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钳工技能训练是职业学校机电类专业教学的重点模块,要求通过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实操能力,同时对所学的理论知识做实践验证,培养出理论与实践能力兼具的综合技术人才。本文以提高钳工技能训练成效为目的,引入四阶段教学法,构建全新的钳工技能训练课教学框架,并提出具体的教学措施,以供相关人员借鉴参考。 关键词:四阶段教学法 钳工技能训练 职业教育 工业产业创新升级需要以大量综合技术型人才为依托,这将会产生较大的钳工技术人才缺口。职业教育是培養技术型、操作型人才的重要途径。由于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更注重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会出现重实践、轻理论的问题,所以如何平衡职业教育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成为当前职业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四阶段教学法构建了系统、完善的技术实训流程,恰好能够将二者有机结合。笔者对该教学法在钳工技能训练中的运用做了具体分析。 一、四阶段教学法 四阶段教学法最早出现在美国岗位培训活动中,逐渐在现代教育中被广泛应用。四阶段教学法将教学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准备阶段。教学准备阶段应完成基本知识体系的构建、教学方案设计及工具准备、学生科学分组、教学情境构建、新课导入等工作。其中,情境构建及新课导入能够将学生带入到与训练内容有关的真实场景中,达到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使学生对有关理论知识做更深入的认识,为之后的操作训练奠定良好基础。 第二,示范阶段。示范阶段采用教师演示、学生观摩的方式进行,需重点完成理论知识精讲和实例示范两项工作。在钳工技能训练中,教师需对操作原理、操作要点、注意事项等内容做精准传输,配合生动的案例,确保学生充分吸收理论知识。然后由教师进行演示操作,使学生更充分地了解钳工技术的操作要点。 第三,模仿阶段。引入具体案例或项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自主演练和探究活动,该过程由教师观察每名学生的操作情况,记录发现的问题并进行指导,最后进行探究成果总结和展示。 第四,反馈阶段。反馈阶段可视为技能训练课的课堂延伸,教师依照具体教学需求布置探究任务,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任务,并对课上学习的知识和积累的技术经验进行总结。通过任务反馈情况开展教学评价,并对学生在理论知识或操作技巧掌握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做集中讲解。 二、基于四阶段教学法的钳工技能训练课构建 (一)教学框架设计 以钳工技能训练中的锉削加工技术为例,对基于四阶段教学法的钳工技能训练课教学框架做详细梳理。 1.准备阶段 在锉削加工模块学习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图纸识别、量具使用、画线等操作技巧,因此本次技能训练课引入带有一定综合性的项目,以长方体工件锉削加工为主题,传授有关理论知识及操作技巧。 课前,教师通过班级QQ群下发本次教学活动的主题,并布置预习作业,在信息化学习平台上传理论知识精讲视频。学生观看微课视频,结合教材完成预习任务,对项目涉及的基本知识进行初步了解。 课上,利用多媒体工具播放某大型动漫模型的有关介绍,控制视频时长在1分钟左右,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模型外观及结构特点,结合自身所学专业,思考模型制造过程中可能使用了哪些生产工艺。动漫模型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一开始即帮助教师牢牢把握住学生注意力。然后再展示该动漫模型的结构解剖图,引出本节课的教学主题。 2.示范阶段 在学生对锉削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由教师进行锉削操作演示。教师提前从网络上下载或自行录制锉削操作演示视频,并将锉削工艺流程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一边操作一边进行要点讲解,配合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完整的锉削工艺流程。学生通过观看演示视频,可以详细了解锉削工艺特点、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内容。 3.模仿阶段 演示完成后,围绕本节课的项目开展小组自主探究活动。为确保探究过程的顺利性,节约课堂教学时间,教师给出具体的任务清单,列明小组分工、工件加工环节和流程、任务要求等,小组自行分配操作任务,确保每名成员均能参与其中。小组探究过程中,教师观察各组进展,及时对学生操作中的问题予以纠正,并进行记录。要求各小组记录本组的实践方案,指出优势和不足,并在班级内进行成果展示和总结。最终由教师进行总结评价,对操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讲解,以排除学生知识盲点,确保其掌握规范的锉削技术流程。 4.反馈阶段 针对锉削工艺,设计两项课后自主实践任务。第一,理论知识总结和巩固。教师采取思维导图的方式,给出本节课理论知识的框架,由学生进行填充和完善,使学生充分了解锉削工艺的原理,以理论指导实践,避免在操作过程中出错。第二,自主操作能力提升。围绕课上展示的动漫模型案例,从中提取另一工件作为学生自主实践作业,要求学生仿照课上小组探究的流程,自主完成整个工件的加工过程。 (二)教学优化措施 1.科学分组 小组合作是四阶段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学生间的合作、交流、互动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其技术创新意识。在分组过程中,教师应综合考虑学生认知能力、实践能力、性格特点等,确保各组学习能力大致相同。钳工技能训练过程涉及大量技术操作内容,为确保每名学生均有足够的自主操作机会,建议将小组人数控制在3~4人。 2.理实结合 理论知识是学生开展钳工实践操作的基础,针对以往钳工技能训练课重实践、轻理论的问题,建议教师合理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占比,将理论讲解整合到实践教学当中,通过理论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深入掌握钳工的技术原理,以理论知识规范学生操作行为,并在操作实践中检验理论知识的可靠性。 3.等级证书 钳工技能训练的内容多而杂,包括划线、钻孔、锉削、锯削、攻丝等,学生想要充分掌握有关技术技巧,必须付出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这对于自我约束能力不强、活泼好动的中职学生来说无疑是困难的。除通过情境构建、案例分析等柔性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还可借助技术等级证书考试,对学生进行引导。在明确目标的指导下,学生的学习行为更具针对性和目的性,其学习自信和主动性也将显著提升。 4.创新能力 职业教育中的钳工教学更加看重学生实操能力的提升,学生在步入工作岗位后,也多为技术的输出者而非研究者,这一特点使得学生普遍缺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然而在当前的人才需求形势下,创新能力已成为职业能力的基本构成要素,因此在钳工技能训练中,建议教师引入更多的综合案例,为学生制造更多问题情境,在训练其操作能力的同时,思考、解决案例中出现的问题,以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的习惯,能够基于自身的理论知识及技术掌握情况,提出工件制造的优化建议。 三、小结 四阶段教学法有利于实现钳工技能训练的理实结合,为学生创造足够的案例探究、动手实操机会。具体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适当提高理论教学占比,并关注学生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以输出更多综合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吕建平.中等专业学校钳工技能训练问题与策略[J].冶金管理,2020(13). [2]马平川.职校"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课程教学探索[J].科技风,2020(16). [3]赵玮宇.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课程教学体会[J].职业,20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