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扳手读后感字


  《扳手》是一本由[意大利] 普里莫·莱维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扳手》读后感(一):"世界很美丽,因为它总是不同的。"
  "我想要自己的梦想能够实现;否则,它们就会像某种你终生患有的病痛或某场手术留下的伤疤。" 这是一位经历丰富的装配工对叙述者所讲述的。 整本书,都是这位走南闯北的装配工在向叙述者交谈时所聊到的关乎于自己的工作、家人、熟识等经历故事。 我原本以为这个年代已久的书籍,一位与我生活相去胜远的装配工的故事,我定不能理解。可是这本书其实是以这样的一个角度,去挖掘了一位普通人的日常与态度。 而透过于此,我在故事里看到的其实都是我们自己。 有我们对工作、人生的反思,也有我们各自的阴影与局限。 整本书充满了治愈感,让我们看到,其实一个普通的装配工也能实现他个人的意义及自由、有着自己的追求与信念。 而我们也能做到。
  《扳手》读后感(二):正在编辑,回头补
  【作者简介】
  普里莫·莱维,意大利犹太人,作家,化学家,奥斯维辛174517号囚犯。1919年,莱维出生于意大利都灵;1943年,他因参与反法西斯运动被捕,后被遣送至集中营。战争结束后,他回到故乡都灵生活。在此后的人生中,他从事工业化学这一行当30年,同时作为一位作家,写作了"奥斯维辛三部曲"(《这是不是个人》《休战》和《被淹没与被拯救的》),以及其他建基于其化学家身份和大屠杀幸存者经历的小说、散文和诗歌作品。1987年4月11日,莱维从他出生的房子坠落身亡。
  作为奥斯维辛最重要的记录者和见证人,莱维的文字具有一种与其他受难者不同的特质,他秉持一种化学家的冷静与节制书写记忆,同时,又如菲利普·罗斯所说,"本该充满悼念情绪和无尽的绝望,相反却充满活力"。他的文字,让人们更理性地思考人性。
  ···
  《扳手》读后感(三):简单却享受着自由
  这本《扳手》与莱维其他作品不同,这本是其在离开奥斯维辛后,在战后所描述的生活。其中描写的主角是"福索内",作者在最后有过一段引述,即《台风》的作者注,并对福索内进行了解释:
  "我也从没真的遇见过利贝蒂诺•福索内。如那位英国船长一样,福索内是想象出来的,但同时也是"全然真实"的;他是一个混合物,是以许多我曾遇见过的人拼凑而成的,在性情上、品质上、个性上,以及他们对工作和世界的看法上,他们与福索内相似,也与彼此相似。"
  我想福索内便是莱维想要追寻的一种自由吧。我们在文中可以看到莱维对于工作的判断,"如果除开那些命运能够赠予一个人的神奇和彼此独立的时刻,热爱自己的工作代表了最好的、最具体的人间幸福的形式。"福索内热爱他的工作,也正是拥有这样少数人才拥有的荣幸。他正是莱维所向往的模样,他向往的真正的自由。
  我在其文中依旧能够看出奥斯维辛的影子,比如"言而无信令人失望,也好过言出必行造成过失:最好不要企图操纵他人的命运,因为掌握自己的命运就已经够不容易了。"这其实让我想到了阿德勒心理学中对于课题分离理论的阐述,每个人都需要抓住自己的人生课题,而不应该去干涉他人的课题,其中以责任机制作为标准。
  文章开头有这样的描述:"所有的小孩都梦想进入丛林、深入沙漠、游历马来亚,我也有这样的梦想,不过我想要自己的梦想能够实现;否则,它们就会像某种你终生患有的病痛或某场手术留下的伤疤,一旦天气阴潮,又会复发作痛。"
  我们总是揣着各种各样的梦想,但却囿于种种条件而无法实现,当我们看到其他人做到时,却又会感到后悔、嫉妒、懊恼,如同伤疤隐隐作痛。
  《扳手》读后感(四):跳出工作泥潭才精彩
  老板如果问员工,你们爱上班工作吗?员工的回答有百分之九十五都会说不爱上,因为那玩意简直太累、太枯燥,尤其到了大夏天,坐着都出汗,哪有躺在家里吹空调来的舒服。但是工作,却是每个人都必须要参加的,不关你是自己当老板还是给别人打工,都得工作,不工作就不能生存。
