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和行动正在全国上下波兴潮涌、如火如荼。"双创"所发挥的引擎作用日益显现,"双创"激发的市场主体激情迸发,"双创"带动的众创空间活力四射。企业生产一线和基层职工的创新热情也全面高涨,各种各样的"创新工作室"创建活动方兴未艾,在全国总工会的进一步倡导和号召下,"创新工作室"的创建工作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并展现出强大的活力。为全面推进创新工作室的创建工作,有必要对创建创新工作室的相关内容做些阐述。 创新工作室的类型 企业创新工作室的类型主要有三大类,即劳模创新工作室、工匠创新工作室和职工创新工作室。在一些企业内,这三类工作室并没有特别严格的区分,而是合而为一,都叫劳模创新工作室或职工创新工作室。有的企业有"技师创新工作室""巾帼创新工作室"等,但只是叫法不同,其实也可以归类到"工匠创新工作室"和"职工创新工作室"中来。总体来说,当前企业的创新工作室以这三类为主。在创建方面,虽然各有侧重,各具特色,但总体的要求和标准并无太大差别。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特色来创建。比如企业本身拥有各种级别称号的劳模或大国工匠,就可以组建劳模创新工作室或工匠创新工作室。若企业拥有创新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的优秀职工,则可以组建职工创新工作室。 劳模创新工作室 劳模创新工作室,是以劳模的名字命名,由劳模"担纲领衔"作为工作室的创新带头人,带领企业职工,以生产经营活动、技能人才培养和攻克工作中重点、难点问题为主的创新工作团队。 劳模创新工作室的优势就是"劳模",即弘扬劳模精神,以劳模精神引领和带动更多的职工投入创新大潮中的创新变革和创新增收助力。劳模创新工作室正在成为企业腾飞新的引擎,受到广泛推崇。特别是在2014年全国总工会把劳模创新工作室作为职工技协工作的重要载体在全国普遍推广后,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创建更加如火如荼。 工匠创新工作室 工匠创新工作室,就是以企业优秀工匠为带头人的创新工作室,在工匠技能攻关、技能推广、带徒传技等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是企业开展培训、研修、攻关、交流的平台。一个演员表演艺术的成熟,离不开舞台的实践;一个工匠技艺水平的精进,离不开平台的锻造。工匠创新工作室就是企业职工在工匠的引领和指导下锻造精湛技艺的平台。优秀的工匠作为工匠创新工作室的带头人,带领众多职工一起创新,一起精进。工匠带徒弟,"绝活"相传,正是工匠创新工作室最明显的特色,也是工匠工作室的"传家宝"。 工匠创新工作室的目标,就是要充分发挥企业中那些能工巧匠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带领更多的职工开展各种各样工艺的创新,立足于自己的岗位,开创工作新局面。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把工匠的专注、热情、执着、精益求精、一生只做一件事、要做就做到最好、追求極致完美的精神传递给企业里的每一个员工。在专注、执着、精益求精、精打细磨中寻找创新的发力点,用精工细作出精工产品,打出企业过硬的品牌,为企业发展添砖加瓦。 职工创新工作室 职工创新工作室,是以职工为主体的企业创新工作室,是企业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良好平台。创建职工创新工作室,就是要为企业职工搭建一个锐意创新、攻坚克难的平台,创建一个职工发挥作用、展示才能的阵地,从而有效地调动职工的创新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职工群众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职工的技能水平和业务能力,促进企业发展。 企业创建职工创新工作室,可以使更多的职工认识到创新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消除对创新工作的神秘感。很多职工对于创新,心里多少会有一些神秘感、陌生感,甚至畏惧感,总认为创新是"高大上"的事情,是那些高精尖的人才做的事情,和自己无关。其实创新并非那样遥不可及,创新并不神秘,创新就在身边,只要是不同于前人的思路,不同于过去的想法,换一个角度看问题,都可视为创新。每一个岗位都能成为创新的舞台。创建职工创新工作室,正是要把所有的职工都吸纳到创新活动中来,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树立起"人人可创新、创新靠人人"的意识,鼓励和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 创新工作室的创建要求 中华全国总工会对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提出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中国制造2025》,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以提高广大职工的职业道德、创新能力和技术技能素质为核心,以发现和解决工作现场的急、难、险、重问题为重点,广泛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制度创新,不断提高创建质量和运行实效,最大限度实现创新工作室示范引领、集智创新、协同攻关、传承技能、培育精神等功能。