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微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冲击及应对


  王国胜 冯俊 于果果
  【摘 要】微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传播形式,给不同思想观念的传播带来了便利,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客体以及教学本身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为此政府必须强化网络管控,重视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阵地作用;教育者要树立微媒体思维理念,不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与时俱进,同时引导大学生群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关键词】微媒体;思想政治理论课;冲击;对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担负着育人和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双重使命。近年来,由于全球化、网络化和信息化步伐的加快,尤其是新媒体形式——微媒体的出现,以及其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而高频的使用,为大学生快速获取信息与学习知识的便捷提供了新的更广阔的空间,同时也给高校思政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有利条件。但是,不可讳言,微媒体的发展和广泛使用,也成了不同社會思潮、不同思想观点传播、展示、交锋、博弈的新场域,错误的思潮和思想观点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形成了冲击,同时也给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其实效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微媒体时代信息和思想观念传播的新特点
  微媒体的出现虽然只有几年的时间,但是它的传播和影响范围之广之大,却是以往任何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从影响的空域来看,上到国家机关治理权力的行使,下到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无不在它的影响范围之内。微媒体与传统的传播媒介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
  1、融合性和便利性。微博是微媒体的典型代表,以140字为上线,融合了文字、图片、动图GIF、音频、视频等传播手段,支持在电脑、智能手机等客户终端实现消息互通。微博的信息编辑比较便利,无需专业知识和技能,拥有一部智能手机便可以"随时随地发现新鲜事",其极大的融合性和便利性给信息的传播带来极大便利,这种特性有利于第一现场的真实披露和曝光,从而真正实现了4A(Anytime、Anywhere、Anyway、Anyone)的发布。
  2、草根性和及时性。微媒体的普遍使用使人人都有发言权,人人可发声、人人都有被关注的可能,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突发事件的第一记者,超低的技术门槛使微媒体深入草根阶层,人人都可以是自媒体。通过微媒体手机客户端实现了发布和接收信息双重功能,例如,新闻客户端每天推送国内外最新大事件,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接触国家大事,并有评论反馈功能,更是让每一位热心公民都可以共商国是。
  3、独特的互动性和多级的裂变性。各个媒介载体客户端,都提供了关注、转发、评论、回复等基本交流功能,实现各种形式的互动而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也真正实现了随时随地个性的自我表达:"我的地盘我做主"。随着时间增长,微媒体的受众越来越多,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信息传播显示出裂变性特征。一条新闻或者信息经过受众层层传递从而使新闻或信息以裂变的形式不断蔓延和放大,从而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影响甚至"挟裹"公众的思维、判断和看法。
  4、内容的多元性、开放性。在微媒体时代,多样化的信息和思想观念有了更多的生存空间。然而,也有一些不良思想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比如: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低门槛的信息传播,增加了信息的开放度,多元的思想观念,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高校政治课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
  5、信息传播的"马太效应"。"美国学者罗伯特·莫顿将‘马太效应归纳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网民的注意力总喜欢投向关注度高的网络议题上,这种新、热的网络议题很快就会聚集越来越多的人气,滚雪球的效果使信息传播不断发酵,同时也使相关事件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最终使整个事件成为热点或焦点。
  6、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分散、去主体化。传统信息媒介对意识形态的宣传,大部分是通过报纸、教学灌输、定时新闻频道宣传,民众对意识形态的接受是自上而下的被动式理论灌输。而在微媒体时代,其与生俱来的草根性、裂变式的传播方式和手段,打破了这种单向度的信息传输方式,使主流意识形态的主体地位受到严重挑战。不良信息的大范围传播,让不明真相的网民对主流价值观产生质疑,这无疑是分散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外来思想对微媒体的冲击、微媒体去主体化和中心化的传播机制,给主流社会意识形态造成一定程度的威胁。
  二、微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冲击
  要科学衡量和评估当前我国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是个相当复杂和困难的工作。无论从教育学、传播学的视角,还是从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的视角,都会发现其影响因素庞杂。这些因素既有静态的,也有动态的;既有心理方面的,也有教学行为方面的;既有来自于教师的,也有来自于学生的,这使得课程功能目标指向的实现程度,呈现出一幅相当复杂的"现实图景"。微媒体的普遍使用给这个复杂的"现实图景"罩上一层朦胧的面纱,也给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客体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冲击。
