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定程度上,民营企业家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发展和前景,他们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文化构建和实施效果。尽管泉州也不乏成功的民营企业文化,对于大多数文化基础先天不足的泉州民营企业家来说,构建企业文化仍然是一个弱项。吃力不讨好的建设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等诸多原因,泉州民营企业家的整体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很多人只有中学以下文化程度,对构建自身企业文化缺乏应有的意识和基本素质。"没钱搞什么企业文化!"记者在走访调查中感到,持有这种看法的企业主并不在少数。这几年,晋江某食品公司杨经理没少在企业文化建设上花心思、搞策划,但往往是自己累个半死,最后还遭到上司的白眼。杨经理无奈地说,提到企业文化建设,老总们嘴上都说应该重视,可一旦落实到具体经费时,往往就会推三阻四,不肯投入。一些民企老板认为,刚创业那些年也没见搞什么企业文化,公司不也照样发展壮大起来了。现在反而把大量的资金和精力投入在这上面,是不是有点"务虚"了。就连那些已经壮大成熟起来的、具有先进管理意识的企业在试图努力构建自己的企业文化时,也常常面临这样的困扰:由于泉州的民营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员工大多来自农村,素质不高、技术水平低、法制意识淡薄、队伍流动性很大,这对企业文化的建设构成了挑战。"我花钱辛辛苦苦培养一批新人,可还没等他们给公司创造效益,他们却借口待遇差,屁股一拍走人了,你说我这不是花钱打水漂吗?"某鞋业公司丁总无奈地说。本末倒置的品牌文化企业文化建设包罗万象,它不仅仅是建构企业内部的文化生活、提升员工的素质技能,还包括了企业外部的品牌塑造、市场营销策划等等一系列内容。近年来,泉州地区知名品牌逐渐增多。 企业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建设有特色企业文化是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不是为了追求时髦。企业文化在本质上是企业通过价值观念和精神要素来统一员工思想,指导员工行为,增强企业凝聚力,推动企业发展的。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文化模式,中小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来建设自己的文化模式。"乡土型"企业文化"乡土型"企业文化是指建立在民间地方文化基础上的企业文化。许多中小企业的经营活动离不开地方文化的影响,因此企业在进行文化建设时理应将地方文化作为基础。特别是那些具有地域特色的乡镇集体企业和部分私营中小企业,或资源依赖于地方,或员工来自于本土,或产品销售主要集中本区域,或产品品牌本身就源自于本土文化,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有典型的地方特色,企业员工的内心也深深地保留着地方文化的印记。因此,这些企业在进行文化建设时不能忽视地方文化影响,否则就容易在员工的心理上造成文化扭曲,产生精神摩擦,最终导致文化坍塌,严重时还会干扰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家庭型"企业文化家庭型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建立起一种具有家庭氛围的企业文化。中小企业特点就是规模小,人数少,组织结构简单,办事效率较高,工作场所相对集中,员工上下班之间的接触和了解的机会要比大企业多,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为企业内部的人员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方便。"家庭型"企业文化的突出表现在于营造家庭氛围。因此,无论是企业的经营思想,还是组织的规章制度,特别是激励与约束机制,都应以员工为核心,实行人本管理。有人以为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其实并非如此。"家庭型"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企业决策者的经营动机和长远战略目标。如果把员工当作企业主人,把企业的前途与员工的个人命运看成是一个有机统一体,那么企业不仅能长远发展下去,而且还会激发员工的智慧和热情,产生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 诺基亚讲"科技以人为本",大家注意,那个"人",指的不是诺基亚的员工,而是我们的消费者。诺基亚说我们的科技开发、科技创新是以客户为本的,而不是说诺基亚的文化、诺基亚的经营管理是以诺基亚人为本的。诺基亚的核心价值观中确实有"尊重人",但后面半句是:"尊重人的责任感"。第二,以人为本需要前提和条件。这个人如果是一个合格员工,我想起码有三点最基本的要求,一是有信仰,就是认同公司核心价值观的一种信仰;二要有信任,因为企业是一个团队组织,没有信任不可能成为团队;三要有信用,就是自己干的活要对得起自己的工资,这就是最基本的信用关系。如果我们员工能够达到这个要求,以人为本是没错的。第三,以人为本是我们老祖宗的思想,是孟子的思想,不是国外传来的先进经营管理理念。而在企业以人为本这个问题上,不要忽视我们的管理主题。企业文化根本是为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诺基亚讲"科技以人为本",大家注意,那个"人",指的不是诺基亚的员工,而是我们的消费者。管理的核心是效率要用我们的文化、管理和机制,驱动员工不断地改进个人绩效,提高工作效率,开发人力资源。而不是取悦员工,让员工激动起来,兴奋起来。企业就是这么残酷,有位老板讲了,市场竞争对我这么残酷,我干吗对我的员工那么不残酷呢?我傻冒吗?这是实事求是的一句话。如果企业内部相安无事,太平天国,那就糟了。在市场中通行的法则是丛林法则,在企业内部也应该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有人说这是不是资本家的剥削?没错,资本家就是这样剥削工人的,问题是资本家都干了,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干?资本家就是这样把效率提高的,达不到这个效率就有问题,怎么和人家竞争?你认为是剥削,最好的办法就是你离开这个企业,再找一个轻轻松松的大锅饭企业或垄断企业,再去吃他们,把他吃死,你再换单位。 第三种文化是工程文化,这种文化的成员包括工程师和技术专家,特别是信息技术和流程设计的专家。难题和问题经常激励他们去完成新的挑战。他们唯一感觉麻烦的就是其他的员工。正像埃德加教授所说的,这种文化的显著特征就是"不是把人的因素引进体系,不是把其排除在体系之外。"比如,数码设备公司的前CEOKenOlsen就是工程文化的典型例子。他只对机器的设计保持热情,而对其他的事物视而不见。沉溺于任何一种文化的人看问题的角度彼此都不相同。运营者把员工看成非常有价值的团队成员,执行者把员工看成可以被消耗的资源,工程师把其他员工看成是会给自己带来麻烦的讨厌鬼。流行趋势埃德加教授意识到三种企业文化首先存在的问题就是彼此之间的冲突。麻省理工大学的教授约翰对一家安装了较多防灾难系统的原子能工厂进行了研究。运营经理表示需要培训。他们"知道"只有好的团队技能才能使公司运转良好。工程师则倾向于重新设计控制参数,"我们希望操作者少一些。毕竟,大多数错误都是人为的错误。"能源公司的执行者常常忽略了操作者,给工程师设置障碍。他们声称:"如果我们允许工程师随心所欲地进行实验,我们早就破产了。"当埃德加教授听完这个让人沮丧的故事后,这个理论就形成了。他1996年在《斯隆管理评论》发表了论文,但是在这以后他就很少在这个方面花费力气。尽管如此,三种文化的理论还是在学习型的企业和企业的变革之中呈现出一种流行的趋势。文化和CEO大约10年前,社会学家、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教授尼尔发表了一本名为《公司控制力转换》的书籍。书里的观点和埃德加教授的理论产生了一些共鸣。尼尔教授认为过去的一个世纪里现代公司的主流文化已经发生了几次变化。当政治和经济大环境发生变化时,CEO的文化趋向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关键词:新时代的企业文化基本原则,优秀的企业文化制度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