团结和动员广大职工积极投身群众性创新实践,加快形成人人敢创新、人人会创新、人人善创新的良好局面,打造—支规模宏大、技能精湛、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技术工人队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华全国总工会定下的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的目标任务是:到2020年,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各级创新工作室创建总数超过10万家,全国示范性创新工作室总数达到300家,形成以全国示范性创新工作室为引领、以省市级创新工作室为中坚、基层创新工作室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创新工作室的运作更加规范,创新创效成绩更加突出,品牌影响力更加显著,真正成为发挥劳模和工匠人才作用、传承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新平台",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攻关站",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孵化器",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练兵场",促进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打造一支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技术工人队伍。 创新工作室的制度建设与人员配备 创新工作室作为企业的一项新生事物,要使其成为推动企业发展、激发企业活力的重要推手,成为运行有序、成果突出、得到广泛认可的活动品牌,就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实行规范管理。创建之前就要先定好制度,建立和健全相应规范,促进创新工作室"一切按制度办事",实行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管理,才能使创新工作室运行更健康,走得更长远。 创新工作室的制度主要包括工作制度、管理制度、经费管理制度、考核制度、奖励制度、成果转化制度、人员分配制度等。 其他制度包括工作室活动制度、学习制度、培训制度、奖惩制度、名师带徒制度、台账制度等。这些制度都可以根据工作室的需要建立和健全。 制度是创新工作室管理和运行的基础和根本,只有建立、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工作室运行规则和职责范围,切实做到以制度管人、管事,形成较为有效的制度约束规范,实现工作室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才能更好地提高工作室的创新效率和创新质量,促使工作室按照预定目标实行高效运行。因而,企业在创建创新工作室的时候,务必重视制度建设。 创新工作室的人员配备,应以企业需求和创新目标为前提,选配合适的人员。最好挑选同一部门、车间、科室或工段的人员,或者挑选与某个创新方向有共同研究的人员,要求必须是有积极进取精神、较强的科研攻关、创新创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承担相应创新任务的员工。一般工作室除了工作室创新活动的核心人员,一些其他的工作如后勤、财务、接待等,可以由企业相关人员兼职,不必另行配备。如果创新项目多,创新人才丰富,也可以组建多个创新工作室。 创新工作室创建程序和步骤 全国各地创新工作室的创建已经有一段时间,在取得可观成绩的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创建经验。总结起来,各地创建创新工作室的程序和步骤基本上有以下几步。 组建"创建领导小组" 企业要把"创新驱动发展"定为企业发展的宗旨之一,积极响应政府和工会的号召,根据企业具体情况,规划和设计本企业创新工作室的创建思路。企业工会可以成立"创建创新工作室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具体筹划创建事宜,比如确定创建意向和创建目标,选定劳模或带头人。这也是很多企业的经验,有专人负责,全盘考虑,会使创建工作顺畅很多。企业要充分认识到创建创新工作室对企业未来发展的作用和优势,要在资金、人才、设施设备、场地等多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真抓实干把创建工作落到实处。 成立创新工作室 由创新领导小组主持,对企业发展和创新作一个全面的评定,以本企业的人才构成和创新需求为指导,拟定创新工作室的规模,包括成立多少个创新工作室、人员如何配备、各个创新工作室的初步构想、场地选择等。然后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上报企业管理层后,成立创新工作室。 企业成立创新工作室不必拘于一格,可以各具特色、形式多样。可以是工匠创新工作室,可以是劳模创新工作室,也可以是职工创新工作室,由企业自定。有国家级、省级或地区级劳模的,成立"劳模创新工作室",有优秀工匠或"绝活"传承人的,可以成立"工匠创新工作室"。这些方面的人才都缺乏的企业,可以成立"职工创新工作室"。