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大铭 孙永华 张政梅 摘 要:针对目前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主要以论文和专利的形式呈现、鲜有转化为实际产品的现状,本文研究了我国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加快科研成果转化的有效举措,为促进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成果转化 高职院校 科研人员 课 题:本文系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高职机电类专业学生工程创新设计成果转化研究"(项目编号:2018RW10,主持人:孙永华)、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悉尼协议》范式下高职教育建设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8RW12,主持人:张政梅)研究成果。 高职教育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科研成果转化是高职院校实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我国对科技创新支持力度的增大,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得到较快发展。但我国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相对较少,科研成果更不能有效地转化为实体产品。因此,研究我国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对策,将优秀科研成果转化成具有使用价值的产品,对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 1.科研成果与产业发展需求不匹配 高职院校的科研人员因为耗时耗力或难度太大不愿去研究企业在生产环节中遇到的技术难题,而企业则因为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不接地气"无法直接应用。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与企业需求脱节十分严重,大量的科研成果最后跌进"死亡峡谷"。 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职院校科研人员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很难聚焦企业生产实际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只注重能否顺利获得科研立项并结题,常把科研报告、学术论文、专利技术等作为科研成果的最终形式,缺乏科研成果市场转化的基本动机和应用思维。 (2)学校管理部门不重视科研成果转化,只重视前期的立项工作或项目给学校带来的经费金额,导致科研项目仅仅停留在实验阶段并最终搁浅,无法根据企业需求进行成果转化。 (3)信息不畅和资金不足,导致企业和院校之间缺乏可靠的科研服务平台,没有建立起互联互信的良性机制。 2.科研人员动力不足 与本科院校比较,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相对较少且水平较低,科研人员非常注重科研成果的保密性。另外,不少高职院校的科研人员担忧科研成果转化收益上的"分配不公",以至于科研人员宁可让科研成果置于高阁,也不愿将其转化。科研人员将科研成果转化主要考虑知识产权法律能否有效保护其合法权益,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科研人员未能获得理想的经济激励或股权激励,因此,科研人员对科研成果转化并没有产生强烈的动力,从而影响科研成果转化的成功率。 3.科研成果产量大,但转化量和成交额呈现"双低"态势 高职院校科研人员从事科研项目的驱动力主要是职称评定或绩效考核,很少站在解决实际问题,服务社会的高度。因此,很多科研人员大量地产出所谓的"科研成果",以便顺利结题。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以专利或论文的形式呈现,做出的实体产品仅仅停留在模型层面,这些以专利和论文为主要形式的科研成果产量大价值小,很难直接用于生产实践。在科研成果水平高低不一的情况下,高职院校过于注重成交量而忽视价值评价体系,而企业的主要考虑因素是科研成果的经济效益,在获得经济效益之前,企业需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商品化生产,并承担一系列投资风险,企业会非常谨慎地选择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因此,鲜有企业投资高职院校科研成果,导致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的转化量和成交额均呈现"双低"态势。 4.科研成果转化的制度化成本较高 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离不开学校、企业和政府的密切合作,高职院校作为科研成果输出方,企业作为科研成果接收方,政府则是联系两者的桥梁。近年来,我国针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推出密集政策,但由于政策出台较迟,对学校和企业的供需定位不准,对市场配置资源的力量认识不够,造成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很多障碍。另外,助力科研成果转化的社会中介组织在体制机制方面不健全,难以获得学校和企业的认可。因此,提高了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制度化成本。 二、高职院校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的建议 1.融入国家使命,对接企业需求,靶向选题 高职院校的科研选题应立足区域经济发展,结合本区域相关企业的技术难题和院校实际情况慎重选题。科研选题应主动融入国家使命,将科研规划和国家时代需求结合起来,结合院校自身科研水平,为科研成果转化做好充分准备。选题时,应当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实地调研,提炼企业所面临的核心技术难题,确定科研方向。高职院校的科研人员应该与企业研发人员通力合作,共同完成科研课题,有助于科研人员随时跟进企业生产动态,掌握最新科研信息,也会加强高职院校与企业的交流,建立互信互助的良好机制,实现双赢。 2.适度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合理的分配激励机制 过高水平的知识产权保护阻碍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的转化,还影响企业从高职院校获得技术支持,不利于科研成果落地;過低水平的知识产权保护,降低了企业从高职院校获取新型技术支持的门槛,利于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的转化,但会损害科研成果所有权人的利益。当科研人员成为科研成果知识产权的所有者,他们就会在科研成果转化工作中迸发出强大的动力,从而,让科研成果走出高阁服务社会,促进形成科研成果转化的"鲶鱼效应"。因此,知识产权保护应该找到合适的临界点,才能有效促进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此,高职院校可以做好以下几点。 (1)科学评价教师科研成果,核心技术重点保护,设置恰当的知识产品保护权重,为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便利条件。 (2)改革高职院校科研管理评价机制,建立基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奖励机制,增加科研成果产权所有人的奖励额度。 (3)通过设立专项基金等形式加大科研成果转化经费的投入力度,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经费的合理使用。 (4)从院校层面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保障科研成果转化有理有据。 3.多渠道推广宣传,加快科研成果转化 科研成果要转化必须先走出高校大门。为促进科研成果转化,高职院校可以从以下渠道入手。 (1)高职院校可以联合其他组织举办科研成果展览会,邀请相关企业和单位参观。科研成果展会有助于企业了解学校的科研能力和水平,还会激发全校师生的科研热情,增加与企业交流学习的机会。 (2)高职院校可以组织高水平的大赛,面向全省甚至全国征集优秀作品,为高职院校和企业搭建交流平台。大赛能促进参赛作品借助公司实现产品化,从而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3)高职院校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展示本校科研成果。网络平台便于企业及时关注科研成果并检验科研成果,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与企业对接的智能化,为科研成果的成功转化提供良好的交流平台。 4.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助力成果转化 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才能获得社会的认可,而人才是高质量科研成果的保障。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应加大对关键创新技术人才、优秀青年人才的引进力度。另外,应畅通院校与企业之间双向流动。 三、结语 科研项目从选题立项到转化为产品的整个过程充满不确定性,而成果转化则是整个过程中重要的"最后一公里"。本文提出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总之,只有做好资金、管理和法律等方面的保障措施,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受众接受的产品才能跨越"死亡之谷"和"达尔文之海"。 参考文献: [1]常旭华,李晓.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导模式、共性问题及对策分析[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18(5). [2]王江哲,刘益,陈晓菲.产学研合作与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基于知识产权保护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 2018(17). [3]郑航竹,郑雪平,于新,于宏.基于FAHP_Entropy耦合赋权法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评价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