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管理案例:微软为什么取消员工绩效评比?关键词:绩效管理案例 微软 在绩效管理中,大家都知道有这么一个工具,就是员工绩效的强制分布法。就是对员工以业绩为基础进行绩效评比,然后进行排名,选出前20%者。表现超乎预期者,为最有潜力员工,给予最多的奖金、升迁机会和培训,中间70%属于符合预期,奖金和升迁机会比前者少,最后10%表现未达预期者,必须改善或者离职。我们也把它可以成为末位淘汰制。这个工具的发明人是鼎鼎大名的通用电气(GE)前任总裁杰克·韦尔奇。他使用这个工具让通用电气大获成功,站上了世界之巅的高峰,因此很多企业也纷纷效仿使用该工具。《财富》(Fortune)曾经做过统计,在世界五百强中,有三成在使用这个工具,其中就包括了微软公司。 然而时间来到了2012年的12月,当时的微软人力资源执行总裁Lisa Brummel宣布公司将取消员工绩效评比, 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更加关注团队和员工成长的系统。那么微软为什么要这么做,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绩效管理案例:微软为什么取消员工绩效评比? 微软公司曾经是IT市场的领导者,但是面对苹果公司和Google公司的激烈竞争,它失去了大量的市场份额。微软在不断反思自己的问题所在。我们的目光就来到了它曾经的绩效管理体系身上。 一、微软曾经的员工绩效评比制度 微软会把员工按照能力的高低分为五个等级,从1~5,1为最好,5为最差。而每年有一定比例的员工会被"强制"列为最差者。每年年中时(6月)往往就是主管非常痛苦的时期,因为他们要一起开一场叫作校准(calibration)的会议。在该会议上,主管必须确定自己部门哪些员工最佳,哪些员工最差。虽然你可能觉得自己手下都是业界的精兵强将,业绩还都不错,但还是要决定谁是最差的那一个。因为不这样做,主管是过不了这关的。 曾经有人打趣微软的这个制度,如果微软员工中有苹果的史蒂夫·乔布斯,Facebook的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谷歌的拉里?佩奇,甲骨文的拉里·埃里森,和亚马逊的杰夫?贝佐斯,不管他们能力和业绩如何,这五个人中必须有两个在平均业绩之下,还有一个的业绩必须是不合格。 二、问题所在 虽然这套制度可以为微软带来收入的不断增长,但是其副作用也是相当大的。这套绩效考核体系给微软带来最大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呢?曾经有人做过总结。这套系统的问题导致员工只专注于和同事进行竞争,而不是与其他公司进行竞争,这对公司来讲问题就很大了。微软公司所表现出来的"副作用",我们可以罗列一下: 微软的一些顶尖工程师避免与对方一起工作,因为他们担心自己的排名会受到影响。员工都是尽力做好自己的本份工作,但对同事很有所保留。以确保别人在排名上没有领先自己。员工只关注短期目标而非创新,而且在目标制订上也会留一手,因为创新和高目标都有风险,投入需谨慎。一旦创新失败,目标完不成,业绩自然会很差。员工想要排名好,除了自己的目标和业绩以外,还要在主管、团队Leader那里留下好的、深刻印象,因此内斗就纷纷开始上演。 三、解决之道 很明显的,微软公司原来的绩效系统所倡导的企业文化不利于员工成长、创新和团队合作,所以必须要进行改变。微软公司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放弃了员工绩效评比。它建立了一套新的系统,该系统将把重点放在员工如何合作上。绩效评估不仅关注员工的表现,还关注他们与周围同事的关系。现在,员工需要展示他们是如何利用他们的团队成员获得ideas和灵感,以及他们对于其他人的成功有哪些贡献。 此外,微软正在施一套注重员工技能和能力的系统。通过一个叫做"连接"的系统程序,员工会得到实时反馈,这将帮助他们学习、成长和专注于他们的优势和关键的学习领域。通过"连接"程序,微软做出了承诺,帮助员工实现他们的职业生涯。今天,员工被提供了全方位的职业资源,以帮助他们实现个人目标。现在,员工可以选择深入自己的专业领域,或者通过其他业务功能来体验其他商业机会。 四、分析总结 员工绩效评比作为一种绩效管理工具,它曾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获得了成功。但同时其负面作用也不容忽视,它破坏创新、破坏团队合作,不利于员工的成长,最终企业会像微软一样会落后于自己的竞争对手,好在它及时修正了自己的这些问题。在我们当今时代,看我们国内企业的管理,也都在强调创新,呼唤团队合作,但是如果你的企业仍然还在实施这套绩效考核体系,是不是也有必要好好检视一下它所带来的问题呢? 案例:宝安集团的绩效管理关键词:绩效管理案例 宝安集团 中国宝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安集团)是一个综合类股份制集团公司,成立于1983年7月。2016年6月22日,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在北京发布了2016年(第十三届)《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中国宝安集团以407.22亿元的品牌价值,名列全国百强第69位,在广东地区的入选企业中排名第11位。