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出现了先秦时期盛极一时的以老子、庄子、墨子、孔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等为代表的诸子百家。争鸣持续了二百多年,启发了中国人的心智,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他们所倡导的思维方式、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政治主张、行为规范、伦理意识等是非评判标准,堪称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精彩的篇章,被后世誉为"春秋大义",千百年来,成为历代志士勇于追求、奋于实践的终级目标,即便对于今天从事市场经营活动的企业家们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内法外儒,刑德并举 秦用韩非之学治理天下,十五年而亡其国。至汉武帝刘彻,吸取秦的教训,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国以大治。汉宣帝刘询时。兼采各家学说,以立国家哲学。太子刘爽问:"这不是违背了‘独尊儒术的宗旨吗?"宣帝教训他道:"汉家立国,向来王、霸道杂之,哪有什么‘独尊儒术?"接着哀叹:"将来乱天下者,必太子也。"公元前49年,宣帝死,太子继位,是为元帝。元帝柔仁,偏好儒术,很快使西汉走上了灭亡的道路。 这说明无论是韩非的强权约束理论,还是孔孟的道德感化理论,都有其局限性。只有实行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才是治国安邦的长久之策。这便是我国历代都尊奉不移的"内法外儒"基本国策,即道德、法制并举,礼乐相辅为治。 秦、汉教训告诉我们:任何企业要想维系正常运转,势必依赖其自身。一套对于全体员工具有一定约束力的运行机制。要想使之贯彻下去,采取强制铁腕手段,则会影响员工的责任心和积极性,甚至搞得人人自危,重现韩学缺陷,若此,就会把员工塑造成被动适应工作的挣钱机器,使工作变成无奈和痛苦,不利于发挥人才的作用,有碍企业发展。 近些年,有人热衷"情感管理",企图使员工沉浸在感动与被感动之中,期望员工能够通过对老板情感投入的感恩报德,来换取员工对企业和老板的忠诚与奉献。这在某种程度上,似有过于夸大道德教化作用的倾向。 崇尚功利,自强不息 宋仁宗问:"国家用人,资历与才干应该以谁为先?"翰林学士丁度答:"守成保本论资历,创业进取任贤才。"丁度这一思想的渊源,来自西周初年的周公旦与姜太公。周公旦主张"亲亲尚恩",治理国家注重亲情教化。可以说是后来孔孟儒家伦理纲常学说的启蒙老师;姜太公主张"尊贤尚功",强调任用贤能,崇尚功利,可以说是商鞅韩非等法家人物的启蒙老师。 "春秋大义",昂然向上,充分张扬人的个性,故《易经》上讲:"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如此思想,激发起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鸿鹄大志,鼓励他们去奋斗、去搏击,去建立新的辉煌功业。然而,搏击市场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进可生,守易衰,退必亡。这就要求每一位进入该项游戏圈的人士务必保持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不断激励所属员工跟着自己的思路,把企业往大处做。 绝圣弃智,举重若轻 老子说过"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的话,孙子也说:"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老子的意思是执政者只要杜绝那些所谓的圣明,摒弃那些所谓的智慧,老百姓就会得到百倍的实惠。孙子把这句话引申为善于打仗的人,从来没有足智多谋的名声,也没有显赫勇猛的战功。何以至此?原来,"善战者"的素质太高了,敌人的素质太低了,"善战者"所战胜的,全是他们应该战胜的敌人,没有什么好吹嘘的。这是为将者的高超境界,搏击市场的企业家同样也应具备,像孙子所说的"善战者"一样,遵循大道,从长计议,讲求诚信,守法经营,不靠投机取巧、耍小聪明来获取一时利益,尤其要锻炼自己抗击逆境的心理能力和韧性,克服困难,举重若轻,不能怨天尤人,在暂时的逆境面前惊惶失措,丧失信心,徒给对手以可乘之机和笑柄。 