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是人类文明史上一项具有革命性质的技术,从搜索引擎出现开始,人们学习和记忆信息的方式就已经慢慢发生了变化。互联网将散落在各个时间、空间上的碎片化资源进行整合,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各种信息与知识,学习无处不在,无时不可发生。 人类的教育发展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孔子时代,学生跟着一个导师走,模式如贵族学校里的一对一私塾;第二个阶段处于工业革命之后,出现了大规模的中小学批量教育,却无法解决个性化的需求;第三阶段是个性化阶段,由于信息、互联网、人工智能革命,教育进入既大规模又个性化阶段。 科技与教育的共舞跨越千年,如今,站在互联网、人工智能与教育碰撞的结合点上回望,沪江踏入这个舞池已有17个年头。 一直以来,关于科技与教育的关系这一命题的讨论似乎从未停止过,而相比于其他领域,技术也一直是教育领域中的迟到者。 新的技术出现之后,一般最先会应用到军事领域,接着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领域,比如金融、企业;然后是普通消费者领域,最后才进入教育领域。有人说,教育领域是技术发展末期时科技产品的倾销场,这么看的话,好像也没什么错。 迟归迟,好在技术在教育领域从未缺席过。科技既是教育的手段和工具,也是导致教育发生颠覆性改变的革命性因素。 王竹立老师曾在其《教育与技术关系新论》一文中提到:"教育与技术的发展史就是教育与技术不断靠拢、互相影响的历史;一方面教师和学生不断学习和掌握新技术以提高教与学效果,另一方面技术也通过不断人性化、智能化、廉价化来向公众靠拢,一旦这两方面的努力达到某个平衡点或结合点,就激发出变革的巨大能量,此时技术就在教育教学领域迅速普及,并深刻影响教育教学的内容与形式。" 教育1.0:孔子时期的私塾教育 人类文明源远流长,教育伴随了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2500年前,教育与技术有了第一次的碰撞。 文字的发明延伸了人们的记忆,它还让教育实现了一次革命性质的转型。口口相传的教育时代结束,文字教育时代开启。文字有了,如何让公众识别、传承下去?于是,教师这一职业诞生了。那个时候文献唯以少量手抄本的形式出现,教学活动主要在私塾中进行。直到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出现之后,教学规模才逐渐扩大。 说到私塾,不得不提大教育家孔子。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其毕生精力都贡献给了教育事业的人,他创办私学,不问出身贵贱,广收门徒,培养学生达三千多人,其留下的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活动仍然有着很大的启发价值。 "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是孔子最重要的教育思想。前者重在个性化教学,后者则体现了教育公平的最初思想。但前者要一对一、要小班化,后者受制于师资,要规模化。这是一对矛盾。 教育2.0:以班级为单位的批量教育 200年前,工业革命开始。工业化的大生产需要大量的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工人,但过去的学校很难满足需要。这个时候,另外一个重要的发明改变了这一现状,那就是黑板。黑板的发明,促成了大面积班级授课制成为主流教学模式,并且一直延续到今天。 为什么是黑板? 19世纪以前,人们把黑漆涂在木板上,是为了保护木板不受侵蚀。但这时候"黑板"的目的并非用于教学,而是公布栏。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化,学生人数大量增加,原本教师口述的教学方式的不便日渐显现出来。因此人们把原本小型、非固定的黑色布告栏增大,做教学之用,以便于远处的学生抄写教师的口述,不仅极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基础。 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启了印刷术机械化时代,让大规模批量教育有了最基本的技术支撑。伴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化和推进,幻灯机、录音机、计算机等发明的出现,让课堂进入多媒体教学时代。 可是问题来了,两千年前孔子强调的"因材施教"要怎么实现? 答案是科技赋能教育,"互联网+人工智能"。 教育3.0:大规模教育基础之上的个性化 互联网解决了信息的公平传递,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则可以做到个性化自适应学习、千人千面,可以更好地帮助完成因材施教的任务。 教育将进入既大规模又个性化阶段,沪江是幸运的,作为互联网教育的先行者,它参与并见证了互联网在中国如何掀起巨大变革,它也将迎面搏击人工智能即将刮起的风暴。 先说"互联网+教育"。互联网是人类文明史上一项具有革命性质的技术,从搜索引擎出现开始,人们学习和记忆信息的方式就已经慢慢发生了变化。互联网将散落在各个时间、空间上的碎片化资源进行整合,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各种信息与知识,学习无处不在,无时不可发生。 在沪江诞生的2001年,互联网对于国人来说还是新生事物,那个时候我们就开始了在互联网教育上的探索,而我做沪江的最初驱动力就是想通过互联网去改变教育。当前全球很多国家都存在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经过多年的摸索,沪江已经走出了一条"低成本、低门槛、可复制、可持续、高效率"的教育创新之路。我们的在线课程学习平台沪江网校和实时互动教育平台CCtalk,让大家可以PC上、手机上随时随地学习。我们的教育公益项目互+计划",实行两年多时间,已经有三千余所乡村学校、百万山区留守孩童从中受益,这个速度是人类有史以来之最。 我们是如何做到的呢?答案是通过互联网。 只需要一根网线、一个摄像头、一台电脑或一部手机,就能让大山里的孩子们连接上最新、最全、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这就是互联网教育最大的魔力所在,它天生具备解决教育资源不公平的可能性。只有互联网才能平衡教育资源,不受师资力量的限制,形成更大范围的发散。 再说"人工智能+教育"。科技变化太快,互联网+教育刚上炒锅,人工智能+教育的新菜譜就来了。AI+教育是互联网教育发展的高级阶段,也是教育企业换道超车的大好机会。 一年前,我在多哈WISE大会上遇到了雨果奖得主、科幻作家郝景芳,她也是我的多年好友。我与她进行了一次"人工智能+教育"的对谈,她说,人工智能可能会帮你做一个像是指路人一样的推荐,相当于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去选择想要走的学习路径。这一点郝老师跟我不谋而合。 在这一点上面我的态度是,人工智能+教育一定有非常大的作用,但是它的作用不是替代教师的劳动,而是将他们长期以来算是负担的那些工作替代掉,让教育进入第三个阶段,即大规模教育基础之上的个性化。 两千年前孔子留给后人的问题解决了。信息技术之于教育的改变或许正在快马加鞭地到来。而你来或不来,舞池就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