  但是,当我看完普里茨.莱维的《扳手》,不得不对贝蒂诺.福索内的故事竖起大拇指,享受劳动的同时,用自己的职业去冒险,在平凡中收获自由,足以让人们震撼。同其相比,我们注重的是资金收入,不会从劳动中寻找快乐,人类的智慧就很容易被局限。在工作中显得束手束脚,就不会在极端的工作中寻找到快乐,就可能会陷入工作的泥潭中无法自拔。
  最伟大的工作,不只是用赚到多少金钱来衡量,更能激发员工们的热情和创造力,这是企业成功的关键之处,这也足以改变一家企业的命运。《扳手》是一本诙谐的小说,作者的视线始终聚焦在一个普通的装配工身上,也算是用心良苦,足以让众多读者冥思苦想,在一个又一个弯道中曲折奔跑,频繁出现加速、减速、急停、转身等动作,这种"耐力训练"足以吊起大家的胃口。最伟大的工作,不单只是教会员工们积极工作,更能教会员工们未来如何对待人生。为了争取胜利,为了挑战自我、战胜自我,大家参与的不仅是一场竞赛,而是挖掘自身潜力,更讲究通力合作与默契沟通,这也是他们最终成功的法宝。看完《扳手》的朋友们,相信都会有各自不同的感悟。
  工作的热情和创造力是需要被激发出来的,而不是通过压迫"忽悠"出来的。难道我们赚钱多了就会幸福吗?说实话,我对其充满了疑问。爱好即工作,我希望每个人都能通过工作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诠释另一种理想人生。
  文/阿晨
  《扳手》读后感(五):被一个不会讲故事的人圈粉
  《扳手》,听起来十分硬的书名,不知道现在很多人知不知道扳手的模样,我从小看过老爸使用。所以,看到书名时,就一个感觉,很硬,没有生气。但书名不能代表内容,看过书你就会发现,福索内用扳手代表了他的工作,很平淡,却不可缺少。
  书里分了若干个小章节,体格健壮、经历丰富的装配工利贝蒂诺·福索内分享了一系列人生故事,这些故事很平凡,很普通,普通到你平时都注意不到,但福索内那股热爱工作、享受劳动的劲儿感染了我。还有文中时不时出现的"金句",常常触动我的心弦。
  为什么说他不太会讲故事,这个定义我是从书中借来的,这位聆听者——一位作家、化学家——在文中说福索内可不太会讲故事。他还不时打断福索内,进行补充解释说明。内容全是大段大段的个人叙述,可讲述能被打断,热情和叙述欲望却打不断。可以说,福索内和他的故事使这本书更富意义。
  说说书中的"金句"吧。第一句印象深刻想马上分享的就是"生活给你什么,你都得接着。"这句话适用于每个时代,算是一种安慰和妥协,但我自己认为,可以在这种妥协里,活出自己的样子。接?还是不接?好,我接了。但接了以后怎么办,还是我自己说了算。毕竟,人生没有重来的机会。第二句印象深刻的是福索内说"我不抱怨啊,因为这是我自己选得。"
  现在有多少人能有这样的觉悟?哪个不是喜欢怨天尤人?结合第一句话看,接受了,就尽量不要抱怨。有抱怨的时间,不如去做更多的事情。
  身边总有喜欢不停抱怨的人,我们称之为负能量,能做的,一开始是安慰,当第四次、第五次,这个人还在抱怨的时候,我觉得,是时候拉开和他的距离了,因为,给你带来的都是负能量,没有什么正面影响。哦对,还有一种选择,扔给他一本《扳手》,让他好好学习一下福索内。这个虽然不怎么会讲故事,但成功圈了很多粉的人,至少有我。
  金句很多,需要大家共同发现,从书中的故事,我们还能想起一个又一个被忽视的瞬间,跟随福索内的视角,你能看到和想到很多美好、可笑的事情,不要因为步伐太快,忘记发现生活的美好。
  《扳手》读后感(六):全然的真实
  普里莫·莱维,意大利犹太人,作家、化学家,奥斯维辛174517号囚犯。1919年,莱维出生于意大利都灵;1943年,他因参与反法西斯运动被捕,后被遣送至集中营。战争结束后,他回到故乡都灵生活。在此后的人生中,他从事工业化学这一工作30年,同时作为一位作家,写作了"奥斯维辛三部曲"(《这是不是个人》《休战》和《被淹没与被拯救的》),以及其它基于化学家身份和大屠杀幸存者经历的小说、散文以及诗歌作品;1987年4月11日,莱维从他出生的房子坠落身亡。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贝娄如此评价普里莫·莱维:"在普里莫•莱维的作品中,没有一句话是多余的,每个字都不可或缺。"伊塔洛·卡尔维诺更是将普里莫·莱维称为:"我们时代最重要、最有天赋的作者之一。"
