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老板要念好一二三字经


  如果把企业比作一列火车的话,那这个企业的老板就是火车头。列车想要高速稳健的运行,火车头的质量必须是过硬的,其承载着太多的责任。于是,企业要想做大做强,成为永盛不衰的百年企业,老板除了具有相应的创业才能外,还要念好以下的"一二三字经":
  一、建立一个制度
  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七个人曾经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要命的是,粥每天都是不够的。一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于是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后来他们开始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强权就会产生腐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瘴气。然后大家开始组成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及四人的评选委员会,互相攻击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最后想出来一个方法: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他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尽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认了。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
  从故事中我们看到:同样是七个人,不同的分配制度,就会有不同的风气。由此看来,机制在企业的发展中尤为重要。一个单位如果有不好的工作习气,一定是机制问题,一定是没有完全公平公正公开,没有严格的奖勤罚懒。常言道:制度决定行为。只有在科学有效的机制下工作和生活,老板与职员间,职员与职员之间才能够和谐,才能产生巨大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够发挥和创造更大的价值。
  二、放大两个格局
  1.完成从小生意人到企业老板的意识格局蜕变
  王某是国内某市最知名的一家肉制品民营企业的董事长兼总经理,从最初摆地摊的艰难创业,到现在身家已经有几个亿,走过了非常艰苦的20年。跟随他多年的老员工都清晰地记得他摆地摊火爆时的场景,最火的那几年,每天白天他和夫人一起做生意,晚上则和夫人一起整理那些一分分、一毛毛的零钞,光整理这些零钞每天晚上都要整理到凌晨两三点。后来生意做大了,有了一定的积蓄以后,自己开了公司,并且公司像滚雪球一样发展壮大。几年前,老婆孩子都去了加拿大,自己则还是每天挂着胰岛素的自动注射器(治疗糖尿病),奔波在工厂和市场之间。对于王总这种快销品出身、一分钱一分钱打拼经历的创业者来说,长时间形成的创业情结,和闲不住的激情已经深深地融入他的工作和血脉之中。王总会在每月月底,一张张地仔细审查业务员准备报销的所有车票、的士票等票据,也许对他来说,审查票据本身也是一种快乐和成就感,可是对员工来说,这似乎已经很明确地表明了,老板对其缺乏信任。
  在现实生活中,像王总这样的老板很多,可能是多年的习惯早已经成为自然,进而变成了一种难以改变的性格或者说是生活方式。如果作为一个普通的人,这样没有啥大错,但是,作为一个企业的老板,一个团队的舵手,还固守以前的习惯和方式,显然是不行的,那样会打击员工的积极性,整个团队没有合力和向心力。所以,随着事业的不断壮大,老板的心态格局也要随之而放大,必须完成从小生意人到企业家的蜕变,学会控制流程的最关键环节,而不是琐事的每一个细节。
  2. 兼容并蓄,处理好子弟兵与空降兵的关系
  赵某是一家企业的董事长兼总经理,20年前,在内蒙古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赵总白手起家,靠其聪明才智和过人的决心和毅力,一直把企业做到了资产过亿元,应该说在当地已经是相当不容易了。回想创业之路,赵总说到动情处,总是眼眶湿润,最艰苦的时候,他都已经装好了上吊的麻绳。现在公司成为了行业里面的第二名,虽然行业市场容量并不大,但创业板上市的前景再一次激活了他二次创业的冲动。借助当地政府的支持,他快速地进行战略扩张。然而令人心痛的是,快速扩张最显性的土地、设备、资产增多了,但是原来全部依靠当地小县城招聘和培养起来的小团队却根本适应不了公司快速发展的要求。赵总为此坚持到清华大学学习了一年,学习完以后,引入了4位职业经理人,但新老团队激烈的冲突,经常让赵总焦头烂额。