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我国的居民收入基尼系数有所下降,但贫富差距仍旧悬殊,最为明显的除了城乡差距,还有地区差距。我国欠发达区域往往处于偏远的农村,农户进行农业生产往往收入甚微,仅能维持基本生活。虽说进入了新时代,但他们也只能选择活在传统当中,因为他们缺少资金,无法创新,无法利用现代科技。随着土地流转和农户分化的加快,小额农贷已经满足不了农户的资金需求。目前,学术界对农村金融问题有所探讨,但讨论的范围太广,少有人集中于一个区域主体进行深入研究,因此,本篇文章将单独从欠发达地区农户这一区域主体出发,进行融资问题的深入分析。 【关键词】融资模式;农贷市场;财政支农 了解农户融资的前提是明确农户金融需求,农村金融需求细分为农户金融需求,中小企业金融需求和农村政府金融需求(张琴,2006)。农户金融需求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不同,发达地区的农业主攻发展,资金需求大;中等发达地区的农业看中生产,资金需求分散;欠发达地区的农业着眼生活,资金需求极为分散,临时应急性强。农户金融需求特点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户融资困难。本篇文章就此为出发点,在分析融资困难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试图缓解我国欠发达地区农业发展的资金短缺问题。 一、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户融资困难的原因 (一)欠发达地区的农贷市场不完善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东部地区发达,东北部和中西部地區落后。2005年东部地区GDP占全国的比重为55%,中部占19%,西部占17%,东北部占9%。沦为欠发达地区的东北部和中西部的农贷市场也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由于经济水平的限制,欠发达地区的农贷市场存在分割趋势,信息不完全问题更为严重,农户缺少抵押物,借贷风险也相对较高。 (二)财政支农比重过低 一般发展中国家农村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在10%左右,而我国仅为3%。农业财政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仅为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的1/3至1/2。农业财政支出比重偏低,势必导致农村基础公共设施落后,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户储备资金少,收入不稳定,偿还能力弱,借贷风险高,融资困难加剧。 (三)融资模式过于传统,创新力度不够 我国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农户小额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是传统的融资模式,信贷规模小,交易成本高,弊端显而易见,但却未进行大胆创新。原因之一在于农户本身的保守性,不敢轻易尝试股票债券等高风险投资。原因之二在于政府对民间信贷管得过紧,一方面为了保护农户的利益,另一方面则是为了保证官方的权威,便于管理,维持秩序。 二、解决欠发达地区融资困境的措施 (一)完善欠发达地区农贷市场的配给手段 要缓解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市场的信贷配给,需要完善农村财产权利体系,进行抵押制度改革和利率制度改革,构建风险保障体系和竞争机制(杨海燕,2010)。农村财产权利主要包括经济收益权,社会管理权和社会福利权。农户最直接的财产就是土地,在国家进行城市化建设时,必须考虑农户的财产权利,坚持"占谁补谁"的原则。 (二)提高财政支农比重 我国财政支农比重必须提高。其一,是由于我国当前农业生产效率低下,产出波动大,需求变动小;其二,是因为我国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阶段,城市与乡村协调发展是必由之路。农业发展见效慢,投资大,风险高,农户和中小企业难以承担较大损失,只能通过政府出资。而原有的财政支农比重过小,很难支撑农业的后续发展。 (三)促进农业信托模式标准化 农业信托是指信托以专业理财优势和资本运用技能,在农村金融市场开拓适合自身发展的业务,为委托人获取收益的同时,搭建资金募集平台,将资金以信托贷款、股权等方式应用于农业领域的融资方式(张少明,2013)。当前,我国金融市场活跃,但资金很少流入农业领域,依靠农业信托门槛低,融资快的优势,就可进一步扩大农业的筹资渠道,缓解融资难题。 (四)延长农业产业链,全方位动员多个主体 目前,我国在黑龙江省五里明镇成功探索出一种新型农业融资模式,即"五里明模式",将公司,合作社,农户,银行,信托,政府,科研机构连为一体,七者共担风险,共享收益。截至2011年2月末,农江银行累计发放贷款2000余万元,土地经营面积由2008年的1万亩扩大到7万余亩,农民每亩纯收入增加300余元,每亩粮食增产600斤,为肇东中粮公司稳定粮源5万吨(刘西川,程恩江,2013)。可见延长农业产业链确实收益颇丰,但我国目前仍未普及,仅单纯依靠政府,合作社和农户自身是不够的,只有动员各个主体,齐头并进,才能真正解决农业融资难题,实现共赢。 【参考文献】 [1]张琴,赵丙奇.从农村金融需求的视角看农村金融改革.软科学.2006(2):88-100 [2]杨海燕.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市场信贷配给分析.西南民族大学(人文社科版).2010,31(8):151-155 [3]张少明.我国农村信托融资模式研究.兰州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