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又称上巳节,是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所谓"上巳",是指夏历中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上巳节又称三月三,是我国历史相当悠久的传统节日之一。追溯上巳节的来历,可以一直推至上古时期。传说伏羲氏与女娲捏土造人,繁衍后代,故而后人尊伏羲为"人祖",著在淮阳一带修建太昊陵古庙,在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举行庙会,在此期间剥伏羲进行朝拜。后来又逐渐定为在上巳这一天举行各种庆祝活动。也正因荛是为了祭祀造人的祖先,上巳节最初的诸多活动都与子孙繁衍有关。 关于上巳节的意义,历来有很多种说法。一般认为,这项活动在殷周ffj期就已经形成,最初是一种巫术活动,主要目的在于除灾避邪,祈求生育。 有学者依据屈原的《九歌·招魂》以及《续汉书·礼仪志》注引等资料,特别强调了在先秦时期上巳节"招魂续魄"的巫术色彩。其他如沐浴祓禊等活动都是以此为核心而展开的。不论目的如何,上巳节最初是一种巫术活动是毫无疑问的。 汉代学者应劭认为,上巳节时值季节交替,阴气尚未完全消退而阳气叉"蠢蠢摇动",在这种季节人容易生病,所以应该到水边去清洁身体防止疾病。 这也就是古代上巳节的重要内容,"祓禊",即为除灾祈福而在水边举行的清洁身体的仪式。《诗经·郑风·溱洧》篇中有"惟溱与洧,方洹洹兮,惟士与女,方秉兰兮"之句。徐广《史记注》也记载有"三月上巳,临水祓除,涓之禊"。由此可见上巳节"祓禊"的习俗由来已久。至于为何选在巳日,应礅的解释是因为"巳者,祉也",选在这一天,就是为了既清洁身体祛除疾病,又祈求福祉降临。这一观点得到了现代学者乌丙安的认同,他也认为上巳节就是"古人春季驱邪祛瘟的卫生保健古俗"。 除了清洁身体、除灾避邪,祈求生育也是上巳节重要内容之一。古代专门设置有女巫来主持上巳节的活动,其原因之一大概是因为在这一天要组织妇女到河边沐浴。主要是为了利用春天的桃花水洗去妇女身体里的不洁,驷走各种恶鬼,为生育创造条件。名义上是清洁身体洗去污垢,实际上是希望能够借此驱鬼求育,因此,上巳沐浴也被认为是古代治疗妇女不孕症的水疗法。 "上巳"在汉代正式定为节日,魏晋以后固定为三月三日。 在上巳节,主要举行祭高襟、祓禊、曲水流觞、会男女、蟠桃会、祈丰收等活动。 高襟,即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最初的高襟,是以孕育中的女性形象出现的,是生殖的象征。祭高襟显然是一种与求子有关的巫术活动。 祓禊,是一种沐浴、洁身、祈福的仪式。古时人们认为有的妇女没有生育能力是由于鬼神作祟,就在上巳节举行沐浴仪式治疗不育症。《周礼·春官·女巫》中有"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的记述,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薰草药沐浴。"《后汉书·礼仪上》:"是月上巳,官民皆絮(洁)于东流水上,日洗濯祓除去宿垢疚为大絮。"后来这种仪式逐渐演变为人们在春El相约外出踏青,携着桃花或者兰花,在水边走走停停,欣赏美景,交流感情,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祛除整个冬季积存在人体内的闷气,而沐浴求子的习俗,就逐渐消失了。如王羲之著名的《兰亭集序》就是描写的上已聚会的景象。又比如在繁盛的唐代,三月三作为其三大节El之一,就是以春游为主要内容。在上巳节节前五天,朝廷会按照官吏职位高低,分别赏钱一百至五百贯用作他们宴请宾客的费用。上巳这一天就是从皇帝到百姓全民庆祝的节FI。关于这一节Et中的各项活动,唐代诸多诗人都有描述。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描述了年轻女子在三月三到水边踏青的盛况;崔颢的《上巳》诗:"巳日帝城春,倾都祓禊晨"。更道出了巳日长安倾城出动举行祓禊的景象。