下面,HRSEE为大家分享宝安集团的绩效管理案例。 案例:宝安集团的绩效管理 宝安集团对所属单位及各单位的员工均实施了目标管理。即是说,在每年的年初,由集团向所属各单位下达目标任务书,再由各单位对目标分解后,具体下达到每位员工,到了年终,则以所下达的目标为标准,衡量各个单位及各位员工的业绩,并依据业绩核定所属企业经营者的效益年薪和员工的浮动工资。实践证明,这种目标管理有一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因而对加强企业的管理、提高企业的效益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可以说,这种目标管理也是一个绩效管理方法。然而,对照国际上一些先进企业的绩效管理,宝安集团现行的绩效管理办法还是不完善的,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现代企业的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强调"战略"、"指标"、"评估"、"酬报"的相互关系和"沟通"在各个环节的重要作用。在绩效管理系统中,"战略"是出发点,也是归宿点。正是由企业战略所规定的战略目标、发展规划决定了各个年度的"指标",这指标包括结果指标和行为指标,总指标与分指标,部门指标与个人指标,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而这些指标也就成为"评估"时衡量的标准。评估的结果与薪酬挂钩,体现为"酬报",而合理的"酬报"制度又有力地推动了"战略"的实施。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战略"的制订,"指标"的分解,"评估"的实施,还是"酬报"的兑现,都需要通过内部的沟通,达成共识,否则,绩效管理难以达到预期的成效。 反思宝安集团的绩效管理,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其一,在"战略"这个环节,尽管确定了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构建一个大型跨国投资控股集团,现阶段以房地产和生物医药为两个产业主体,未来发展拟逐渐形成三个层面的产业结构,即当前的核心业务(房地产),正在崛起的新业务(生物医药),未来的新兴业务(高科技风险投资项目、证券投资基金管理等),但具体的发展规划尚未明确。比方说,房地产业的发展分几个阶段,在何时达到何种规模、何种效益?生物医药业的发展又分几个阶段,在何时达到何种规模、何种效益?高科技风险投资项目、证券投资基金管理的发展又分几个阶段,在何时达到何种规模、何种效益?为了实施以上的发展规划,完成企业的战略目标,集团在人才、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如何创造这些条件?这些问题都有待于通过认真细致的研究,作出进一步的回答。 其二,在"指标"这个环节,尽管每年集团都给所属单位及每位员工下发了目标任务书。但集团本身缺乏一个统一的总的目标,所属企业的目标任务一般也只注重本年度财务指标的完成,而对影响企业长期发展的业务流程、客户管理、员工发展等则有所忽略,管理人员的目标任务指标则定性的多,定量的少,因而成为一些"软指标"。 其三,在"评估"这个环节,注重了对各单位及各位员工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考评,但忽视了对完成过程中客观条件的变化和主观努力程度的分析,未能给被评估者明确指出问题所在和努力方向,因而其第二年可能仍存在当年的问题,可能仍不能取得好的绩效。 其四,在"酬报"这个环节,虽然"评估"成绩已经与经营者的效益年薪和员工的浮动工资、年终加薪挂钩,但因为管理人员的业绩拉不开差距,因而其浮动工资、年终加薪也拉不开差距,在某种程度上还存在着国企的"大锅饭"的弊端。 参照国际上先进企业的绩效管理,宝安集团的绩效管理可考虑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第一,由集团的企划人员根据集团领导的战略构想,对国家的发展战略及有关政策,对外部的市场竞争环境和内部的资源状况作出充分地分析研究后,提出具体的发展规划和各阶段、各年度的总目标及实施方案,经专家论证和集团领导批准后加以实施。 第二,在制定所属企业的目标任务时,借鉴现在国际上流行的平衡记分卡的方法,既设定近期(一个年度)的财务指标,也设定一些影响企业长期发展的指标,如流程设计、客户管理、员工发展等方面的目标。而下达给管理人员的目标任务,则尽可能"量化"、"硬化",通过具体规定数量、质量、时限、成本等方面的要求,使指标更具可衡量性、可操作性。 第三,对管理人员的绩效评估设定评分等级标准,对每一项目完成情况的评分均分为5个等级,基本达标为3分,有时超标为4分,经常超标为5分,有时不能达标为2分,经常不能达标为1分,从而拉开每个人绩效分数的差距。 第四,计算员工酬报时,改变"85分至95分"同处一个平台均领取浮动工资基数的做法,使员工绩效评估的每一分均与浮动工资挂钩,多一分就多一分浮动工资,少一分就少一分浮动工资,从而加大"酬报"的激励作用。 第五,在整个绩效管理系统的每一环节,均增加沟通的渠道,使上下同心、同欲,形成富有战斗力的管理团队和员工团队,从而使企业能够长久发展,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