  作为奥斯维辛最重要的记录者和见证人,普里莫·莱维的文字具有一种与其他受难者不同的特质,他秉持一种化学家的冷静与节制书写记忆,同时,又如菲利普·罗斯所说,"本该充满悼念情绪和无尽的绝望,相反却充满活力"。可以说,莱维的文字,能够让人们更理性地思考人性。
  《扳手》是一本诙谐的小说,曾获意大利顶级文学奖项斯特雷加文学奖。在这部作品中,普里莫·莱维重返日常生活的主题,将目光聚焦在普通人的生命经验上,诠释了另一种理想人生:体格健壮、经历丰富的装配工利贝蒂诺·福索内向叙述者——一位作家、化学家——分享了一系列令人着迷的人生故事,他热爱工作、享受劳动,以职业为冒险,从平凡中获得了自由。这些故事串联起一个又一个通常被忽视的瞬间,令人时而会心一笑,时而黯然神伤,为人类的智慧与局限,也为生命的伟大和渺小。
  在小说的最后,普里莫·莱维如是写道:"正如康拉德从没见过麦克沃尔船长‘本人’一样,我也从没真的遇见过利贝蒂诺.福索内。如那位英国船长一样,福索内是想象出来的,但同时也是‘全然真实的’;他是一个混合物,是以许多我曾遇见过的人拼凑而成的,在性情上、品质上、个性上,以及他们对工作和世界的看法上,他们与福索内相似,也与彼此相似。"而这种"全然的真实",正是《扳手》的核心。
  《扳手》读后感(七):一个人的讲述和记录
  奥斯维辛集中营 第174517号囚犯 普利莫莱维。
  这位被卡尔维诺称为——我们时代最重要、最有天赋的作者之一的人,还有另一个身份,化学家。
  我一直认为,当你读一本书的时候,最好先读这位作者的自传,然后再去读他最出名的作品,当你把这些读完了,再来看他的其他作品,这个时候你会得到比一开始就看其他作品所获得的东西和理解要多得多。
  所以个人建议,在读本书之前先读他的另一本《这就是奥斯维辛》。
  在这本书里,普利莫莱维在奥斯维辛以及从集中营返回家乡都灵的叙述只有三章,但是,奥斯维辛的经历永远改变了他的人生,在送往集中营的前夜,他曾目睹男女间互相发生关系的疯狂行为。他要活下去,就得放弃道德,他学会了偷窃和忍受,不能遵守文明的习惯。能从奥斯维辛活下来是一个奇迹,他还年轻,身体健康,可以做奴工。化学家的身份也帮助了他,使他能进入集中营的合成橡胶车间,那里的条件要比工地上好,实验室里的温度能让人挺过寒冷的冬天。最后的日子,他因猩红热被送进传染病房,躲过了接下来的死亡大疏散。
  每个作家都有一个母题,他一生的作品几乎都在这个母题之下,极少有作者能脱离母题另开新题。
  可想而知,普利莫的这本书《扳手》没有脱离或者说,这本书依旧在描述他那段岁月。
  两个主人公,装配工人福索内和记录者——一位化学家。
  本书的结构比较分散,实质上是两个人的对话,对话中,一个讲述,一个人记录。这种写作方式十分随意,却有着极为广泛的写作范围。任何事情都可以被包含在内,故事总是以讲述者福索内为视角,通过他来讲述那些故事,事实上我们可以把二者合二为一。福索内是作者,那位化学家也是作者。
  福索内讲述的故事,都是作者的经历,也许是亲身,也许是别人讲述,也许是道听途说。但这些故事,都有其存在的意义。
  而这个意义,必然和他当年的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凤尾鱼》中,作者这样写道,我这份职业跟你的有点像,只不过我们装配和拆解的是非常微小的结构。我们有两大分支,一支装配,另一支拆解或破坏。
  其实,这就是人世间的两面,一类创建世界,而另一类,破坏世界。
  可是,在读完后,我依然不明白,福索内是个焊工,可是本书要起名扳手呢?
