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乞巧节拜七姐活动,在农历七月初六晚举行。 初六黄昏前,将八仙桌放于中庭,桌上放香炉。一旁花瓶中插上丝柳、黄皮叶、楼兰香、千日红、米仔兰、朱槿等鲜花;另一旁放上发了芽的绿豆秧、禾秧各一盘;中间放龙眼、杨桃、油柑子、白榄、橘子、石榴、菱角和莲藕等水果和一碗清水。二更以后,燃香,合家向天跪拜,焚烧七份纸糊的女儿梳妆盘和一顶牛郎帽,之后便分:享水果,讲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 三更以后,又重拜一次,点灯在天井里寻找据说是七姐抛下的脂粉,争摘花瓶中的叶子,轻放在碗中的清水面上,看映出何种形象。据说,最好是映出葫芦,故又叫"影葫芦"。 等到第一声鸡鸣,便从井里汲出"无根水"(汲时不要第一桶,并且水桶上下时不能触井壁、井口和井底),贮在预先备好的瓦罐内,封好备用。《广东新语》说:"广州人每以七月七夕鸡初呜,汲江水或井水贮之。是夕水重于他夕数斤,经年味不变,益甘。以疗热病,谓之圣水,亦日天孙水。" 姑娘们于农历初六夜,进行摆七夕活动,她们多是从小已结成金兰姐妹(人数一般为十多人),彼此番禺拜七姐(刘 坚摄)亲如手足。她们在一些小祠堂、小厅堂之内,预先打扫干净,以备摆七夕。 将四至十张八仙桌拼好,铺上桌布。桌上摆满她们平日各自在闺中收藏的最好的小巧玲珑的工艺品,如成套戏剧人物、小小的花瓶、文房四宝之类,莫不精巧非凡。另外,还有小果盘、小梳妆盒、小观音、小牛郎织女等,都令人赞不绝口。,这些工艺品一般从初五摆到初六晚。 初六晚,姑娘们梳洗整装之后,鱼贯地向供着果品的祭桌上香,默默地许愿,在香烟缭绕中,男士们认真窥看各位姑娘的一举一动。有时,还有媒人从旁暗中介绍各位姑娘的情况。有钟情的,日后便让媒人去说亲。 清朝一位开平诗人汪蛇,有一首《羊城七夕竹枝词》,生动地写出当地姑娘们的摆巧情景: 绣闼瑶扉取次开,花为屏障玉为台;青溪小妹蓝桥妹,有约今宵乞巧来。 小品华蕤制最精,胡麻胶液巧经营;不知翠袖红窗下,几许工夫作得成。 姑娘们在星光下,引线穿针,暗卜未来,轻轻地将穿好的针放在碗中,浮在清水上面。对此,汪跎又写道: 几盏清泉汲夜深,铜盘承取置庭心。 今年得巧知多少,水影明朝验绣针。 民国以后,摆七夕的活动渐渐少了。现在,只有个别地方还盛行,但内容已有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