还有王维的《三月三日曲江侍应制》"奉迎从上苑,祓禊向中流"等句子都有相关描写。宋、明间上巳节的重要性虽然不及唐朝,但也颇具规模,这在文人诗句中也有反映。 如宋人周必大诗句"修禊归来却踏青,临流谋野两关情",明确提到修禊与踏青是分开进行的两件事,说明上巳的习俗正在慢慢发生改变。《全元散曲》中也有描绘上巳踏青景象的句子:"修楔潭,水如蓝,车马胜游三月三。晚归来,酒半酣,笑指西南,月影娥眉淡。"明代弘治年问,江苏《吴江县志》中记载:"上巳日,郡人倾城而出,游于百湖山水问,邑亦有游者,是日喧盛,饮者、博者、交易者、闲观者,不下万人。"即是"倾城而出",而且"不下万人",可以想见必定十分热闹。清代同治年间,江西《瑞州府志》记载,上巳节"携酒盒郊游踏青,士民皆然"。由此可见,至此上巳节的主要风俗已经演变为踏青。直到今天,人们依然喜爱在春季出游踏青,放松心情。 曲水流觞显然是临水浮卵的遗风。临水浮卵是一种很古老的水上活动,即是把煮熟的鸡蛋放在河中任其四处漂流,谁拾到即可食之。直到今天很多地方还流行"三月三,地(荠)菜煮鸡蛋"的习俗,据说可以治头疼。与临水浮卵相类似的还有水上浮枣的习俗,是用枣子替代熟鸡蛋放在水中任人取食,也蕴涵着"早生贵子"的意思。事实上这就是古代求子之类巫术活动的遗存。发展到曲水流觞,这种上巳节的习俗已经成为文人雅士的游乐节目。 所谓"曲水流觞",就是引水环流成弯弯曲曲的渠,称之为"曲水",在水面上放置盛酒的杯子,也就是"觞",任其浮于水面顺水漂流。当杯子流至拐弯处速度会减缓,水边的宾客就可以取而饮之,然后吟诗作赋,作为一种娱乐。 "觞"通常是木质的,体积较小而质量较轻,底部装有托,可以方便的浮于水面。此外也有陶质的杯子,因其两边有耳,又称做"羽觞"。陶质的"羽觞" 要比木杯重,在使用时往往是放置在荷叶上的。曲水流觞是一种相当雅致有趣的游乐活动,令人十分心向往之,只是这种习俗并没有流传下来。 会男女是上巳节中一项非常奇特的风俗。上巳之日春游踏青,是男女相会的大好时机,即使野合,也有所不禁。事实上这种风俗来源于氏族时期的群婚习俗。有学者认为上巳节的最初涵义就是性爱狂欢。原始社会为了禁止因为争夺异性而可能引起的互相残杀,在生产时期实行的是性禁忌制度,令男女分开生活。而在那些不需要遵守禁忌的日子,就成了性开放的节日,发展到后来就固定于春日相聚,渐渐演变为三月三民俗的最初形式。 三月三,还是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FI子。相传西部某个少数民族部落的保护神是西王母,她有两大法宝:一个是吃了可以令人长生不老的仙丹;另一个是吃了能够延年益寿的蟠桃。传说长生不老仙丹后来被后羿求去,又被他的妻子嫦娥偷吃,使得嫦娥得以飞天成仙。由于拥有蟠桃,有些小说中也把西王母说成是福寿之神。由此民间也在三月三举行祭祀王母的活动。 一首北京竹枝词描述了蟠桃宫庙会的盛况:"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飚。"可见热闹非凡。 上巳节祈求丰收的习俗也由来已久。古人认为。庄稼也和人一样要阴阳相合才能不断生长繁殖,因此在上巳节求子的同时也会祈求丰收。日本学者小南一郎引证古籍中关于"三月三日,清明之节,将修事于水侧,祷祀以祈丰年"等说法,认为水滨祓禊与农耕礼仪有关系。这种看法也有一定的道理。 另外,许多少数民族也有三月三这个节FI。如壮族,多于三月三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又称"歌节"。还有侗族,常在此时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亦称"花炮节"。其他如布依族、水族、苗族、仫(m讧)佬族、毛南族等族都有各自传统的三月三节日习俗。 古老而神秘的上巳节,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从古至今其种种习俗一直在不断地发展演变,有一些已经消失,也有一些流传至今。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上巳节不应该被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