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班级是高校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随着教育体制和培养方式的改革,高校班级的观念逐渐淡化。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新时期高校班级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直接措施和间接措施,为班级建设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班级建设问题;措施 高校是為国家培养接班人,为社会输送人才的教育基地,而班级作为高校的基本教学单位,则是传授知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及传递信息、交流文化的重要载体。近些年,随着社会发展、经济改革以及互联网深入,高校的班级建设也有了新的变化,一些问题日渐突出。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新时期班级建设中的变化和问题,就会影响学校的校风学风,进而影响培养出的学生质量,最终影响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 一、新时期班级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教育机制滞后:新形势下的高校过于重视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对自我进行教育、服务、管理的能力,这样就使得专门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和班主任作用淡化。 (二)培养方式的改革:当前的高校都是学分制的教学方式,这就导致了"同班不同学,同学不同班"[1]。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学分制教学方式减少了学生共处和交流的时间,使得学生的班级意识淡薄,集体观念减弱。 (三)宿舍管理社会化:在学分制的影响下,宿舍就成为学生交流文化、思想、价值观和情感的重要场所。随着高校扩招,人数剧增,高校学生宿舍的管理逐渐社会化,导致一个班级的学生宿舍分布不够集中,学生之间交流有诸多不便,造成同一班级的一些学生彼此陌生的现象[2]。 (四)学生个性发展:目前,高校在校学生基本属于"90"后,甚至"00"后,独生子女更多的出现在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群体中。在家里,这些"独苗"都是父母长辈的心头肉,因此,多数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喜欢追求个性,个人荣誉感强烈,但心理承受能力差,集体观念淡薄的倾向日渐明显。[3]这就导致学生个体大放异彩,集体发展原地踏步。 (五)互联网发展的影响:互联网进入高校,为教育媒体以及教学方式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一些问题。校园、课堂、宿舍里更多的学生都加入"低头族""手机控",学生将更多的时间花费在虚拟的网络世界,而现实中面对面的相处和交流逐渐减少。 诸多因素影响着高校在校大学生的发展和成才。新时期,高校要以新眼光认识学生,用新方法培养学生。 二、新时期加强班级建设策略 (一)间接措施 以本校理学院为例,主要通过"四支队伍"进行班级建设。 1、辅导员队伍 辅导员是高校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因此,辅导员队伍是进行班级建设的主要力量,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投资,提高辅导员综合素质,规范化、系统化辅导员工作是做好班级建设的前提和保证。 2、导师队伍 "导师制"是本理学院的一个特色,也是优势,与学校"学分制"的教育模式没有冲突。学生进入大学,学生可以选择本学院的一名教师作为导师,四年的大学生活,导师主要指导学生的学业、生活、就业、考研。这种教育模式可以有效改善辅导员与学生1:200,甚至几百的比例引发的一些问题,实现精细化管理。 3、学生干部队伍 学生干部也是大学生群里中一股强大的力量。大学生入校,班级建立之初,选拔并培养一批优秀的学生干部对一个班级的建设至关重要。学生干部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对日后班级的学风和凝聚力有很大影响,可以说,学生干部在很大程度上引导着班级的发展。当然,学生干部的培养和发展离不开辅导员队伍和导师队伍的引导和帮助。[4] 4、学生党员队伍 学生党员是大学生中思想先进,积极向上的一支特殊队伍,是先进、模范的代表。学生党员队伍的建设对班级建设有着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在班级建设中,可以"以党风带学风",用学生党员这支骨干力量的先锋模范作用去引导班风学风校风。 这四支队伍在理学院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大学生就业创业等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主导地位。 (二)直接措施 1、健全规章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这句古训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5]班级建立之初,依据学校规章制度,结合学院以及班级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完善的班级规章制度是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班级平稳进步发展的保障。制定出的班级制度必须具有合理性,能够得到学生广泛的认可,充分调动班级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制度约束走向自我约束,逐渐增强班级凝聚力,构建良好班风学风。 2、目标管理法 拥有共同目标是一个班级共同努力奋斗的动力。辅导员要协助班级制定一个奋斗目标,增强班级凝聚力和战斗力。班级制定的奋斗目标一定要结合班级实际,征求班级学生建议,并且具有可操作性,既要有近期目标,也要有长期目标[6]。一个个近期目标的实现可以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最终实现长期目标。 3、信息化管理法 互联网进入校园在改变高校教育手段的同时也在改变着管理模式。传统多方联动,层层传达的信息传递模式不仅浪费时间,也容易失真。信息化时代的环境下,信息的传递更多依赖网络平台,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都是传统信息传递模式不能相比的。[7] 信息化管理形式随着网络交流媒介的不断更新而变化,例如:构建班级QQ群、微信群、飞信群、公共E-mail、班级微博等。这些网络媒介功能各有特色,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学习、情感与思想提供了方便,也有利于增强班级凝聚力,方便班级管理。 4、开展班级文化活动 班级建设的实质是学生管理。班级文化活动的开展可以激发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责任感和归属感,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8]利用公共环境,比如校园、宿舍、互联网,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富有感召力的班级文化活动不仅促进学生之间,宿舍之间,班级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学习,还可以让学生学会领导,服从与合作。 5、学校与家庭、社会之间相互配合 学生的教育依靠家庭、学校与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配合。目前高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联系不够紧密,一些家长对学生在校表现不了解,不关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对班级管理与建设形成了障碍。 三、结语 新时期的高校班级建设要求以一种新眼光看待学生,以新方法对待学生。高校班级建设管理者要具有时代精神,敢于创新,充分发挥学生在班级建设中的主观能动性,建立一套完善的班级建设体制和模式,共同创建优良学风,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出有知识,有理想,有担当,有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娜,闫玉敏.高校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2,(4) : 152-151. [2]李水童.新形势下寝室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3):203-204. [3]熊维娟,王妍.试论高校班级管理现状[J].品牌,2014,05:74. [4]李红梅.高校新生班级凝聚力建设的意义和有效途径初探[J].民营科技,2014,09:276. [5]孙晓.高校班级管理模式探讨[J].价值工程,2014,33:277-278. [6]肖步云.新形势下的高校班级管理的探索[J].2007,07(05):222-223. [7]郭银辉,高 博,赵 妮.对新形势下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2010,(04):65-68. [8]张馨,丁贞栋,宋子晟.学习型班级:高校创新班级管理的路径选择[J].2011,02: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