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新职业发布高校要做好哪些准备


  日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三部门正式发布了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等13个新职业信息,这也是自2015年版国家职业分类大典颁布以来发布的首批新职业。这一调整不仅影响到一些行业和产业的发展,也给就业市场带来了变化。
  新职业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每一个时代都会产生与生产力相适应的新职业。互联网时代加快了新职业产生的速度,也必然改变人们适应新职业的方式。我们不能因袭过去那种"自然融入"的原始方式,而是要主动拥抱、研究新职业,建立新职业规则,制定新职业法规,积极适应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促使新职业尽快规范、有序发展。
  新职业的出现,不能仅停留在官方对其合法化的认可,相关的"功课"需要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而其中极为关键的,是新职业就业人才的培养。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孵化器",是最先接受新职业考验的单位,理应表现出最大的敏感性和适应性,体现"敢为人先"的精神。比如这次人社部正式发布的13个新职业,有些已经出现多年,但部分高校与此相关的研究依然养在深闺,柴门紧闭。对新职业反应迟钝,直接导致新的人才培养机制的滞后,更使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这一教育职能大打折扣。
  13个新职业在高校开设的对应新专业,很多仍然处于"潜水阶段"。这主要是因为,相关研究成果没有引起高校应有的重视,没有得到及时的推广普及,必然严重制约高校师资培养,而师资的缺口正是专业开设的最大制约因素。可是,互联网时代的新职业更迭疾速,时不我待,高校必须成为培养新职业人才的"发动机",不能等到师资培养机制成熟时才"上马"新课程、开设新专业。
  主动适应新职业最重的是学习精神,这种学习不仅包括理论研究,也包括实践探究。有些高校先是把专业开设起来,把学生招进来,老师和学生从零起点开跑,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研究,像剥笋一样,一层一层慢慢地推陈出新,向本质接近,这就是所谓的"做中学",取得了不错的研究效果,为师资培养、课程开发和专业开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去掉抱残守缺思想,去掉等待思想,先把大框架做起来,接下来该做什么,大多会水到渠成。格物致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做起来,往往课题不断翻新,新知不断涌现。"做中学",学才能不断出新。
  高校应敢为人先,成为新职业人才的"孵化器"。
网站目录投稿:慕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