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热衷于给学生布置研究性作业。研究内容从静态到动态,从家庭到社会,五花八门,样样都有,难倒了一众孩子和家长。不少家长抱怨学校留的研究性作业"奇葩""看不懂""没头绪"。我们不禁要问:研究性学习怎么了?为什么研究性作业总被抱怨声包围?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著名的"钱学森之问"给中国教育发展提出了一道艰深的命题。为了破解这个难题,在之后的10多年里,中小学大张旗鼓地实施新课程改革,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实施素质教育,开展研究性学习。 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有些教师并不了解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和特点,靠"拍脑袋" 随意设计研究性作业,缺乏目的性和针对性,出现了很多"奇葩""看不懂""没头绪"的作业,不仅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研究性作业,应在"研究"二字上下功夫。具体说来,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除了丰富大脑、增长智慧之外,知识最大的价值是解决实际问题。知识不运用,不能用来解决问题,学生就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知识也就变成了死知识,久而久之,便会忘得一干二净。 研究性学习就是针对知识学习的这一弊端提出的。一项好的研究性作业,一定要与学生在课堂和课本中所学知识相关联,以问题作引领,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实验验证、探究分析,综合运用各科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难题。因此,这样的作业并不奇葩,所提问题可以来自于教师的日常教学,也可以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从而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研究要立足于真问题。何为真问题?心理学认为,问题就是"在给定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存在某些障碍,需要加以克服的任务情境"。真问题的给定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必定存在着某些障碍,且个体只有调动高阶思维才能将其克服。有些问题对成年人而言,答案显而易见,但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是未知的、不确定的,需要通过一番探究才能找到解决的办法,这样的问题是真问题。而有些问题教材上写得清清楚楚,学生看书自学就能弄懂,教师仍然故弄玄虚,层层设置悬念,让学生探究,这样的问题就是假问题,这种类型的研究是假研究。因此,研究性作业所提的问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必须是真问题。学生面对这样的问题,不仅能产生探究的欲望,而且能在研究的过程中提升思维品质。 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这些问题既可以成为研究性作业的课题,又可以培养学生刨根问底的科学精神。在科学研究中,提出一个问题有时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就缘起于16岁那年给自己提出的一个问题:"如果我能赶上光线,它看上去会是什么样子?"大爆炸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伽莫夫给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如何才能找到证据证明宇宙曾发生过大爆炸?"许多科学上的新发明、新创造都源于一个似乎异想天开的真问题。 三是研究要适合学生特点,由学生独立完成。有些研究性作业在教师看来可能是真问题,但过于"奇葩",家长都看不懂、没头绪。这类作业让高学历的家长完成尚有难度,学生岂能独立完成?因此,在设计研究性作业时,既要兼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宜搞"一刀切"。学校可在广泛征集课题的基础上,根据研究性学习的实际,编制《小课题指南》,通过课题招标、投标的方式,让学生认领自己喜欢的研究课题。自己感兴趣,通过努力能独立完成,学生自然会有积极性。 四是要指导学生规范开展研究。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研究性学习既然称得上是一项研究,就应当具备提出假设、收集证据、验证假设、结题验收等一系列必备的研究要素,通过研究过程的体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要教会学生开题结题、收集资料以及撰写研究报告的方法,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研究性学习重过程,重动手实践。只要学生扎实开展了研究,提高了思维、动手和表达能力,即使没有取得像样的成果,教师也应当给予充分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