  《扳手》读后感(八):热爱自己的工作代表了最好最具体的人间幸福形式
  《扳手》这本书的作者是我们所熟悉的意大利作家普里莫莱维——Primo Levi。
  普里莫莱维,被喻为是意大利重量级作家,因为他是见证和记录奥斯维辛的人。其实莱维的真实身份是一个化学家。套用现在的一句话就是,明明可以靠才华写作当个作家,却偏偏要去搞化学研究成为化学家。这让纯作家,或是纯化学家,情何以堪。
  《扳手》这本书内容偏向于倾听,而不是讲述。莱维在故事里,担任的是倾听者,都是由一个名为福索内的装配工向莱维讲述故事。这些故事看起来没有什么联贯性,断断续续,甚至可以说跳跃性非常强。而正是通过他的讲述,让莱维看到那些简单普通的人生。对于曾在奥斯维辛呆过的莱维来说,这样的人生显得特别棒,很充实,也很精彩。
  这位装配工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体格健壮(挺能吃的),是爱生活,爱工作的一个普通平凡的小人物。比如他讲述操纵起重机是一个特别棒的话,桥式起重机就更棒了,而这些需要技巧,懂得诀窍。 是呀,生活中哪一样不需要技巧,而懂得这些才能更好更快的去学会去使用。福索内指着鼹鼠的迷宫,新土堆成的圆锥形小土堆点缀其间,夜间转移时刨出来的。看得出来福索内曾经在大自然的环境里呆过。还教如何辩认云雀在田野里的窝,还有构造巧妙的棒睡鼠的窝,在半掩的矮落叶松丛里看起来像个手笼。最终发看了一只刺猬带着五只小刺猬,一只咬着一只,像小车厢。大自然的生物,看起来真有趣。福索内观察的也细致,懂得很多。而这些则是在战争时期没有的,战争让一切变得死气沉沉,没有生机,这些小生物能这么快乐的生存着,是因为没有战争了,到处一片详和。
  《扳手》曾获意大利项斯特雷加文学奖。在这里福索内讲述的一切,都围绕着一个自由而展开,无论是他父亲的工作,凭着好学,去干而免受死亡;还是福索内的父亲想起他起名利贝罗,因为他希望儿子自由。他唯一的政治理念就是反对发动战争。因为他曾经经历过。而莱维从福索内这里得到了一个中心主题,那就是热爱自己的工作代表了最好最具体的人间幸福形式。或许在经历了那么一个特殊的时期,见证了世间最为悲惨遭遇后,莱维在寻找一个平稳的普通的简单的东西。虽然伤痛不可能消除,但还是心之向往。
  莱维的用写作,用小人物来唤醒,而苦难终将远去。而他正在此后的三十多年里从事着工业化学的工作,正如文中所言,热爱自己的工作代表了最好最具体的人间幸福形式。他努力证明了这点。
  《扳手》读后感(九):找到工作的意义
  我们在冬暖夏凉的写字楼里,感叹工作内容的枯燥和职业的倦怠;我们在推杯交错后的厕所里吐出应酬的苦酒,暗暗责备着无知的领导、愚蠢的客户。然而,当我们在网上看到点一碗面和一瓶啤酒坐在小摊上边喝边嚎啕大哭的中年男人,我们看到地铁里边啃面包边掉泪的失业男人,看到被无数次拒绝的保险推销员,外卖电瓶车前面是小孩后面是保温箱风里雨里奔波在生计的路上的外卖年轻人;看到清洁工阿姨抹着眼泪背后是在地板上熟睡的小孩……内心却有不同的感受。社会上的工作有千万种,如果有条件、有选择,我们何尝不愿选择喜欢的职业、体面的工作。然而总有一些肮脏的活,如掏粪工,清洁工;有一些危险的活儿,如钻井工、建筑外墙清洗工;有一些不体面的活,如外卖员、计程车司机;有一些辛苦的活,比如挖煤工、农民工、制造车间的普通员工。社会的发展创造了万千的岗位,这些或体面、或危险、或肮脏的工作都需要有人来做,生活在逼迫着我们屈服。我们在工作时常常感叹社会体制的不公平,有多少人在千军万马后的经历高考,上大学,考研,考公务员,才捧到铁饭碗。而有些人,只需好好利用父辈资源就可以轻易得到。踏实向上的女生要一步一个脚印才可以打拼到中高层,而善于利用男性资源的女生轻易可以得到.....现实在逼迫着我们让步。
