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老龄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增长问题探讨


  【摘 要】中国已于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诸方面造成影响,是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首先阐述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趋势以及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突出特点。然后根据1981-2010年的数据实证分析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从社会保障、劳动力、储蓄率和消费结构等四个方面分析了老龄化的经济效应。最后针对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提出相关的经济政策。
  【关键词】老龄化;经济增长;经济效应;经济政策
  一、中国人口增长趋势和老龄化基本特征
  利用莱斯利矩阵结构的人口动力学移算模型,采用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分城乡、分性别、分年龄的人口数据[1],得到如下图所示的2010年至2050年中国人口数量和结构图。
  预测结果表明,中国未来的人口结构是呈锥形分布的,即新出生人口不断减少,中老年人口数量庞大,特别是在40岁左右和60岁左右的人口中出现两个明显的高峰。中国当前的人口老龄化呈现出六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第一,老年人口基数大:第六次人口普查表明,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 1. 7765 亿人,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 1 亿的国家。第二,人口老龄化速度快: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在世纪之交达到老年型,15 年完成了许多国家需要 50 年甚至上百年才完成的转变。第三,人口高龄化趋势明显:2012 年底,80 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在 60 岁及以上人口中已占 11. 72% ,比 1999 年上升 31. 73%。随着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增长,高龄化趋势将会更加明显。第四,人口老龄化区域性差异显著:主要体现在城乡差异方面,在降低城镇老龄化水平的同时,也相应提高了农村的老龄化水平[2]。第五,人口老龄化呈现出性别差异:由于女性人口平均预期寿命长于男性,女性人口老龄化程度也高于男性。第六,人口老龄化速度远远超前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时面临"未富先老"与"未备先老"的双重挑战。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本文将对我国人口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进行实证研究,验证我国人口变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
  (一)数据选择
  本研究选取了1981-2010年人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PGDP)、老年人口抚养比(OSP)和人口自然增长率(PR)三项指标。数据分别来自《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和《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考虑到我国年人口高劳动参与率和劳动年龄人口失业两种情况,用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与就业人数比取代传统的老年人口抚养比公式。
  (二)实证研究过程与分析
  1)单位根检验
  分别对各变量自然对数值的水平值、一阶差分进行ADF检验和PP检验,检验类型由序列图形确定,滞后阶数则根据AIC原则确定(结果见表1)。
  由表1,LPGPD、LOSP和LPR都为一阶单整序列,这3个变量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
  2)协整检验
  建立VAR模型,滞后阶数可以运用LR、FPE、AIC、SC和HQ标准确定,并结合参照残差的自相关性、异方差性和正态性后,选取滞后期为2。VAR模型的AR根显示所有根模的倒数都小于1,表明VAR模型是稳定的。取协整检验模型的滞后期为1,通过联合检验确定最合适的协整检验模型为协整空间中无截距项,也无趋势项。
  由表2,迹检验和最大特征根检验都认为,上述三个变量在5%的显著水平上接受r=1的原假设。规范化其中一个协整关系式如下:
  LPGDP=-17.22LOSP-2.3LPR+μ
  由协整方程可以看出,人均GDP与老年人口抚养比和人口自然增长率之间都为负向关系,老年人口抚养比每上升1%,人均GDP将下降17.22%,而人口自然增长率每下降1%,人均GDP只上升2.33%,可见人口增长率下降引起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是主要的。
  3)Granger因果检验
  由于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对滞后期长度的变化反应比较敏感,本文选取了4个不同的滞后期,若检验结果一致,则得出的结论较为可信。
  由表3可知,我国人口变量与经济变量之间存在着双向因果关系。
  实证研究表明,从长期来看,我国经济增长与人口变量之间存在着双向因果关系。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大于人口增长率下降的正面影响。
  三、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经济效应
