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现状及对策研究


  苏瑾 丁坤
  【摘 要】研究采用自编问卷对西北地区某高校毕业生群体的就业压力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群体的就业压力普遍较高,其中面临的就业条件压力突出,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呈现出显著的群体差异。高校相关部门应加强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工作方法,为毕业生提供科学的规划和指导,以切实提升毕业生心理调适能力,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就业条件压力;问卷调查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对人才需求结构的深刻变革、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张以及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局限性,大学生普遍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承受巨大的就业压力[1]。在关于毕业生就业压力行程的原因中,吴新锐从劳动力市场的角度出发指出目前劳动力市场中供大于求的趋势是形成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主要成因[2];李平和杨琼认为从教育政策出发认为大学生就业压力行程主要原因是由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形成的[3];黄卫华指出目前我国大学生中出现"就业难"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毕业生自身因素导致的[4]。
  就业压力是一种心理感受,它起因于能被个体感知到的外部或内部刺激,它能通过个体的认知评价,对个体产生了一定的心理影响[5]。在面临相同的就业压力时,部分同学能够积极面对,还有部分同学因为受到就业压力的威胁和挑战,对其身理和心理健康产生了较大的消极影响。鉴于目前就业压力对高校毕业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以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为目标,对当下的高校毕业生和就业压力进行深入研究意义重大。
  二、调查概况
  本研究随机抽取了该高校各专业共3000多名毕业生发放了调查问卷,累计回收问卷2456份,其中有效问卷为2260份,问卷有效率达到92%。其中参与调查的男女生分别占57%、43%,符合该高校总体男女比例;46.4%的调查对象为城镇生源,53.6%的调查对象为农村生源;来自特困家庭、贫困家庭、一般家庭、小康家庭、富裕家庭的毕业生各占总样本的10.8%、16.6%、40.5%、23.2%、9.8%。
  此次针对毕业生开展的调查以自编式问卷为载体,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分为就业条件压力、就业素质压力、就业能力压力、就业环境压力等四个因子。问卷回收后,采用SPSS19.0对问卷调查的内容进行了编码和统计分析,以下的研究结果均建立在此次调查所得数据的统计分析之上,毕业生各个因子的得分越高表示他们获得的此类支持或者面临的压力越强。
  三、调查结果
  (一)毕业生就业压力普遍偏高
  在对该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调查中,9.1%的毕业生认为就业压力"很小",14.3%的人认为就业压力"比较小",37.9%的人认为就业压力"一般",30.2%的人认为就业压力"比较大",8.4%的人认为就业压力"很大"。总体来看,毕业生的压力体验较高,并且有部分毕业生因就业压力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毕业生就业条件压力突出
  在对该校毕业生各就业压力因子的调查中,毕业生压力体验最强的因子从高到低依次为:就业条件压力、就业环境压力、就业能力压力、就业素质压力。其中,该校毕业生体验压力居前10位的分别是有:工作的工资待遇低、工作经验不足、专业不受欢迎、毕业后需要独立生活、就业成本(如路费、服装、简历)高、应聘人数多,机会少、用人单位已内定人选、用人单位在外地来不及赶去面试、所在学校知名度不高、家庭所拥有的社会关系欠缺。
  (三)毕业生群体就业压力差异大
  本调查分别从性别、家庭经济条件、家庭所在地等毕业生特征出发对毕业生就业压力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出:(1)从总体压力来看,男生的压力大于女生,且差异显著;(2)从家庭经济条件来看,家庭人均年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学生压力最大,经济状况越好,学生压力越小,反之亦然;(3)从家庭所在地来看,农村学生压力最大,其次是城镇、中小城市,大城市学生压力最小,差异显著,即家庭所在地情况越差(如农村),就业压力越大。
  四、总结与讨论
  (一)关注毕业生心理健康,缓解学生心理压力
  学业成绩虽然对毕业生心理健康水平有一定影响,但差异并不显著,而是凸显在职业规划的缺失。学院在日常教学中往往更重视学生的学业,忽略了学生在求职方面的需求,而择业期毕业生的心理健康并不是大学生阶段最难处理和最重要的心理问题。毕业班辅导员、班主任应多与毕业生进行沟通交流,引导毕业生为求职做一些必要的心理准备,鼓励毕业生正视就业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并及时调适自己的心理,避免问题的累积,积极就业;为学生提供一些处理就业心理危机的方法,如改变传统的咨询观念,提倡毕业生在面临困境时找专业老师进行一些必要的辅导等,以缓解心理压力。
  (二)依据毕业生就业现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
  就目前毕业生就业现状来说,学生在择业心态上更加平和,更加重视工作的稳定系数,重视生活的幸福指数,看重国家发展的战略需要与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越来越多有理想有抱负的大学生经过综合考虑,愿意选择去西部和基层一线工作,择业目标较为明确。正视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引导学生选择与期望特点最匹配的工作,以避免学生仓促择业、频繁跳槽的现象。为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多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习实践活动,亲身感受与体验,可以更好地了解行业、地区乃至单位的具体岗位,尽可能降低对职业信息的不对称,在这样的基础上做出更理性的职业选择;将传统的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为重点的观念转变至以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为重点。
  (三)创新工作方法,减轻毕业生就业压力
  首先,保质保量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就业信息是大学生求职择业前一项重要的基础性任务。高质量的就业信息存在于大量而广泛的信息当中。所以,相关部门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渠道、运用各种手段准确地收集与择业有关的符合我校毕业生需求的就業信息。其次,改善毕业生的就业条件,虽然就业条件有着复杂的社会背景,但作为学校教育管理部门,仍应尽力发挥自己所能,为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条件。除此之外,来自师长的支持力度对毕业生非常重要,应充分调动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一切力量,加强对毕业生的引导和帮助,形成"就业工作,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孟蕾.经济危机背景下大学生择业观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2):182-183,195.
  [2] 吴新锐.浅析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及解决对策[J].科协论坛,2008,(1):132-133.
  [3] 李平,杨琼.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主要原因及其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06,(5):87-92.
  [4] 黄卫华.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与对策探讨[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6):90-93.
  [5]申艳敏.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现状分析及其对策研究[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9:218-219.
网站目录投稿:平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