  (一)微媒体对教育主体的冲击
  1、对教育主体的主体地位的冲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主要是一线教师,以往的的教育者掌握着一手的教育资源,拥有教育上的绝对权威。其对学生的教育方式也是自上而下的教导,而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则少之又少,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在过去长期处于主导地位。微媒体的出现,把大学生置于便捷获取信息的新环境中,微媒体信息传播的裂变性可能使学生比教育者获取更快、更多、更准的信息,他们获取的信息多,发出的声音也相对较多。这冲击了教育主体获取信息的渠道,动摇了教育主体高高在上的位置,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教育主体对教育资源的垄断优势,同时也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传播与话语中心"作用,增加了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难度。
  2、对教育主体综合素质的冲击。在微媒体环境下,信息的获取更加便利,学生可以凭自己的兴趣爱好了解自己想知道的知识,这无疑拓宽了学生的认识、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在这种情况下,教育主体如果不注重知识的更新、不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就无法及时掌握网络的最新动态,就会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处于被动地位。虽然高校许多教师理论知识较为深厚,但是他们如果与时代脱轨,不能掌握最新的教学方式方法、不会运用微媒体软件,则其深厚理论思想和知识结构就不能和现代化设备相结合,定会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二)微媒体对教育客体的冲击
  1、对教育客体的价值观的冲击。微媒体内容的多元多样,给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大学生作为社会最年轻的群体,思维比较活跃,更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对外来思想也表示出极大地理解和宽容,更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但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涉世未深,缺乏辨别是非曲直和理性思考的能力,很容易受不良思潮的影响,对原有价值观念产生质疑,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价值观念往往呈现出多元、多样、矛盾和不稳定的倾向。
  2、对教育客体的独立思考能力产生冲击。微媒体背景下,各种思想观念交汇融合,有名家大咖,也有草根思想。其中不乏有一些西方腐朽的价值观念,他们的一些思想通过微媒体大量的转发评论,点击率较高,一些缺乏独立思考的学生,面对如此大的信息量来不及做出理性的判断和选择,就跟风随大流般的附和,久而久之则造成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缺失。
  3、对教育客体道德观的冲击。丰富多样的微媒体信息充斥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但是对于负面信息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很容易使社会舆论极端化,对大学生的道德价值判断产生不良影响,在"真善美"和"假恶丑"的价值判定上会出现困惑,甚至导致少数大学生成为人面前"合道德"、人背后"违道德"的双面人。
  (三)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冲击
  1、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的冲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务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思想认识和文化素质。由于微媒体信息更替的速度比较快,传统的书本教材内容已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课本内容的相对固化与微时代信息快速更新形成强烈反差,如果教师不注重课堂新知识的补充,就会大大削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效果,学生会失去听课的兴趣,课程也会失去原有的意义。
  2、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产生冲击。一方面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往往是通过课堂进行单向信息传播,枯燥的理论知识和自上而下的灌输方式,往往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甚至产生抵触心理;另一方面,思想政治课往往采取大班授课的形式,听课人数动辄两三百人,课堂秩序难以管理,如果再加上多媒体设备老化而没有更新,语音和图像效果差,更使得能认真听课的学生寥寥无几,甚至会有许多学生低头玩手机,也就很难说教学效果如何了。所以,思想政治课教师应适应时代的进步和要求,使自己成为思想政治课中"微媒体使用主动者",把微媒体运用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课上课下随时沟通,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和认同感。
  三、微媒体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对策
  大学生群体是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力军,也是微媒体的最大受众群体,他们的群体素质的高低关系着关系着高校长期的发展和建设"中国梦"实现的进程。面对如此复杂的微媒体环境,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是当前国家、社会、学校共同面临的紧迫任务。
  (一)增强对微媒体的管控度和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的重视度
  1、政府要加强网络法治监管程度。网络的虚拟性、遮蔽性和匿名性以及微媒体的大范围使用,使得对信息的监管难度增大。一个极其微小的事件,被放到网上经过网民的转发发酵可能会引起轩然大波,从而影响大众的价值判断。因此,国家应加强对网络的监控,尽快出台有关新媒体管理的法律法规,实现对微媒体管理的法制化制度化,给微媒体的运行打造一个稳定合法的空间,为思想政治教育在微媒体的教育作用中提供有保障的平台。
