影质量的基础上,主旋律电影也会拥有大量观众。吸引受众是发挥电影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我国电影创作人还需要关注的是,电影的题材要有我国的传统特色和民族精神。 (二)加强对学生观影行为的引导,提高其辨别能力 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所以社会环境好坏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校园是高校学生生活学习的场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文化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如果校园文化受到破坏和污染,影视作品中的糟粕将不可避免地侵蚀学生的思想。因此,学校应该引导学生自觉抵制国外劣质影视作品和网络不良作品,构建一个积极向上、和谐友善的校园环境。 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得教师和学生同处在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为了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加强思想政治课程的建设。教师要结合时代特点和自身文化素质,提高教学水平,实现从领导者到对话者的转变。首先,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素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教师是思想政治课程成功的关键,新时期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强政治""深感情""新思维""宽视野"。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和混杂的影视作品,教师应注意提高自己的影视素养和教学技能。 其次,新时代的教师也必须坚持现代教育理念,实现角色转变,与学生的关系应当既是师生又是朋友。在网络时代,信息流通大大加强,教师几乎与学生同时收到信息,甚至比学生更晚。这打破了传统教育中教师垄断信息的局面,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先于老师接触到电影,其中的糟粕部分很容易使学生迷茫、浮躁、拜金、崇洋。这时就需要教师站在倾听者、交流者的角度,以朋友的身份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近而提升学生的观影水平。此外,"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还应该重视对学生观影行为的引导,提升其影视作品鉴别能力和文化渗透抵御能力,力求使学生自觉自动地抵制思想低俗,违背主导、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自觉自动地接收积极向上的、有利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符合主旋律的内容,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在此过程中,师生关系也会进一步增进,有利于教师选取合适的主旋律电影,解决好高校学生对主旋律电影的认同感与排斥心理之间的矛盾,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三)促进主旋律电影与高校教学有机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有针对性,要对学生的成长起到积极向上的促进作用。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最有力的实施措施就是课堂教学。随着教学设施的不断更新,大多数高校都拥有较为先进的多媒体设备,为主旋律电影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提供技术支持。以此为基础,要进一步加深主旋律电影和高校课堂的有机融合。首先,在观影前,教师应该对影片涉及的历史背景、相关历史人物或影片想要传达的价值观念做简单阐述,提出相关问题,使学生对此有初步了解后带着问题观影,促进学生在观影过程中的状态投入和情感投入以及观影后的反省和自观,在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发挥的同时,注重学生观影审美水平甚至思想价值审美水平的提高。其次,观影后的讲解引导对主旋律电影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是不可或缺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影片的感悟有高低深浅之分。要保证学生接受积极的思想和正确的观念,合理发挥主旋律电影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教师就要在学生观看影片后进行及时引导,引导学生正确观看、欣赏影片,加深学生对主旋律电影的主题和内涵的深层次理解。此外,通过观影后的反馈,教师也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走向,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教育引导方法。目前,实践教学逐渐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成果展示的一种形式,可以让学生直接了解和感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表达意义,所以,思想政治课深受好评。目前,我們最需要的也是加大主旋律电影的思想政治教育力度,所以更要关注实践课堂。教师可以组织开展影视评论、微电影制作等实践活动,借此将理论转化为实际行为和实践能力,加强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与碰撞,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寓学于乐,解决好高校教育目的与教育方法之间的矛盾,更好地提升主旋律电影的育人功能。 四、小结 当前,主旋律电影已经成为一种趋势,高校主旋律电影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亟待进一步发挥。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应该深入探索如何发挥主旋律电影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要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主旋律电影的有机结合,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寓学于乐,更好地增强主旋律电影的教育功能,培养符合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要求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彭涛.坚守与兼容——主旋律电影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贾莉莉.主旋律电影濡化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特点及启示[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34). [3]安康.中国历史链条上的主旋律电影及其未来走向[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3(2). [4]柳城.关于主旋律、多样化及其他[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5(01) [5]仲呈祥.中国电影百年的断想与反思[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 [6]宋家玲.主旋律电影的危机与活路[J].电影艺术,2006(01). [7]肖舒予.浅析近十年来中国电影意识形态发展态势——以主旋律电影和商业片为例[J].戏剧之家,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