还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创建"巾帼创新工作室""青年创新工作室""技师创新工作室"等。有能力有需求的企業,还可以大力探索建立跨区域、跨行业、跨企业的创新工作室联盟。 建立相应管理制度 工作室成立后,就要着手制订管理办法及相应制度,以规范创新工作室的活动。包括工作室日常管理、岗位职责、人员管理、活动制度、奖惩规则等。还应包括公司工会与劳模工作室负责人签订的创建承诺书,如创建目标、创建措施、工作制度、单位支持保障措施、考核奖励机制等。制度是工作室规范运行的保障,制度不订好,工作室的运行就会受到阻碍,因而这一步是相当重要的。 开展创新活动 工作室要根据工作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开展集中创新活动,创新工作室负责人要根据创新工作项目实施方案,给工作室成员安排具体的任务,并及时检查验收,让工作室的创新工作及时有效地开展起来。 进行检查验收、考核奖励 由"创建创新工作室领导小组"对各个创新工作室的创建工作给予全面支持和分别指导,对全部按期完成的创新工作进行检查、验收,并对创建情况开展考核,对创新工作室各项创建要求都达标、创新活动开展得良好有序、取得了一定创新成果的创新工作室给予表彰,并根据获得的经济效益情况对各创新项目成员进行评比和奖励。 申报创新成果 对创新工作室取得的创新成果,要及时进行资料整理、收集、总结,并上报。对发明要及时申请专利,并进行必要的保护;对创新产品要及时推广,以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 创新工作室作为一种新兴的企业创新发展和职工创新进取的载体,还有很多不完善、不规范的地方,创新工作室要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摸索前行,不断扩大工作室的覆盖面,使更多有知识、有技术、有胆识、有能力的优秀人才汇集到工作室里来,为企业贡献更多的创新点子,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把创新工作室真正建设成为企业发展的"助推器",让创新工作室成为激励职工奋力拼搏、攻坚克难、勇于创新、挑战自我的"加油站"。 及时上报,争取上级命名 各级工会都会有创新工作室的评选表彰和命名活动。企业要积极争取,对符合上级命名条件的要及时上报,争取上一级的命名,从而扩大工作室的影响,进一步激发工作室成员的创新热情。 不过,要获得上一级工会的命名,需要达到一定的条件。比如2014年全国总工会命名了首批"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要求工作室必须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或在本地区、本行业具有示范意义,创新能力卓越、创新成果显著、社会经济效益突出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同时还须具备一系列基本条件:一是原则上以在技术、业务方面有专长,有一定理论水平、工作经验和创新能力的省部级(含)以上劳模为带头人,由相关人员组成创新团队;二是已建立并有效运行三年以上,以相对固定的团队协作模式开展工作;三是具有固定的活动场所、基本的设备设施、明确的技术攻关课题和创新目标、必要的工作经费、完善的工作室制度,能够定期开展创新活动,运作顺畅规范;四是具有较强的创新和攻关能力,能积极开展创新创造活动,承担本地区、本行业、本单位的创新课题或技术攻关项目,产生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五是能充分发挥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创新创造示范效应,带动本地区、本行业、本单位的群众进行技术创新活动,为企(事)业或社会培养学习型、技术型、创新型人才;六是已被省(区、市)总工会或全国产业工会命名的劳模(高技能人才、职工)创新工作室等。由此可见,要获得上级命名,需要各个创新工作室努力奋进,在保证工作室规范有序运行的同时,做出相应的成绩才行。 企业要积极申请上一级工会命名,为创新工作室争取更好的鼓励,以激发创新工作室的信心。同时在创建创新工作室的过程中,企业工会要发挥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为创新工作室的创建工作和活动开展提供指导帮助,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创建工作落地见效。 创新工作室创建的"七有"标准 职工创新工作室的创建水平和质量,直接决定创新工作室的长远运行和功能效益,因而创建创新工作室应当设定基本的标准,从而提升创新工作室的创建质量,真正发挥创新工作室的示范、引领和吸纳作用,为企业创新助力。 从全国上下创建创新工作室的经验来看,"不达标不命名"的方式值得推广。创建之初,就设定好标准,达到这些基本标准之后再命名工作室并开展创新活动,这样更有利于消除"急功近利""一哄而上"的浮躁,也可避免因"胡乱上马"又"一哄而散"的后果。 在创建过程中,企业的创建标准并不统一,有的地方是五个标准,有的是六个标准,也有七个、八个标准的。其实大同小异,创建要求基本上是相同的,大致要达到以下"七有"标准。 有领衔人 创新工作室必须有一名县级以上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或有专业技术特长、实践经验丰富,在本行业、本专业、本工种、本企业中有一定影响,得到业内认可的技术能手、金牌工人、大国工匠等高技能人才领衔,负责带领创新工作室团队开展创新活动。