  (一)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挑战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中表现最直接的是对社会保障支出的影响[3]。首先,老龄化加速将导致养老金需求压力直线攀升:由于人口抚养结构的转变造成养老金缴费者减少、领取者增多,养老金供需矛盾将日益尖锐。养老金的隐性债务和个人账户空账是养老保障体制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难题[4]。其次,老龄化加速使现行医疗保障体系的负担日益沉重:预计2030 年老年人口医疗费用将占GDP 的 8%-9%;老年人口医疗费用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 GDP 的增长速度。除了医药费用外,还有相当一部分高龄老人会逐渐丧失自理能力,需要长期照护服务和相应的资金支持。巨额的照护成本和医疗费用无疑会对公共医保基金和公共财政造成巨大压力。
  (二)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
  首先,老龄化通过改变劳动力供给对劳动力市场产生冲击,主要体现为劳动力供给的数量、结构和就业方式发生变化。其次,劳动力需求反映出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老龄化通过社会总消费和消费结构的变化来增加劳动力需求。人口老龄化改变了劳动力的供求总量与结构,使得劳动力供给减少,工资成本上升。同时老龄化提高人口抚养比,增加了劳动力的养老保障成本负担,这些成本最终都转化为劳动力成本。
  (三)人口老龄化的储蓄效应
  根据经典生命周期理论,若一国的老年人口比率升高,该国的储蓄率将会降低。但是,当一个社会的人口结构处于显著的动态变化时,老年人口比率的升高,储蓄率可能并不会降低,甚至会升高。从"养儿防老"的观点来讲,如果家庭子女数目降低,成年人应该会增加储蓄以供年老时弥补因子女数目的减少而导致的供养不足;预期寿命的延长同样也会通过鼓励成年期的储蓄来提高社会的储蓄率。中国近二十年来的经验数据表明,老年人口比率的上升提高了国民储蓄率。预计随着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均衡发展,中国老龄化的储蓄效应将会发生逆转,从近5年来的数据分析,中国的储蓄率已经不存在升高的趋势[5]。
  (四)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结构的改变
  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速的进程也蕴含着潜力无穷的消费市场。一些发达国家的统计资料显示,在人均开支上,65岁以上老人是年轻人的三倍。另据联合国估算,老年型人口的消费比年轻型人口高18%左右[6]。就生命周期理论而言,老年人口处于个人生命周期的末端,又处于家庭生命周期的空巢期,各项收入和积蓄基本上可用于自我消费。就消费能力而言,退休老年人口具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且养老金水平也会逐步提高;同时中国传统的孝道观念使许多子女愿意为老年父母提供资金支持,间接增强老年人口的消费能力。老年人口的消费需求和服务需求将会极大增加并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在满足物质消费的前提下,非物质消费方面的需求也将不断增加。
  四、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学对策
  (一)适当快速的经济增长
  人口老龄化不仅是一个人口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更是一个经济问题。由于不同年龄组的人群具有不同的经济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对生产要素的配置、分配的平等、交换的供需平衡和消费结构、社会保障的模式等一系列环节和标准进行适当的调整。
  (二)适当放松计划生育政策
  为了未来人口增长和平衡的人口年龄结构,中国需要有条件的放松计划生育政策的考虑。放松计划生育政策,允许家庭生产"二胎"以提高妇女生育率,在接下来的几十年内,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将出现比不放松计划生育的情况下要平衡得多的人口结构。
  (三)积累和投资政策的多元化导向
  中国目前的积累和投资结构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必须采取对策,改变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局面,使积累和投资结构逐渐过渡到以企业和家庭为主的多元化体系。此外,为弥补国内资本积累的不足,还要大量引进国外资本。
  (四)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机制,大力发展老龄产业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趋严重,应大力发展老年产业。通过老年需求推动老年产业,通过发展老龄产业进一步培育和引导老年需求,从而推动经济增长。在推动老龄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厂商应以当前老年人的消费水平、需求特征为前提,寻找老龄产业发展的突破口。政府应致力于制度建设和法律建设,将老龄产业发展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战略和规划之中,为老龄产业的发展营造一个有利的大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2011.
  [2]张恺悌,郭平主编《中国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状况蓝皮书》.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年版.
  [3]于宁.《"后人口红利时代"中国的机遇与挑战》,《社会科学》2013年第12期.
  [4]张晓青.《新世纪以来中国人口老龄化研究的新动向中国》.《社会纵横》2009年第3期.
  [5]朱礼华,赵志勇.《当前中国老龄化的储蓄效应及未来影响》.《西北人口》2013年第1期.
  [6]陈俊勇.《中国老年消费市场研究》,《经济界》2005年第4期.
网站目录投稿:芷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