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一所高中"燃爆"网络。深圳中学发布2019年拟聘教师名单,新聘的35名教师均为硕士以上学历,其中20人毕业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1人毕业于哈佛大学。这些老师中7人为硕士生、8人为博士生(3人为博士后)。这一份"豪华"的教师名单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人们惯常的观念中,拥有博士或博士后学位的人,高校或科研机构才是他们就业的理想单位,也只有这些单位才能给他们足够的舞台。深圳中学大手笔引进高学历毕业生充实高中教师队伍,坊间一时为之沸腾。到底是怎样的"牛校"才能吸引如此多的"牛人"?还是因为就业形势严峻,高学历毕业生只能放低身段,委身于一所高中?抑或是高学历已经贬值,只能"大炮打蚊子"? 种种猜测,或许只有深圳中学的围墙内才有真实的答案。单从显性的事件来看,高学历毕业生教高中早已不是新鲜事。近几年入职珠三角地区高中的新教师必须要有研究生学历,有些学校甚至明确要求毕业生第一学历(本科)为985或211高校。由此引发了对于教师队伍的热烈讨论——从事高中阶段教学的高学历新教师能给学校带来什么?高中教师要求硕士起点有无必要? 事实上,高中学校引进高学历人才不仅是必要的,好处也显而易见。一方面,对高中生来说,高学历教师带来的示范效应会激励他们刻苦认真地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说,高学历教师发挥着积极的正向引导作用,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读书求学的乐趣和价值;另一方面,高学历教师能充实学校的教科研力量。长期以来,基础教育的教科研工作普遍存在不规范、不科学、流于形式的弊病,这和基础教育的师资缺乏科研经历不无关联。引进高学历人才后,可以充分发挥他们接受过专门科研训练的优势,借助其读硕士或博士时打下的研究基础,为学校的教科研工作提供指导或参考,在本校或本地区形成辐射效应,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科研能力和美誉度。 当然,高学历毕业生从事高中教学也不能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应该清醒地看到,如果一个地方的高中一味抬高教师的准入门槛,就有可能传导到其他地区,进一步加剧毕业生就业的严峻性。深圳中学地处改革开放的"桥头堡""示范区""试验田",有其他地方不具备的政策、资源、资金、地域等优势,其广招高学历毕业生的操作不完全具有借鉴或复制的意义,其他地方如果盲目跟风,难免会遭遇"门前冷落鞍马稀"的尴尬局面。 另外,高中学校将高学历毕业生"招进来"难度并不大,关键是如何让他们"留得住""教得好"。目前看来,很多高学历毕业生所学并非师范类或教育类专业,虽然以他们的资质和能力,考取教师资格证走上教师岗位绝非难事,但缺乏师范类课程和教育学的涉猎,会给他们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不少阻碍,对基础教育学生行为复杂性、反复性和发展性认识不足,会让高学历毕业生萌生退意。这些高学历的新教师如果不能迅速适应基础教育的实际,频繁跳槽另谋高就,对学生及其本人而言,是一种折腾或资源的浪费。 更重要的是,如此高学历的人员从事高中教学,会在社会、家长和学生中产生各式各样的联想。如何明确高学历毕业生的价值和意义,成为高中学校的现实课题,不能单纯以经济待遇开路而忽略了高学历毕业生入职后的"领路人"。同时,也要正确引导舆论导向,避免高学历毕业生教高中成为"读书无用论"的另一个版本,尤其在经济发达地区,要防范学历和知识成为金钱的附庸或奴隶,时刻注意保护教师作为知识分子应有的尊严。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高学历高水平人才从事基础教育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基础教育学校会迎来拥有博士,乃至博士后头衔的新教师。社会和教师队伍都应辩证地看待新教师学历的提升,不应让高学历的光环冲淡或转移教书育人的主题,更不能因此形成基础教育学校的"军备竞赛",以致有损于教育的公平和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