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日前印发《关于开展中西部乡村中小学首席教师岗位计划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决定启动实施中西部乡村中小学首席教师岗位计划,为中西部乡村地区造就一批基础教育领军人才,2019年在安徽、河南、陕西、甘肃等四省先行试点。 《通知》规定,以乡镇(不含城关镇)或学区为单位,原则上中小学专任教师在100人以下的乡镇或学区,分别在中学和小学设立1个首席教师岗位;中小学专任教师100人以上、200人以下的乡镇或学区,分别在中学和小学设立2个首席教师岗位;中小学专任教师200人以上的乡镇或学区,分别在中学和小学设立3个首席教师岗位。 首席教师岗位设置侧重语文、数学、英语学科,面向县域内中小学教师公开竞聘。实行任期制管理,3年一聘。每一任期从当年8月开始,到第三年7月结束。 长期以来,由于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乡村教育一度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短板"。为补齐这一"短板",国家下大力气扶持乡村教育,如实施特岗教师计划,在职称名额及竞聘条件上向基层乡村教师倾斜,增加中小学教师职称名额,简化教师职称竞聘的资格条件等。此次教育部启动实施中西部乡村中小学首席教师岗位计划,无疑将为乡村教育带来福音,是补齐乡村教育"短板"的又一重要举措。 首先,这一举措有利于提高农村学校教学质量,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化进程。城乡教育均衡,关键是教育质量的均衡,而要实现教育质量均衡,要着眼于乡村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学能力的整体提升。《通知》指出,首席教师需要承担所在乡村学校正常教学工作,并且参与所在县(市、区)、乡镇和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对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学管理等工作提出意见建议。 这表明,首席教师不是钦差大臣,不可坐而论道,而要亲下课堂、承担所在学校正常教学工作,发挥提高教学质量的榜样示范作用,并且要参与所在县(市、区)、乡镇和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将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传播给乡村教师。同时,《通知》还赋予首席教师对所在地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学管理提出意见和建议的职责,这些要求对于整体提升乡村教育质量,缩小城乡差别具有重要作用。 其次,这一举措有利于加强乡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加快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进程。《通知》规定,首席教师要发挥教育教学示范带动作用,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名师工作室,同时通过听课评课、示范课、专题讲座、师徒结对等方式,承担本乡镇青年教师培养、指导任务。 与城市学校相比,乡村学校师资水平是"短板"中的"短板",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整体水平较低,很少有培训和提高的机会。提高乡村教育质量,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必须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农村教师队伍。首席教师除了要承担乡村学校教学任务之外,另一项重要职责是承担本乡镇青年教师培养、指导任务,这就要求他们在乡镇教育中既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又要成为乡村教师的旗帜和导师,为乡村学校培养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乡村教育有了这样一支教师队伍,提高教学质量就不再是一句空话。 再次,这一举措有利于丰富优秀教师职业经历,造就一批热爱乡村教育的教育家。《通知》规定了担任首席教师岗位的7项条件,包括政治素质过硬、师德师风高尚、育人成绩显著、教研能力、组织能力较强,需是副高级职称以上,50周岁(含)以下,不含乡、镇中心校正职校领导。此外,获得过市级以上教学成果奖、优秀教师、教学名师、教书育人楷模及特级教师等的优先。 这说明,有幸被选为首席教师,本身已经是当地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等方面的骨干和佼佼者,若再经过乡村首席教师岗位的历练,必将丰富自己的阅历,从而更加全面地了解教育,加深自己对教育的深刻理解,提升解决教育问题的综合能力。《通知》还要求首席教师要紧跟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前沿,引领、带动本乡镇或学区的教科研工作,任期内取得标志性成果。这些要求必将大大激发首席教师对乡村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造就一批乡村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