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好习惯是一种优秀


  最近几个月,我接到最多的咨询电话,都是问我孩子上小学该选哪个学校、选哪个班主任老师。作为多年的教育工作者,我非常理解家长们对孩子所寄予的期望。他们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从孩子一出生,便要倾尽所有,尽可能地给到孩子最好的资源。其中,最普遍的行为就是购买学区房。从小学到初中,在许多家长根深蒂固的思维中,只有上了好的小学、初中,才能有希望考上好的高中,才能考上好的大学,才能找到好的工作,拥有好的人生。我并不否认,拥有一个好的学区房确实能在外力上给孩子一定的帮助,但是我更认为,在学生时代,尤其是小学时代,最重要的并不是分数,而是培养一个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习惯到底是什么
  我的一个朋友在一家企业做了六年的人力资源经理。他对我说,他招聘了近千名员工,但是招进企业后,能在工作岗位中持续进步的却不足20%,大多是因为没有好的学习、工作习惯,在职涯发展上失去了竞争力。在我看来,一个好的习惯才能成就一个优秀的人才。
  举个例子,我们身边可能会有一些做事非常拖延的人,他的表现可能是这样的:有一件困难的任务——人有资源自我和资源小我之分,其中小我特别会保护自己,不想让自己受到伤害(害怕面对任务和问题)——一直不着手开始(行为:拖延,逃避)——临近期限后匆匆完成(奖励:没用心也能糊弄过去)——于是以后再遇到困难就拖延。
  久而久之,拖延就成了他的习惯。这种循环日久弥深,难以打破,情绪行动都本能地跟随习惯而发生。拖延之所以成为习惯,是因为人们每次遇到困难,小我都会保护自己,一直不着手开始(行为),于是以后再遇到困难就拖延(习惯)。
  那么"每次遇到的困难"是什么呢?早起困难、阅读困难、锻炼困难等,因为这些困难,我们养成了拖延、逃避的习惯。而从单方面来說,不能早起、不能每天锻炼、不能每天阅读这些行为对我们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因人而异,并不是说不能早起就不能成就优秀的人生。我们所说的早起、阅读、写作等行为都是表层习惯。真正的习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元习惯,它是由许多表层习惯经过不断训练而养成的惯常思维和行为方式。
  比如"拖延"就是一个习惯,只不过它是一个坏习惯而已,"拖延"就是由"再玩一会儿手机,我就去背单词""再打一把游戏,我就去扫地""再看一会儿电视,我就去跑步"等行为形成的表层习惯训练而成。真正对我们有重要作用的是元习惯(真正的习惯),而不是表层习惯。
  好习惯可以是一种资源,它为自己增加可能性。比如说一个拥有"解决问题比抱怨问题更重要"这个习惯的人,在做事情的时候可以增加方案的达成率。好习惯可以是一种保障,它为自己防范风险发生。比如说一个总是迟到的人,他在实施方案的时候可能就会出现较大的风险。而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得出习惯的定义:习惯是通过持续训练(表层习惯)而养成的惯常思维和行为方式,是有效的个人成长的保障和加速器。何为元习惯
  在正式训练好习惯之前,我们得搞清楚有哪些好习惯。它不是我们日常理解的准时上班、坚持锻炼等表层习惯,而是以下几方面的元习惯:
  第一,积极主动。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中,积极主动就是第一个习惯。我们常说,永远不要去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只有自己想要改变,改变才会出现。每个人都有无数想要的目标,但往往是受到资源的制约而无法实现。其实,每个人的资源都是充足的,之所以出现资源不足就在于没有做到积极主动。只要想要就说出来,资源就会来到你的身边。每个人在刺激和回应之间有选择的权利,在面对刺激的时候,将大脑暂停6秒钟让心灵跟上来,那个时候积极主动的自己就会回来。
  第二,刻意训练。刻意训练是极为重要的自我提升方式,其目的就是让恐慌区变成学习区,让学习区变成舒适区。如何进行刻意训练呢?
