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网报道,全国90所具有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近日陆续公布招生简章。与往年相比,各高校均按照教育部要求在校考中增设了体育科目测试。但记者调查发现,各校体育测试的内容大有不同,身高、体重、肺活量以及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等较轻松的项目频频入选,难度较大的800米/1000米跑则只有寥寥数所学校敢于问津。对于体测结果的使用,多数学校含糊表示将体测结果作为录取参考。 高校自主招生加测体育,原本是激励学生积极进行体育锻炼、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但在实践中一些院校"避重就轻",让体育测试走了过场,把体育测试弱化为体检,这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对待体育测试的态度,实不可取。 首先,体育测试"避重就轻"有违体育测试的初衷。去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做好2019年高校自主招生工作的通知》(教学厅〔2018〕14号),明确要求各自主招生高校在校考中增设体育科目测试,测试项目由高校根据中学教学实际自主确定,测试结果作为录取的重要参考。教育部要求各自主招生高校增设体育科目测试,其目的是为了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激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但各高校在具体执行中,虽然表面上增加了体育测试科目,但却"避重就轻",选择属于"身高、体重、肺活量"等轻松的体检科目,而真正能测试学生体育运动素质的如800米、1000米跑等项目,则普遍弃之不用,如此一来,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在自主招生中增设体育测试科目的良好初衷则大打折扣,有的甚至是完全落空。 其次,体育测试"避重就轻"不利于纠正中小学"重智轻体"的倾向。当前中小学教育中"重智育轻体育"现象突出,由于体育未被列入高考,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片面追求升学率,普遍不重视体育教育和体育活动。不少学校高中阶段的体育课形同虚设,不但课时数严重不足,即使排在课表上的体育课,也大多被文化课挤占,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休息和锻炼时间严重不足,体质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2007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就严肃地指出:"近期体质健康监测表明,青少年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指标持续下降,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城市超重和肥胖青少年的比例明显增加,部分农村青少年营养状况亟待改善。这些问题如不切实加以解决,将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乃至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教育部要求自主招生高校测试体育,其目的就是希望这些高校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让全社会都明确体育锻炼与文化课学习同等重要,从而纠正"重智轻体"的错误学习观念。然而高校体测"动真格的少,走过场的多",这不但让教育主管部门的良好初衷打了折扣,同时也不利于纠正中小学"重智轻体"的错误倾向。 再次,体育测试"避重就轻"不利于高校选拔优秀人才。优秀人才应该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不但要有高超的文化知识,还要有优秀的品德和健康的身体。而体育测试"避重就轻",事实上就是放弃了对身体素质的要求,这不利于优秀人才的选拔。据媒体报道,2013年,南京师范大学在自主招生中,要求考生参加握力、身高、体重、肺活量、立定跳远、1000米(男生)和800米(女生)跑测试。结果,测试当天,长跑考生倒了一大片,有的中途退场,有的当场呕吐,有的瘫坐在地上。清华大学从过去8年的自主招生体测情况来看,参加测试的考生体质状况普遍不容乐观。2011年,近700名参加清华自主招生体育测试的学生中,成绩优秀(90分以上)的为零,不及格(60分以下)的考生占到了63.5%。由此可见,体育测试"避重就轻",不利于高校选拔优秀人才。 今年,是教育部统一要求高校自主招生增设体育科目考试的第一年,各校在实行过程当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本不值得大惊小怪。但对出现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针对各校在自主招生体育测试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制定测试的项目、标准、结果的运用等相对细化的科学指导意见,从而避免体育测试流于形式,好政策沦为摆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