  本书的作者 普里莫·莱维,一名伟大的意大利作家、化学家。《扳手》一手以福索内的第三人称的身份,在向读者讲故事。故事讲得很有耐心,描绘了很多他工作中的细节。书中第一篇《蓄谋》中只因为下人在大老板的一张照片施法下咒,大老板无缘无故就死了,最后控告为荒谬的蓄谋。并引出了法庭的审判依据有三套法律,用哪套法律取决于强势或给钱的一方。放到现在司法体系依然适用,在许多法条上有想像竞合时,法官要如何判?是有温度的判决,还是只采纳冰冷的法条?法官,哦,多么体面的工作者。
  福索内是谁?是一名普通的蓝领,干着危险的港口装配工的活儿,有些冒险,底层,但股子里流露出乐观。用他的话讲:因为我想到别的国家看看。多么乐观的人啊!事实上,他的工作环境是极端的,火热、寒冷、无人沟通。
  非常佩服作家能将化学这么专业的工作融入到文学作品中。愿大家都能如福索内一般,在平凡、枯燥的工作中找到快乐,在艰难极端辛苦的工作中找到意义,拥有在曲折苦难的人生中发现快乐的能力。在我们光鲜体面的工作时,更不应忘记那些从事危险的工作者们。
  《扳手》读后感(十):174517号囚犯铸造了一柄击碎痛苦的扳手
  很多人都看过史蒂芬·皮斯尔伯格1993年拍摄的《辛德勒名单》,其中有这样一句话:"真正的权利不是滥杀无辜,而是你本可以杀死他,你却告诉他,"我饶恕你"。"
  没有人能在奥斯维辛的幸存者面前谈"饶恕"和"宽容",随着近些年,越来越多讲述犹太人经历和犹太背景的作家作品被引进国内,那段伴随恐惧、杀戮、血腥的历史开始向所有人讲述起它最深刻的一面,夺去生命的人带着对命运不公的愤恨被永远铭记,活下来的人却也终生无法逃脱梦寐的折磨。奥斯维辛集中营174517号囚犯普里莫·莱维亦是如此。
  普里莫·莱维被称为意大利国宝级作家,同时也是一名化学家。从1947年出版第一本小说《这是不是个人》至今,莱维几乎所有的小说都能看出他始终无法摆脱曾被关押在奥斯维辛集中营11月的阴影,较之其他对大屠杀的见证、评判和控诉的文章,莱维的文字中带着他化学家身份里独有的"符号"逻辑——
  历史+观察+叙述+思考+虚构化=酝酿发酵的情感洪流。
  《扳手》是普里莫·莱维在国内被引进出版的第8本小说,故事从化学师兼作家的主人公和名为利贝蒂诺·福索内的装配工相遇的对话开始,使人不禁一开始就联系到普里莫·莱维自己的身份,全文中不乏几篇带着荒诞色彩的叙述,像是福索内和偶然相识的猴子结为好友闹出的一系列囧事,亦或者是文中的"我",和福索内笑谈自己工作中遇到的"罐头涂漆不平整"之谜等等,通过这些对话让两个看似索然无味、单调无趣的专业工种变得既跳跃又顽皮,你会发现书中原文中那句 "对我来说,每份我接下的活就像初恋一样。"应该就是对这本书最好的诠释。
  可以说这部把"工作比作初恋"的小说和之前普里莫·莱维关于奥斯维辛的题材都不同,不带有一丝沉痛和阴霾,文中主人公的形象更像是普通人那样快乐,或者我们可以把这个形象看做莱维理想中的自己。
  我并不知道本书在国外的出版时间,只是从一篇采访中大致推算出这本书的写作时间是莱维步入中年岁之后,1986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的作家埃利·维瑟尔说过:"早在四十年前的奥斯维辛时代,莱维已死。"时隔一年之后莱维坠楼自杀身亡,《扳手》可以说是莱维作品中赞颂生活的奇妙和生命的坚韧的代表作,没有人不曾向往幸福和平静,但是对于一个终生都被记忆困扰的人来说,这无疑是奢侈和幻想,《扳手》中所记述的日常和乐趣或许就是莱维的一场心魔,但是无论如何,他依旧铸造了一柄击碎痛苦的扳手。装配起那些忽视的自由的、伟大的可能性。
网站目录投稿:白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