越俎代庖,过犹不及 "越俎代庖"这句成语出自《庄子·逍遥游》,比喻超越自己的职权,去管别人的事情。 《韩非子》中说,韩昭侯手下有两个照顾他生活起居的官员。一个叫典冠,一个叫典衣。典冠负责帽子,典衣负责衣被。一天,韩昭侯卧榻熟睡,被子不慎滑落于地。典冠见状,不假思索,跨步上前,捡起被子,披在了韩昭侯的身上。昭侯醒后,得知此事,先处罚典衣,后处罚典冠,理由是典衣失职,而典冠则是属于"越俎、代庖"。 《论语》称:端木赐。字子贡,是孔子学生中本领最大的一位。有一次,他问孔子:"子张与子夏相比,谁吏贤能呢?孔子答:"子张材高志大,办事往往过了头;子夏忠厚老实,办事往往跟不上趟。"子贡又向:"这么说,子张要好一些了?"孔子说:"不,过犹不及。凡事,过了头和赶不上趟都是一样的,都不好。"这就是成语"过犹不及"的由来。 企业的良性运转,首赖经营各方恪尽职守,各司其职,最忌职责不明,越俎代庖。而日常工作中,老板和员工之间、员工相互之间越俎代庖的危害,在管理者眼里,有时又常常容易被与越俎代庖具有本质区别的工作主动热情、积极性高等美丽的词汇所掩饰。这是造成企业管理混乱的重要隐患。所以,越俎代庖,过犹不及的古老遗训,值得引起企业中的每一位经营者注意。 穆公美德,将相情怀 公元前627年,秦穆公不听蹇叔之劝,派孟明、西乞、白乙三帅将师袭郑,大败而归。有人向穆公建议:"杀掉三帅,以显君威。"穆公主动承担责任说:"都是我的过错,关三帅何事?我不能以这次小败而掩盖他们的众多优点。" 公元前279年,赵惠文王拜蔺相如为上卿,位在大将军廉颇之上。廉颇不服,扬言要羞辱相如。相如听说以后,故意回避廉颇。相如手下的人气愤难平,抱怨相如胆小怕事。相如解道:"我连秦王都不害怕,还怕他廉颇不成?我只是因一己之私与廉将军内讧起来,会被秦国钻了空子,有损于赵国的安危。我之所以迁让廉将军,是以国家利益为先,个人恩怨为后啊。"廉颇听后,万分愧疚,由自己的门人领着,亲至相如府邸,负荆请罪,这就是烩炙人口的"将相和"的故事。 相如大度,固然可敬。然而,像廉颇这样知错必纠的勇气,同样值得歌颂。史载廉颇"以勇气闻于诸侯",他那负荆请罪之勇,丝毫不亚于对敌作战之勇,甚至不知要比对敌作战之勇难能可贵多少倍。 今之身处管理层的人士,面对失误,是否也应该多一些秦穆公的美德昵?如果下属出现了非原则性的纷争,是否也应该意识到劝他们互相之间学习一下廉颇、蔺相如,通过相互谦让,促进彼此团结呢? 知恩报德,重情守义 春秋之时,郑国派子濯孺子率师攻入卫境,遭到以庾公之斯为主将的卫国军队的顽强反击,落荒而逃。子濯孺子是水平最高的神箭手,可惜因患重病拉不开弓,躺在战车上被庾公之斯帅军追赶了上去。子濯孺子问: "我听说你也是天下有名的神箭手,为什么不张弓射我?"庾公之斯说: "您不知道,我的技艺是跟尹公之他学的。而尹公之他的技艺是跟您学的,我不忍心用您的技艺伤害于您。然而,今日之事,属于两国交兵,我又不敢以私废公。"说完,抽出箭,照子濯孺子的车轮子上敲了几下,然后,折去箭头,朝天上发射四箭,尽了当时的礼节,掉头而去,成为"春秋大义"中知恩报德,重情守义的典范。 有案例说,李、王都曾是乙企业的技术骨干,二人又同去甲企业应聘。甲企业要求二人把在乙企业掌握的技术秘密泄露过来,并许以重金相酬。李因拒绝而落聘,王则因爽快答应而被录取,且迅速得到甲企业的高度信任与重用。没过多久,王又跳槽,还把在甲企业掌握的更多、更先进的技术秘密带到了比甲企业出薪水更多的丙企业。结果,丙企业在竞争中很快战胜甲企业,使得甲企业叫苦不迭。甲企业的教训就在于:当初在选用王某的时候,对李某这样庾公之斯似的人才重视不够。他忘记了今天王某能因私利而出卖别人,明天也同样能因私利而出卖自己。黄羊荐才,大人大度 战国时,祁黄羊向国君推荐一位贤才。国君惊问:"此人不是你的仇敌吗?"祁黄羊说:"我是向国君推荐贤才的,不是向国君说明谁是我的仇敌的。"于是,国人大服,盛赞祁黄羊举贤不避仇,确实是大人大度量,宰相肚里能撑船。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无非是说大人大度量,教人不计前嫌,心往开处想的意思。对这句话要正确理解,不是说当上了宰相肚里才能撑船,而是说只有肚里先能撑船,然后才能当宰相;当宰相以前,一定要具备宰相的素质,不然,即便当宰相的机遇轮到了自己,自己也未必就能当上或当好一个宰相。这就好比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成功者,就必须提前具备一个优秀成功者的素质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