没有具体的领衔人的工作室是不达标的。 对于一些中小型企业来说,也可以遴选企业内公认的"技术带头人""金牌员工"或创新能力强的技术精英作为工作室的领衔人,这样更能发挥创新工作室示范引领、集智创新的作用,带动本地区、本行业、本单位的职工开展创新活动。 有创新团队 团队人员最低不少于三人,最高可以根据创新项目来确定。如果创新工作室人员很多,则可以分成几个创新小组。一般创新小组以不超过30人为宜。但这不是绝对的,根据创新项目的区别会有不同。国外对微型创新团队的规模问题曾做过大量研究,但微型创新人数应该为多少并没有绝对标准。不过,一般大的创新团队也会被任务细化后分解成小的创新小组,人数同样不会太多。一般微型创新团队都会根据工作内容确定人數的下限,也就是说每一个具体的工作都应当有具体的人来做,这个人数就是下限。有最低下限的人员保障,才能保证完成工作室的基本工作任务。不过三个人是最小的创新团队,也就是人数下限中的下限。如果创新工作室团队达不到三个人的下限,也是不达标的。 创新团队人数的上限,要根据创新项目的大小来定。人多并不代表效率高,超过了上限人数,工作效率反而会下降,出现人浮于事、互相扯皮的现象,不利于创新。所以在组建团队时不宜吸纳太多的人。创新团队人员的确定要精干,最好能确定最佳的人数,以保证创新团队工作效率能达到最佳程度。如果企业创新人才很多,可以采取多创立几个创新工作室的办法来解决。 有场地 创新工作室一定要有固定的场所,便于工作室人员开展创新活动。如果连场地都没有,即便挂上牌子也是空的,落不到实处。所以没有固定、专用场地的工作室是不达标的。创新工作室建立时就要有面积适当(不应低于20平方米)、功能明确的固定场所,至少应当有保证用于学习研讨、创新实践和成果荣誉展示、悬挂创新工作室牌匾等规范性标志的空间。如果场所允许,可以设办公室、研发室、实验室等。企业在考虑场所的时候还要注意保密性,绝不能因为场地的原因导致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泄密,导致损失。 有设施和设备 企业要在固定场所内配置齐全创新所需的设施和设备,包括用于创新活动的专业技术资料、器材工具、电脑网络、实验仪器、实验材料等,以保证创新工作室顺利开展各项活动。没有基本的设备,也不达标。 有—定的经费 要有一定的启动经费,保证创新活动必备的资料、用具及其他开支;要有创新的设备设施,这是创新活动开展的基础和前提。创新不是清谈,而是需要实实在在做出来,需要千次百次试验出来。没有设备和设施,创新从何谈起?所以企业在创建活动开始时就要考虑到资金支持,要按照创新工作室的规模、创新目标和创新项目等实际情况做好预算,金额应足够工作室日常运行的全面开支。预算好后拨付到专门的账户,专款专用。如有较大科研项目或其他重点项目的,应加大经费投入,以保证工作室开展技术攻关或创新活动。 有规范的制度 要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包括日常管理制度、活动开展制度、培训学习制度、研发制度、经费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度、人员交流制度、台账和档案管理制度以及工作流程、创新计划、成果发布、奖励激励等,做到有章可循、按章办事。规范健全的制度可以使工作室的创新活动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细致化、有序化。制度健全管理也会更加轻松,比如关键性重大项目要由企业立项,一般性、较小项目可以由各自工作室单独立项。创新各个岗位负责什么内容、哪一个环节该干什么、到什么程度进行下一步,都清楚明了,会大大提升效率。 再如创新工作室要建立工作台账。台账内容包括团队成员名单、人员分工、研发课题、技改项目、职业培训、成果推广等。创新活动开展、学习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奖励激励、内部管理等也要有准确、详细的记载。创新工作室要有成员档案,要建立能全面反映工作室工作流程和工作状况的资料;有工作计划,有创新成果、近期创新项目、活动记录等相关资料,以便检查考核。 有创新项目 创新工作室不是为了设立而设立,而是为了引领创新潮流、吸纳创新人才、取得创新成果。没有创新项目,等于就是一个空架子,完全是摆样子,没有实际的意义。所以要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科研创新和职工岗位工作的实际要求,确定一个以上的创新项目开展创新活动。要让成员知道应当做什么,怎么去做,做到什么程度,要取得什么效果。比如根据企业确定的创新项目当年或当前的工作实际,制订本项目创新工作策划方案,明确总体目标和具体要求,争取创出成果,让工作室成员目标更明确,心中也就更有底。这样才能真正把创新工作室建设成聚才、育才、用才的平台,而不是走过场、摆样子。最好能有项目实施方案,将创新项目的内容、时限、要求、考核标准明确下来,工作程序和步骤也都有明确规划,这样实施起来更快。创新项目可以围绕企业节能减排、技术发明、工艺革新、技能提升、质量改进、产品开发等方面来确定,以企业的需求为根本。 一个创新工作室,能达到这七个方面的标准,基本上可以算得上创建成功了。当然最为关键的不是创建成功,而是创建后取得的成效。在全国总工会的年度验收和命名时,还会对已创建的工作室的成果进行量化考核,达标的才能被推荐命名。一般要求工作室每年至少有一项创新成果得到本单位技术管理部门的认定并实施运用,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就需要企业的创新工作室加强创建后的管理,加快推进工作室出成果、出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