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是小学阶段的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基础型课程,以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探究为核心,引领学生感受科学、体验科学,从而在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知识、科学探究方面都获得发展。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就必须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是围绕"教"与"学"的相互作用这个过程来展开的,教学过程中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等要素。要想最大限度的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从上述要素入手,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使每个要素都能够发挥最大的功效。 下面我就以教科版五年级下册《摆的研究》为例,粗浅地谈一谈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些策略。 一、"用教材教",活用教材以加强文本的实效性 活用教材,首先要尊重教材,做教材的鉴赏者。尊重教材,就必须要先读懂教材,"吃"透教材。因为科学教材是根据《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把《科学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转化为教学活动中的文本。它涵盖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积极的探究活动,在实践中主动获取学习内容的整个过程,它集中体现了现阶段对科学教学的新的要求,也集中了众多参与教材编写的专家和一线教师的集体智慧。因此,其科学性和权威性是毋庸置疑的,而值得尊重。只有先尊重教材,才会虚心地深入教材。 深入解读教材,其实是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整体把握教材的体系,清楚各个知识点在教材中的地位,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把握好每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比如课本第一幅图中,右上角的小男孩说"根据以前的观测,摆幅大小对摆的快慢影响不大",这就是对上节课知识的再提取与复习。要想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点连成面,就应该注重知识的衔接,使之前后知识点相接而成体系。 但是,教材的编写者在编写教材时不可能把每个地区的自然状况、每个班级的学生情况考虑的十分周到,因此教师还应在深入领会编写者编写意图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学生的生活实际,合理调整教材,使教材为学生的"学"服务。 合理调整教材,就需要重构教材,做教材的运用者,正所谓"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比如在做"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有关吗"这个实验时,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其中的一个小组汇报说:"老师,我们组发现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有关"。老师当时很惊讶,说:"你们组能说说理由吗?"其中一个孩子说:"原来重量,两倍重量,三倍重量时,摆锤明显不一样大,摆锤大小不一样,摆锤大的,在摆动过程中,受到的阻力就会大一些,它摆动就会慢一些。"这个突然的插曲,完全在老师的预料之外,只好说:"我们先听听其他组的实验结果,好吗?"孩子坐下了,但明显不满意。 这其实是一个很好的课堂生成,只是老师没能及时的抓住并运用,如果授课教师当时追问:"你们组能到前面来为大家演示一下吗?"让大家看一看是不是他们组说的那样。如果效果不明显,但又不能说服该组同学,再追问大家:"那么,你们认为这个实验有什么不妥吗?"目的是让大家关注对比实验的特点——只改变其中一个条件。如果大家都意识到摆绳没变,但摆锤的重量增加了同时体积也变大了,则可引发大家思考怎样避免这个问题,肯定有学生会想到既增加了摆锤的重量又不改变整个摆锤的体积的方法——用一个合适的空盒子来做摆锤,而在里面放东西以按要求来增加重量,或是想到更好的方法。 这样,既活用了教材,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从而既加强了文本的实效性,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激发人的创造热情、好奇心和求知欲。"心理学又指出:"兴趣以需要为基础。"既然这样,在科学课上,我们就要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帮助他们建立一个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使他们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中产生对科学学习的需要,激发起学习探究的热情,调动起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从而吸引学生亲历充满思考和探究的科学世界。 重视生成和预设的和谐统一,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新课程教学中,课堂生成成为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它是师生、生生互动中,从心与心的交流中,从思与思的碰撞中,从情与情的触摸中滋生出来的智慧火花。 因此,教师不仅要在课前精心预设,还要机智地处理课堂中师生动态生成的资源。如课本的第61页下面的两幅图:两个摆,摆绳是一样长的,只是两个摆锤的长短不一样。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猜测这两个摆的快慢会一样吗?通过前面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认为摆绳一样长,两个摆的快慢是一样的;一小部分学生认为摆的快慢可能会不一样,但又暂时说不出理由来。这时兴趣点就呈现出来了,如果授课教师马上出示课件給于讲解,就错失了一个绝佳的探究机会。 这时,老师可请一组学生到前面去演示,大家也就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观察起来,其结果,也令多数学生感到意外。马上抓住机会追问:"我们在前面做了实验,也证明‘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无关,而与摆绳的长短有关,但这个演示实验的结果却不是那么回事,难道我们前面的实验都做错了吗?"学生说:"不是。"进一步追问:"既然不是前面的实验做错了,那这是怎么回事呢?"有的学生根据"摆的快慢与摆绳的长短有关"很快就猜想出:"可能是这两个摆的摆绳不一样长。"那么,就请一组同学到前面来亲自量一量摆绳,结果却是一样长的。这时候,有的同学干脆说:"摆绳肯定不一样长,不然没法解释这个现象了。"此时,教师再趁机利用课件引导学生认识摆绳的长究竟是指从哪里到哪里,就使这节课得到了升华。这样,教师始终以学生为主体,重视课堂的生成,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使生成和预设和谐统一,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师生都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相应的提升。 由此可见,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让科学教学真正做到有效,使科学教学真正的"科学";让科学课堂中"探究"与"互动"的共舞,"兴趣"与"创造"的齐飞;让学生的发散思维得以迸发,潜在灵性得以唤醒。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只要我们在工作中多用心,就一定能很好的实现,"提高小学科学课的有效性"也就落在了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