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打拳不会裆下功到老都是一场空


  打拳不会裆下功
  到老都是一场空
  很多学太极拳的朋友,在没有练出内劲之前,就开始练习发力,猛蹬地、猛转腰,一副精神抖擞的样子,衣服被抖动起来,看起来潇洒极了,殊不知这其实根本不是太极内劲,相反只会越练越僵。
  内劲是活的。内劲在体内时流动的,变化的。产生这种特点的原因的筋骨节节贯穿的运动形式,而局部肌肉持续紧张所产生的力是死的,没有阴阳变化,不是全阴就是全阳。内劲催发时全身的骨节是向外松张的。这和常人发力时全身拘紧的状态恰恰相反。内劲是隐于内的。内劲的运转很少依赖于外形的变化,是一种内在的传导,如果练习者在过分的拧腰旋胯中去追求内劲,方向显然是错了。
  所以练拳时要慢,悉心体会每一骨节的"动",一定要"顺序"而动,该哪节动时哪节要动,其它的节要等待,不要动;对骨节的操作才会逐渐精准起来,从而逐步达到"节节贯穿"的要求。节节贯穿是基础,是内劲的路线。在拳架里,已经帮你路线指好。
  经常这样做以后,气血便开始在全身活跃起来,肢体会产生麻、胀之类的反应,身体某些部位会不知觉的动起来,这是内气在"穿"骨节,内劲初步产生了,但这时的内劲还只是被动的,不能为我所用。当内气的活动强度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可以为我所用。
  裆内自有弹簧力,灵机一转鸟难飞。"弹簧力就是裆劲的显示。当练"马步桩"或做"懒扎衣"、"单鞭"定势时,就可以体味到裆部虚虚上提的感觉:当沉肩坠肘、松胯圆裆后呼气放松之时,就会出现一股上升的气感。艺高者还会感觉尾闾处有一热流上升,这就是裆劲形成的感知。在做掩手肱拳时,裆劲的弹簧力与腰胯劲的旋转力合二为一,加上脚腿劲的支撑。通过臂。集中于拳,产生爆发力。这种瞬间的爆发力,远远大于单纯的臂力,可在技击中发挥出一种难以想象的威力。同时,在做"指裆捶"时,两拳在胸腹前蓄劲,此时两胯大开,圆裆,气贴脊背,随之扣裆拧腰,腰、腿、胯三劲合一,迅速下打,直指对方裆部,实现"胯打"的目的。
  圆裆、吊裆为"正"。为正确的姿势。夹裆、荡裆为"病",为错误的姿势。而裹裆、扣裆为行拳中的瞬时的辅助动作,不能形成定势。相对于圆裆来说,荡裆为"过"。夹裆为"不及","过犹不及"为"病"也,在诸裆中,圆裆最为重要,因为只有做好圆裆.才能克服夹裆和荡裆之病:只有圆裆,才能使吊裆做得更好:只有圆裆,才能节节贯串地劲起脚根发于腿、上升腰脊形于手。在发力时,稍加扣裆使裆劲发挥更大的作用。
  实践证明。做好圆裆并非易事。特别是中老年人,由于受生理条件的限制,难以达到圆裆的要求,多犯夹裆的毛病。但只要坚持修炼,还是可以达到一定境界的。
  裆既要圆,又要虚:既要松,又要活。圆、虚、松、活.是拳术对裆的基本要求。虚圆同在、松活并存.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胯根撑开,两膝有微向里扣之意,裆自然能圆。即使两膝微外开,而两大腿外侧往里合,胯根撑开,同样能起到圆裆的作用。圆裆时,会阴处虚虚上提,此处的有不使下荡之意,裆自然皮能虚。陈鑫在《陈氏太极拳图说》中说:"下腰功,尻微翻起,裆劲自然合住。"又说:"尻骨、环跳撅起来,里边腿根撑开裆自开,两膝合住裆自然圆。"鄙人照理练之.始终不得要领,难以达到要求,因为"尻微翻起"、"尻骨、环跳撅起来"势必突臀。臀突,命门处的腰椎就无法竖直。脊柱不能竖直.就不能实现吊裆.裆自然不能虚圆。而采取"尾闾内收,兜住丹田,命门后突,提顶吊裆"的办法.却能达到圆裆的目的。腰胯松活.裆自松活。首先要胯关节和臀部肌肉放松,不能死顶住骨盆,否则裆就难以松活。另外,虚实变换要灵活,不能像钟摆一样仅仅左右摆动,而是在左右变换时走平行"oo"字(倒8字)内外旋转。在前后变换时走的是下弧线和后弧线,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死裆不动、虚实不分。真正达到松活圆裆的境界。
  只有传播这种功法的师傅,才是真正的师傅。才是真正的太极拳,就像陈氏小架的二路拳是,练裆胯劲,三盘架,是练整体劲的,能学到这两趟架,就有实战的功夫,也算是真学到了真正的小架,不入师门是学不到的,即使如此也只能是学到了80%的形式而已。
  劲要整,裆胯要活,这些都是在一路的基础上。一路拳没练好,教你也是白搭。不管是赵堡拳的以裆代手,还是变裆,运裆,这是出内劲的关键。有人练了一辈子太极拳,松柔具到位,但没有高超的裆劲,若逢推手动辄倾跌。各位知道练好裆劲的重要性了吧。
网站目录投稿:翠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