  2、国家应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重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作用是最直接、最有成效的。国家应加大对高校师资力量的投入,引导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研究并完善高校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深入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和技术支撑,保证师资对对微媒体的合理利用。高校要利用网络平台传播主流价值观念,使主流价意识形态在微媒体占据主导地位,要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价值观进行引导,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以此减少不正确价值观的渗透和侵蚀。
  (二)教育者要树立微媒体思维理念
  1、对于一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来讲,要有敏锐的媒介洞察意识,树立新型的教育教学观念,要与时俱进。在利用新媒体平台教学工具的同时,更加注重实现主导性和多样性的结合,将传统教学理论精华部分和时代精神、创新精神相结合,课上互动和线下交流相结合,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课真正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
  2、积极探索"微课堂"。微信、微博是大学生最常用的社交软件,教师也应参与其中。关注学生的"微动态",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公众号,通过"每日推送"精选优质信息,把时政拓展阅读都放到微课堂上来,不仅能减轻课堂教学的压力,也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课外知识,做到学生提问、老师答疑,在线讨论,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从而能够"随时随地学习思想政治课"。
  3、充分利用互联网海量信息,提取微媒体的热点话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增强思想理论政治课的吸引力和时效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和自主思考的能力,缩小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现实之间的距离,用最热最新的现实话题解释思想政治理论的内容,实现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的有效对接,给"高大上"的理论找到實践的支撑,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运用理论解决现实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三)不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与时俱进
  1、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微媒体的出现既为教师提供了教学素材,又打破了师生互动的时空界限,但是垃圾信息膨胀的网络空间也给学生的"三观"造成不同程度的冲击,更为思想政治课教学带来压力。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微媒体的使用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微媒体的信息优势,探求二者的"契合点",结合两者的优势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
  2、校内理论教育和校外实践教学相结合。校外实践教学是思想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环节,对学生深刻理解理论的实际意义、深化课堂教育效果、延伸教育意义有重要的巩固作用。学校要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加强与校外德育实践基地的合作,突出德育教育特色,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微公益活动,强化教育效果。
  3、学校要建立网络监管平台。校园网是面向全校师生开放的网络平台,建立高速的局域网方便学生和老师的联系,同时应该建立健全信息监督、管理和反馈制度,及时了解学生的网络动态,对不良信息给予有效控制,形成政府、学校双层过滤网,最大限度净化学生的网络空间,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文明使用网络。
  (四)引导大学生群体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1、大学生要增强"主人翁"意识。大学生要意识到自己是时代的主人,扛起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努力增强学习思想政治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屏蔽垃圾信息、过滤病毒信息,不传递和转发不真实的信息,坚定政治立场,做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
  2、大学生要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大学生可以借助微媒体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开阔眼界、博览信息。在增长自己知识的同时拓宽自己视野,但一定不要沉溺于网络中不可自拔,特别要警惕各种网络负能量。大学生只有提高自身修养,才能在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中辨别真伪。
  3、大学生要积极主动传递正能量。要认真与同学和老师的交流,可以避免自我思想闭塞,在"速食信息"和"快餐式浏览信息"的时代,大学生更要注重高质量思想的沉淀,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同时遇到有价值的信息,要积极分享出来,向同学和社会传递正能量。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褚亚玲:《新媒体舆论引导力研究》[M]. 北京:团结出版社, 2015.
  [3]季明,高明.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以微信公众号为例.[J]江苏高教,2015,(4).
  [4]牛苗苗.关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的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學版)2014,(8).
网站目录投稿:访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