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深圳召开的技术峰会上,一位与会人员说:"大家从最近的形势也看到基础研究对深圳、对中国非常非常的重要!我们过去讲80年代上大学的时候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今天我们有必要重提那句口号,就是‘学好数理化,打遍天下都不怕’。" 上世纪80年代,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国家急需一大批技术型、应用型人才,"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提法,无论从国家建设的高度,还是从个人职业发展的角度,都具有现实意义。进入新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国际交往日趋频繁,不同文化思潮相互碰撞,各国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在强调科学教育重要性的同时,人文教育成了当代教育文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此时,若过分强调"学好数理化,打遍天下都不怕",恐怕有点不合时宜。 其实,人文精神的培养本来就是教育的应有之义。学者柏杨曾说:"人文素养匮乏,不能算是真正的文化人。"在2016年举办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哈佛大学校长德鲁•吉尔平•福斯特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要训练学生为了某种单一工作而努力,或者一毕业就找到工作。"他认为,人文教育非常重要,其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意以及自省能力。而这种思维和能力,在各种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变迁中都将持续"。由此观之,当代教育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学好数理化,找一份满意的工作,只有同时兼顾人文教育,才能让学生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而真正做到"打遍天下都不怕"。 重科学、轻人文,培养的人才往往丧失家国情怀,缺乏爱国之心。已故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杨叔子院士1982年在美国一所大学访问期间,有几个华人教授对他说:内地教育有一个缺陷,内地留学生ABC很好,XYZ很好,也懂得美元英镑,就是不太了解长城、黄河,也不太了解文天祥、史可法,一点也不知道《史记》《四书》《资治通鉴》。这种学生毕业后,能为中国服务吗?能为中华民族服务吗? 这段话问得精彩,说得也十分形象,"ABC"很好,说明英语学得很好;"XYZ"很好,说明数学专业知识不差;"懂美元英镑",说明这些学生有经济头脑;然而他们"不太了解长城、黄河,《史记》《四书》等",说明他们不了解中国的地理,不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缺乏基本的人文素养。这样的人,即使毕业后在美国能找到一份赚钱的工作,他们也不会为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服务。 人文教育事关人的精神和道德品质的塑造。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曾说:"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科学知识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如何运用这一工具为人类服务,取决于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人文教育缺失,往往导致学生三观不正,科学知识就可能助纣为虐。二战期间,那些帮助希特勒制造先进武器的科学家、工程师,数理化一定学得很好,却成了希特勒发动不义战争的帮凶,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丧失了科学的良知,不具备基本的人文素养。也正因如此,已故新加坡前总统李光耀说:"如果我们不能让孩子清楚认识基本的价值观,知道什么是对是错,是好是坏,是应该做还是不应该做,我们就会受到处罚,将无法把孩子培养成人。"因此,品格与公民教育一向是新加坡教育体系的核心。 重视人文教育,也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现实需要。仅仅学好数理化等专业知识,我们培养的人才就没有底气、缺少大气,成为钱理群教授所说的那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爱因斯坦曾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台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更像一只受过良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把"学好数理化,打遍天下都不怕"当成励志教育的口号未尝不可,但是如果把它当成一个时期或一个地区的教育指导思想,则显得对教育有些无知。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若过分强调这一口号,还可能为学生重理轻文找到借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面向未来的能力。新时期,我们培养的学生除了有面向未来的技能外,还应当有社会责任感和大爱精神,德才兼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