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德清职业中专将劳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的实践为例,从搭建实践活动平台、创新实践活动环境、建立健全实践活动评论体系三个方面,探索将劳动教育融入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途径。 关键词:劳动教育 中职语文 综合实践活动 一、中职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 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2020年3月,中央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确立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等,为新时代劳动教育发展提供了遵循依据。 通过领会、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劳动教育的指示,笔者认为,劳动教育对于中职教育有着三个层面的启示。 一是以劳树德。立德树人一直是中职教育的第一要义,而劳动教育正是德育的有效载体。当前中职学生普遍存在行为习惯差、自理能力弱、自我主义强等问题,唯有通过劳动教育,帮助学生养成勤俭节约、踏实肯干、团结合作的优秀美德,培养学生的大爱、大德、大情怀。 二是以劳增智。劳动是一个具备实践性和创造性的过程,因此学生通过劳动可以检验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可以增强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学生也能在劳动中掌握具有关键竞争力的专業技能,从而实现可持续的、高质量的生涯发展。 三是以劳育美。由于我国审美教育的缺位,导致中职学生往往在审美能力、审美价值观上存在短板。劳动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转变学生的审美价值,还能引导学生创造美、表现美,即通过手工劳动、产品制作、社会服务等方式引导学生重新感受美的意义。 二、开展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 2018年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其基本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 为达成这一目标,《大纲》设定的教学内容,在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之外特别设置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维度。第一,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综合实践活动不仅仅停留在校内课堂,还要走出校门、走进社区、走向企业、走上社会,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等各种形式,在提升语文应用能力的同时增强语文素养,最终实现全面发展,即综合素养的提高。第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语文是充满美学魅力的一门学科,因此语文实践活动,比如课外阅读活动、经典诵读活动、传统节日对联书写活动等都是一种美学。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的体验,能够真正认识美、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 对现在的00后学生而言,基于自己的直接体验实践,打破僵硬的系统化、模块化知识,并能展示专业特长的综合实践活动显然更加有趣、更具参与性。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美好发展方面,综合实践活动的效果显然远远优于其他方式。 三、劳动教育融入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可行性 首先,劳动教育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育人目标是一致的。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说:"现代生活不仅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可能性,而且对学校在学生的发展方面的工作提出了更高得多的要求。"劳动教育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锻炼并提升综合学习能力,养成日后工作中所需的综合性素养。 其次,劳动教育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导向是一致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现实选择。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都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 最后,劳动教育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实现方式一致。综合实践活动打破了语文学科固化的教学模式,它与劳动教育都属于活动类型,可以通过设计系统的活动内容来实现融合并达成双重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效果。 四、劳动教育融入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途径 (一)结合学校"铸剑"劳动体系搭建实践活动平台 作为浙江省首批中职教育名校建设单位,笔者所在学校在铸剑文化引领下,构建了以"铸剑精神"为核心思想,以"崇尚劳动、融合匠心"为两个导向维度,以"培育师生精、诚、勤三大劳动品格"为终极目标,以"劳动生活之道德实践平台、劳动实践之职业体验平台、劳动创造之创新创业平台、劳动服务之志愿服务平台"为四项载体支撑的"铸剑"劳动教育体系。 在这一体系下,笔者所在学校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按照劳动生活、劳动实践、劳动创造、劳动服务四大模块分类,将学生以小组形式组织起来,在劳动体验之前进行相应的活动内容、活动目标布置;在劳动体验过程中组织学生分工合作,收集记录信息;在劳动体验结束后进行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并进行评价。学校通过举行"铸剑新星"报告会、"亮剑明星"竞选演说等活动,搭建了把劳动教育融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平台。 (二)跨界创新营造开放鲜活的实践活动环境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劳动本身是辛苦的,要实现劳动教育融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双重教育效果,归根结底还是要提升实践活动的魅力,吸引学生的兴趣,提高其自主参与度。为此,笔者所在学校在实践活动设定中想办法提升学生的间接兴趣,以跨界创新的思想,尽可能打破不同专业、课堂内外、学习生活、知识体系之间的边界,将融入语文实践活动的劳动教育与学生的专业实践教学相融合,创设与学生生活、学习、专业、行业相近的情境,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各类信息化技术手段,打造开放鲜活的实践活动环境,以提升学生的获得感和成就感,进而提升活动魅力。例如针对全体学生开设书法、实用语法修辞、语言逻辑、影视欣赏评论、乡土文学、民俗文化、中外文学名著选读和中外史话等活动课程;针对不同的专业开设应用文写作竞赛、职场礼节与语言应用比赛、文案创作与广告等活动课程。 (三)立足学生发展建立健全实践活动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是检验学生实践活动实施成效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将劳动教育和语文能力隐性的经验和品质转化为显性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提升评价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实践活动评价体系架构一定要立足学生发展。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提出"发展性教学"理念,作为现代教学三大流派之一,在中国影响较大。这一理论包括五点要素,其核心是"关注学生的一般发展"。这里的"一般发展"不等同于智力发展,而是同时包括身体和心理的发展,宗旨在于发展"全部个人品质的总和",因此,立足学生发展是教育的根本。 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实践活动评价体系,要结合《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思想认识、情感态度、能力习惯三方面劳动教育目标,在实践活动中架设以"活动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为基础的三维评价体系,并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评价体系融入学校劳动教育"铸剑新星(生活劳动之星)、磨剑文星(田园劳动之星)、砺剑红星(技能劳动之星)、亮剑明星(创新创业劳动之星)、学剑功星(志愿劳动之星)"的评价体系中,引入小组合作模式下不同角色作用参数,同时要注意价值评价伴随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整个实践活动中得到相对公平的评价,并能够在系列实践活动的开展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李燕平.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分析[J].读天下,2020(6). [2]焦婧茹.劳动教育,让孩子拥有幸福生活的能力——于漪谈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内涵、意义与推展[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19(9). [3]赞科夫.教学论与生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