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健康问题的现状及产生的原因,阐述了心理健康教育对高校及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健康现状 近年来,随着社会改革开放的推进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尤其是竞争的不断加剧,导致人民各种心理冲突、心理障碍以及心理问题的出现。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成才的基本素质,是大学生正常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可靠保障。大学生肩负着历史和人民赋予的使命,心理健康与否不仅直接影响他们的进步成长,而且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如何使大学生避免或消除各种心理问题,引导他们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适应社会的不断变化,已经成为高校迫切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现状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一词的解释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身体疾病和症状,而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也就是说,健康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社会适应能力三种因素的统一体,而心理健康是一个人获得整体健康的核心和支柱,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渴求知识、追求进步、积极向上、奋发成才,他们胸怀博大、志向高远,能把个人的理想和志向融入到民族振兴和国家强盛的宏图伟业之中,这是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主流。但是,由于我们的社会目前正处于转型期,尤其是随着科技进步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是非标准、生活方式发生很大变化,对处于青春期、社会阅历浅的大学生心理产生很大影响;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量迅速增大,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也随之越来越大,因心理问题走上极端的大学生呈上升趋势。这说明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经不住外部社会激烈竞争和深刻变革的冲击。近些年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表明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 1、适应能力差,不能成功融入大学生活,从而引起心理问题 从中学过渡到大学是一个人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节点和转折点,当前现实社会中依然存在的应试教育模式,从家长到学校都把考试分数当成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标准,学生本人也形成了只要学习成绩好就行其他事情都是次要的错误观念,结果导致很多學生除了会学习外其他各方面能力都弱化了。进入大学后很多学生不能适应大学阶段自主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很多大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依赖老师和家长给安排,进入大学后变得无所适从,体现在学习上没有目标,生活中缺乏自理能力,而且没有能力进行有效的调整,便会产生失落、忧郁等心理问题。 2、沟通和交往能力欠缺,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当代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习惯于一切都以自我为中心,不习惯于换位思考,遇到事情也不愿意替他人着想。进入大学后第一次离开父母的呵护和照顾,面对陌生的环境和来自不同地域和有很大文化差异的同学往往很不适应,由于缺乏与人交往的技巧和经验,不知道如何与他人沟通,部分大学生造成了交往困难,产生了孤独感和交往障碍,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3、来自家庭和社会竞争导致心理失衡,进而发展成心理问题 由于社会的发展和地域的差异,导致大学生家庭之间经济差距很大,给很多来自边远地区和经济落后省份家庭的大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看到身边家庭条件优越的同学不自觉的会产生自卑心理,不愿意让别的同学知道自己家庭经济的窘境,担心被别人看不起,于是采取远离同学,尽量不与同学接触等逃避行为,时间久了便会造成人际关系紧张、性格多疑、孤僻、抑郁等不良症状,严重危害他们的身心健康。 4、情感问题处理不当导致心理困扰 在大学校园里,大学生恋爱现象已经相当普遍,但是正处在生理发育青春成长期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对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如何寻找适合自己的情感会感到迷茫和困惑。由于缺乏经验与有效的指导,一些大学生对恋爱存在不良认知,在认识和行为上陷入了各种各样的误区,甚至有的大学生不能正确对待恋爱,把恋人当作是自己的全部,一旦情感发生变故便不能自拔,长期处于精神萎靡不振的状态,甚至最后走上轻生的地步。 三、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1、在高校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并使之系统化 心理健康课程应是各高校必须开设的普及心理知识的必备课程,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十分有益。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可以使大学生系统、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知识,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和特点、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掌握自我心理保健和自我调节的方法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可以大大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引导其形成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大学生可以通过心理健康课程学习到一些实用的心理调适方法,可以及时、有效地帮助自己和他人调节心理健康状态。 2、开展心理健康专题讲座 高校应该根据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需要,开展多主题多形式的相关心理讲座。讲座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有效补充和具体化,因为不同年级阶段所遇到的主要心理问题是不相同的,大学一年级学生的主要问题是适应问题,大学二年级学生的主要问题是人际交往问题,大学生三年级学生的主要问题是情感问题,大学四年级学生的主要问题是择业就职问题,根据这些特点,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分别进行相关主题讲座,及时为其补充拓展所需心理健康知识,帮其顺利度过各个心理困扰阶段。 3、开展行之有效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 大学开设的心理健康课程往往是针对全体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普及,但是不能完全有针对性地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必须辅助行之有效的心理咨询。因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其心理状态和生活环境各不相同,只有做到教育与咨询紧密结合、课内与课外互动互助,才能建立起完善的心理教育辅导体系,为学生提供最全面的心理咨询。学校要定期组织相关教师进行培训,保证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的专业性、有效性,为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4、积极组织大学生参与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 利用实践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通过组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提前感受社会环境与校园环境的不同,为以后步人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心理基础。同时,学生也更好地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增添了积极奋斗的动力;对社会上的各种现象有了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正确认识并对待自己的问题,能够明辨是非善恶,增强了心理承受能力。 【参考文献】 [1]龚国富,魏自涛,王樱娜.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2:421,98. [2]滕睦.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J].健康干线,2010(3):139. [3]盖彦成.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以山西高校为例[D].山西财经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