  ●精细分解。将整个技能提升具象化,并且分解至极致的技能环节,每次训练只针对一个技能环节训练。
  ●放慢速度。在刻意训练的过程中,一定要消除"求快、求速成"的预期!精准地体验、感知、学习该技能环节的状态,用慢方法实现快成长。
  ●重复训练。刻意训练中的重复体验是对"精准"一词的再次强调,尽可能感受到所训技能环节的所有细节。如果离开了精深区的训练,那还不如早点停下来。
  ●强化反馈。技能的训练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犯错、持续改进的过程,而强化体验、觉察并给出反馈才是重中之重。
  ●拒绝自动完成。刻意训练的过程比较乏味,也充满挫折,很多人会用"我感觉我会了""差不多就行了"来自动完成训练,从而掉入寻常训练的状态中。所以,保持专注,不要自动完成。
  第三,作品声音。许多经典的著作说明,我有一个很好的手段来提升自己的影响力,那就是这个规范:作品声音。关于这项规范有两点细节值得注意:
  ●先想后做。很多期待成长的人都有一个误区,就是随意做事情,目的不清、标准不定,这样不稳定的成长很难带来成果。所以,做之前要想清楚。
  ●作品效应。站在作品的角度回头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积累、成果,可能我们会大幅度提高自己的标准。毕竟,你设定的标准决定了你的人生。
  第四,利他主义。"我能为你做点什么?"这是一句非常著名的财富语言,通常都在价值层级的第二级之后才能具备这样的语言方式,当这句话成为内在的思维模式,自身的价值才会得以呈现,而这一点,也是利他主义的起点。人们总是会出现对显而易见的提示、文档、资料视而不见的情况,我将其称为盲区。很多人因为自己的盲区,类似答案就在手边还要询问别人,增加他人的负担。在一个利他主义的社区里,显而易见要更加显而易见,同时,自己的盲区也要被照亮,降低他人的无谓付出。
  ●用绝对坐标沟通。我们在习惯训练时,常常是参照相对坐标,即身边的沟通对象。他们会通过对你的了解快速地给出他认为正确的响应。然而沟通本来就是需要彼此对用词达成共通、句子能够互相理解、事实意图清晰才能有效,而站在相对坐标的情况下通常会出问题。
  ●一次性交流。社会化效应被互联网普及和放大的时代中,在任何一个群体中一定要考虑他人的感受,很多人入群就自来熟,跟一两个人拼命打招呼拉关系;聊天的时候非要输入短句子,三五个字就换行;表达内容的时候都混杂在一起,无法概念化和用序号列表的方式来澄清等。所以,我们提出一次性交流的利他主义理念,确保不影响他人。
  ●避免甲方思维。合同的双方通常会有甲乙方之分,甲方经常会趾高气昂叫嚣着:"我付了费用,所以你要满足我的一切要求。"在与学生家长的接觸中,我发现他们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甲方思维。他们把孩子送进学校,如果孩子学习不好,就全是老师的责任、学校的责任。其实,除了孩子自己以外,没有任何一个人要对你的成绩负责。在成长路上,没有必然的谁服务于谁。
  ●认真提问。每个人都拥有提问的能力,因为从出生开始就在思考和提问。在学习中,每个学生都会向老师提出各种问题,如果问出的问题让人无法回答,往往是因为根本没有走心,没有认真思考。我通常建议用结构化的方式提问:问题的分类、主题、背景、自己的尝试、主要困扰点。
  第五,本质导向。站在价值的角度思考,个人成长和价值有关,此外,小到自我管理、人际关系、角色定位,大到公司产品、目标群体、市场营销,都是站在价值的本质上进行思考和延伸。别人在职场探索5-7年的时间,我们可能用3-6个月就可以完成探索。这就是本质导向的意义。具体做法是:
  ●要事优先。首先找到无意义的大多数和有意义的少数;其次是删除,不断澄清找到无意义的大多数,抓紧在错误的路上停下来,为自己设定好真正有意义的边界;最后是执行,直接调取作品声音部分的规范即可。
  ●抓手思维。你要清楚什么是可以带动的。通常来说,如果你没有做好要事优先这件事,基本上很难做到抓手思维。
  ●直面现实。自律中有一个最重要的概念是"直面现实",采用事实的方式评价,但是,实际上人们都会不由自主地用价值评价,而价值评价中由于身份的关系导致了各种错误的信念产生。
  ●不满足于有效性。站在互联网营销产品的角度上看,追求有效性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如果成长者仅仅满足于有效性,进步的空间实在是太小了。如何训练元习惯
  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注定会遇到失败的情况。因为刻意训练就是拒绝自动完成的,只有你还没有能力,但是你需要提高能力的时候,你才会需要进行刻意训练。以初学一门外语为例,当学生不会发音时,不得不花大量时间来练习。因为刚刚接触,一开始肯定是错误百出的。如果这时候觉得"我不行","我放弃了",那就永远也学不好外语了。
  习惯养成必须有表层习惯目标。元习惯是没有办法直接训练的,只能通过表层习惯来不断积累。还是以学习外语为例,如果你只羡慕台上的演讲者能说一口流利的外语,但是自己却不想扎实地背音标、背单词、学语法,那只能是一遍遍地受到打击且收效甚微。习惯养成也是如此,如果只设立表层习惯,就很可能在实际训练中不知道如何着手,反复失败。
  积极主动是个人成长的先决条件,是一切习惯和能力的基础。积极主动是及时地察觉,是在刺激和回应之间有选择,积极主动是自己创造有利于成长的环境,是为自己的人生负责,积极主动是自我决定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有了积极主动,我们才有了察觉(分身术),才有了改变现状的动力,才有了直面现实的勇气。当我们希望做到自律、提升能力、养成习惯、解决问题、积累价值等等时,我们都必须先做到积极主动,它是个人成长的先决条件,是一切习惯和能力的基础。
  俞敏洪曾经说过:一个人之所以优秀是因为有优秀的习惯。你当时看不出习惯的威力有多大,关键时刻就明白习惯的力量了。要想让田里不长草,最好的方式是种上庄稼。伊拉斯谟曾经说过:一个钉子挤掉另一个钉子,习惯要由习惯来取代。你要意识到,你生活中有哪些坏习惯阻碍了你的进步,然后像优秀人一样,用好习惯替代它,那么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就指日可待啦。
  作者 沈阳市浑南区第五小学 校长
网站目录投稿:安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