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俗信的性质


  在不少人的心目中,俗信属于那种神神道道、荒诞不经、不科学、不健康的东西。应该说,得出这样的结论事出有因,因为众多俗信中确实存在一些这样的东西。但就总体而论,这个结论是失于偏颇、有欠公允的。对民间俗信,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必须采取两分法、三分法甚至多分法,科学地去进行分析和对待。
  作为民众生产、生活经验的累积和心理信仰的表现,作为人类文化的基座之一,俗信是一种区别于官方文化、上层文化而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其影响的、具有民族民间特色的、反映民众精神生活面貌的社会文化现象。林林总总的各种俗信,按照科学与否评价,可以分为科学的、含有科学成分的、带有迷信色彩的、迷信色彩浓厚的几类;按照文化价值取向,可以分为积极健康向上的和消极颓废落后的;按照其带来的社会效果,可以分为有益的、无害的、有害的几类。但是不论哪种类型的俗信,无不从正面或反面与科学和文化有着密切联系。许多俗信蕴涵着一定的科学知识、道理,有些直接就是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的表现;有些则是非科学的东西,没有科学道理可言,甚至是对一些科学知识和自然现象的歪曲。许多俗信有着健康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健康文明的文化思想,对科学发展、文化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也有一些俗信表达了不健康甚至是落后腐朽的文化观念、文化现象,对文化建设起着消极、有害的作用。诸如"瑞雪兆丰年"、"今冬麦盖三床被,明年枕着馒头睡"、"今年比粪堆,来年比粮堆"、"横财不富薄命人"、"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笑一笑,十年少"、"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就受穷"等俗信,表达的是科学的、积极健康的内容;而诸如"左眼跳财,右眼跳灾"、"夜猫子进宅无好事"、"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头发长,见识短"、"最毒妇人心"等俗信,就没有科学、健康、文明可言。
  应当承认,俗信中的大多数,不同于纯迷信那样明显地严重危害社会。危害民众,而是有益于或无害于社会和民众。民间俗信特别是传统节日俗信、人生礼仪俗信等,主要展现了人们的求吉避祸心理,表达向往健康长寿、家人平安、生活美满、社会安定的良好愿望。如除夕前辞灶、贴门神、贴福字,过年说吉利话,守长命岁,年初一不扫地,正月里不剃头,七月七年轻女子乞巧,中秋月圆人团圆,新婚仪式上新娘抱瓶跨鞍示平安等等,都体现了这种心理。尽管其中有些俗信仍带有某种迷信的成分,是不够科学的,但它们在实质上已经成为人民大众既娱神更娱己的丰富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而不存在多少有害成分。有一部分民间俗信,原来是有害的,但是后来逐步演化为象征性、礼仪性的,从而使有害成分大大降低。如"寒食节不举火"的俗信,从史料上看,起初是上古时代的"改火"习俗,后来附会到纪念介子推自焚身上。有的地方,像介子推的故乡并州等地,禁火时间长达一个月至几个月,严重影响了民众的生活,老幼病残者尤受其害。随着社会的进步,这个陋俗逐渐被改革,成为只是寒食节一两天内禁火,或者当天的饭食于日出前做好即可。现代的人们则以清明扫墓等形式完全代替了寒食陋俗。即使是一部分迷信很浓的民间求神事鬼仪式,也与巫婆神汉用迷信害人的活动有很大的不同。前者是善意的、真诚的,但也是愚昧的,目的是求吉祥、避灾祸、祈福祉;而后者却是恶意的、虚假的,目的是图财害命。前者讲究心诚则灵,至多是焚香祈祷、磕头作揖;而后者则故弄玄虚,以蒙蔽、恫吓等手段,装神弄鬼,愚弄人们。如有些农村为受到惊吓的小孩子"招魂儿"或"叫魂儿",一般形式很简单:由家中长者或手持扫帚拖于身后,四方游走,八面呼喊"X X,回家哟!"或用簸箕、褂子等覆在小孩子白天受惊吓的地方,呼叫几声"回家吧!"然后抱起来回家覆在小孩子身上。但在巫婆神汉那里就复杂了,又是烧香请神,索要礼物,又是闹鬼神附体上身,折腾出若干繁杂的仪式,才能将所谓的"邪魔"送走,借此蒙人骗财。
  有些本质上是科学的、有益的俗信,民间却往往用一层非科学的神秘外衣进行包装。如"走百病"本为健身活动,俗信却用"走走城,不腰疼"、"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去强化;本来"摸乌龟"是一项娱乐活动,可人们偏要讲"摸摸乌龟头,一辈子不犯愁;摸摸乌龟腚,一辈子不生病"。这种非科学性可以从哲学和历史的高度去把握。在过去,中国处在封建落后的时代几千年,人们在尝试接近客观事物并对其本身规律认识的过程中,难免受到历史的、实践的局限。所以,非理性信仰的领域非常广泛,内容非常庞杂,导致俗信这种功能替代物起到了不少作用。其中,许多俗信曾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认可和弘扬,当然也有一些俗信遭到贬抑或禁止。今天,在我们所生存的社会由传统农耕时代向现代工业社会乃至信息和知识经济时代转型的过程中,人们应该看到传统的民间俗信与现代科学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搞清楚两者属于不同的世界,分别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当然,在现实生活中,两者绝非如某些机械唯物论者所主张的那样水火不容。从系统论角度看,俗信是一个系统,科学是一个系统,两者内容不同,功能各异。俗信当然不能取代科学,但科学从过去、现在到未来也不能完全取代俗信,尤其是那些符合科学精神、有着健康文化内涵的俗信。俗信中科学、健康的部分,曾为人类科学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和支持。俗信与科学、俗信与文化之问应该是也必然是一种不断撞击与融合的发展趋势。
  从历史上俗信变异的情况看,人们对俗信中那些不科学、不健康的东西,一般会随着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和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深化,由深信不疑发展到半信半疑、将信将疑,最终使之发生功能转化,或用科学知识、健康文化去取代。如占卜,它所提供的,是对迷信者心灵的刺激与慰藉,内容不论吉凶,总离不了富贵发财与否和家室团聚与否。而这些内容,正是民众所最关切的。在科学文化不发达的时代,众多的人们对它深信不疑。到后来,有些人虽然并不一定相信,但为了图个吉利,也报着宁信其有不信其无、姑且信之以求吉的心理去对待。当人们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普遍提高的时候,占卜之类的东西就很难再找到市场了。另一方面,俗信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已被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践证明了其正确性,从而会更加被民众笃信。
  当然,有些俗信也确实危害人们的心理健康,污染人们的精神世界。比如,那些"无毒不丈夫"、"人无横财不富"之类的人生俗信,以及"富了修坟,穷了改门"、打卦算命、选黄道吉日、结阴亲、跳大神等行为俗信,都是显而易见的有害俗信。还有一些是隐性有害的俗信。如过春节给孩子压岁钱,本是体现着对孩子们的祝福和爱护,也是孩子们过春节的一大乐事。但是,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裕和精神生活的世俗化,压岁钱的象征意义逐渐削弱,更多地成为了对孩子进行物质刺激的一种手段,甚至被赤裸裸的拜金主义所取代。于是,在有的地方,压岁钱成了家长们一笔不小的经济负担,也成了孩子们炫耀和攀比的资本。更有一种"伪亲属",借送压岁钱之名进行"感情投资",将其变成了行贿行为,败坏了社会风气。这说明,压岁钱在某些人群中已经堕落为一种陋俗,具有一定的危害性。
网站目录投稿:初筠