因为对于赵总家族中的成员和创业的老员工来说,要真正地把权力转交这些"外面的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赵总是董事长和总经理一肩挑,爱人刘某虽然是业务出身,但是现在却担任财务总监,尽管问起财务指标的时候她基本都答不上来,但财务掌控的重要性,在他们看来不是完全相信外来的专业技术人员的;还有几位和赵总打天下,现在也在重要岗位上老员工,由于自己的文化水平没有新来的职业经理人高,视野和见解也比不了,所以就恐慌,千方百计的给职业经理人设置障碍,并不断的到赵总处打小报告;主管公司环境卫生是自己的父亲,多年来父亲形成的节衣缩食习惯也基本没有保留地继承到了他的日常管理中,父亲总会因为新来的职业经理人下班时电风扇没关、门窗没关而气恼。赵总则经常因为父亲和职业经理人的冲突而苦恼。可是,赵总一方面顾及亲情和老员工的感情,另一方面在内心深处真的不完全放心外来的职业经理人,所以,他没有积极妥善地解决这种矛盾,甚至还希望有这种制衡的存在。以至于职业经理人没有办法再呆下去,纷纷离去。至此,他的团队能力和水平又回到了原来的状态。
  企业的发展是一个由小到大的过程。创业初期,老板与几个家族成员就能够打天下。但是,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只有原来的几个人指定是管不过来。并且,由于知识、见的、经验等局限,仅靠那几个老人也管不好。所以说,外聘职业经理人是企业发展的根本需要,否则企业就会停滞不前。
  如何处理好职业经理人与企业老员工的关系,达到1+1>2的效果呢?这就需要老板具有宽广的胸怀,要辩证地、客观地看待老员工对职业经理人的行为,要对老员工耐心说服引进职业经理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诚恳地要求老员工和家族成员尊重和帮助重职业经理人,使他们尽快地进入状态。同时,也要策略地告诉职业经理人,老员工也有可取之处,也要尊重他们,有了分歧要心平气和地沟通。最重要的是,老板要真正做到用人不疑和兼容并蓄,让经理人放手去做。只有这样才不违初衷,才能使企业减内耗,做到可持续发展。
  三、做到三个"不"
  1.做到看不见
  汉朝有个宰相丙吉,,有一天在都城内走,忽然前面出现了两个打架的人,头破血流,还在继续斗殴。他没有出面处理打架的事情,而是绕道走了。走了不远,发现路边的牛在不停地喘气,于是停下来看牛为啥喘气。随从很奇怪,就问宰相,为什么不管人的事,而关心牛,难道牛比人更重要吗?丙吉说人打架的事情,我也看见了,但那是都城将军的事情,他会处理好的,如果他处理不好,我就撤他的职,这也是考验那个人是否称职的机会。而牛喘气,可能是天气出现了问题,可能有灾害,事关天下的收成,这是我的职责,所以分外关心。
  故事说明老板在完善了管理体系以后,要真正把工作落实在每个人身上,不要随便干涉下属的权限,否则就会出现老板干活,员工看的现象。这样的公司也没有太大的发展。所以对于企业里的很多事情,老板知道就好了,要假装看不见,让下面的人处理为好,这是考察下面人能力的好机会。即便是下面的人失误了,给公司造成了损失,老板也要把这个损失当做是选人的成本。不要怪别人做错了,而要怪自己当初为什么把这个人放在那个岗位上,如果老板此时耐不住寂寞,出手挽回损失,那员工会形成依赖感,总盼望着"上帝之手"为他解忧,进而降低企业的效率,这比那些损失更可怕。
  2.做到听不见
  如果老板听觉灵敏的话,小道消息很容易传到他耳朵中,那他是听还是不听呢,如果他听的话,公司的小道消息会更多,让正式的信息渠道出现瘫痪。
  可悲的是,有的老板对小道消息乐此不疲,几天听不到,就感觉不舒服。甚至有的老板还挑拨、发动群众互相监督,他把一个员工叫进来听完工作汇报以后,问:"你的那个上司,最近怎么样?你觉得他怎么样?"这让这个做员工的如何来回答?做经理的总有些地方做得不好,如果照实说了,怕给经理造成负面的影响。如果只说好的,那就不全面,有说谎的嫌疑,真是左右为难。今后不管怎样,这个员工对经理的心态会不同,他会想:"原来在我们面前神气的经理,老板对他不信任,有看法。"那经理如何做管理呢?
  还有就是上班时间听得见,下了班尽量不要和下属单独相处,要听不见才好。万科的王石有个故事,王石有一天晚上九点左右,听到有人按他家的门铃,他问:谁呀?下面的人说:我是某某,来和您汇报一下工作。王石说:现在是下班时间,你要爬山,可以来找我。你要汇报工作,请明天到我的办公室找我。
  如果王石同意了这个经理来汇报工作,别的经理会怎么想呢?于是大家纷纷在下班以后找王老板汇报工作,那他们上班做什么呢?上班就只好在办公室玩耍,想着如何在晚上汇报工作。企业哪里还有什么未来。所以王石的观点是对的,下班让工作走开!听不到才好,除非出了公司要倒闭的大事,否则不要找老板,经理们自己来处理,这才是考验经理们水平的时候。
  3.做到不多说
  老板是企业的所有人,其他的人都是为其打工的。老板的话语分量很重,可以用一诺千金和一言九鼎来形容。因为,老板的话代表着整个企业。既然老板说出的话这样重要,那么老板说话就要三思而后言,说过的话就得算数,许出的诺言就要兑现。出尔反尔的话千万别说;严重伤害员工自尊的话不要说;打消员工积极性的话不要说;朝令夕改的话不说;粗俗不堪的脏话不说……
网站目录投稿:丹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